Loading AI tools
東南亞的河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湄公河[a]是瀾滄江的下遊河段、東南亞最重要的跨國水系。[1]下遊河段與上游合稱瀾滄江-湄公河,幹流全長4180公里[1],是世界第十二長河流,亞洲第七長河流[1];瀾滄江主源為扎曲,發源於中國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流經中國西藏自治區、雲南省進入傣族地區後始稱湄公河並流出中國國界,經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於越南胡志明市以南省份流入南海。流域除中國和緬甸外,均為湄公河委員會成員國。湄公河上游在中國境內部分被稱為瀾滄江;下游三角洲在越南境內,被稱為九龍江。由於湄公河在旱季及雨季的流量變化極大,以及主幹流有不少激流及瀑布,造成湄公河的航運能力差。目前湄公河只有下游550公里可通航,本條目主要介紹下游河段。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8月22日) |
瀾滄江-湄公河 རྫ་ཆུ Waba rvmei rom Grong [ŏ̞m̥ kʰrɔːŋ̊] ແມ່ນ້ຳຂອງ แม่น้ำโขง ទន្លេធំ sông Cửu Long/瀧九龍 |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緬甸、 寮國、 泰國、 柬埔寨、 越南 |
流域 | |
源頭 | 功德木扎山(果宗木查山) |
• 位置 | 中國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
• 座標 | 33°42′31″N 94°41′44″E |
• 海拔 | 5,514公尺(18,091英尺) |
第二源頭 | 崗果日山(吉富山) |
• 位置 | 中國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治多縣 |
• 座標 | 33°45′35″N 94°41′12″E |
• 海拔 | 5,552公尺(18,215英尺) |
河口 | 湄公河三角洲 |
• 位置 | 越南 |
• 海拔 | 0公尺(0英尺) |
流域面積 | 795,000 km2(307,000 sq mi) |
本貌 | |
長度 | 4,350 km(2,700 mi) |
流量 | |
• 平均流量 | 16,000 m3/s(570,000 cu ft/s) |
• 最小流量 | 1,400 m3/s(49,000 cu ft/s) |
• 最大流量 | 39,000 m3/s(1,400,000 cu ft/s) |
儘管上游瀾滄江具有很多獨立的本地名稱,該河流自流入傣族地區成為湄公河(越南語:Sông Mê Kông;泰語:แม่น้ำโขง,轉寫:mɛ̰ːnaːṁˀ hkong,派汶拼音:mɛ̂ɛ-náam Kǒong;寮語:ແມ່ນ້ຳຂອງ,羅馬化:mɛ̰ːnaːṁˀ hkɰang;高棉語:ទន្លេមេគង្គ;緬甸語:မဲခေါင်မြစ်,奧凱爾拼音:Mèhkauñ myiʔ,緬甸語委轉寫:mai:hkaung mrac)後在各語言中的稱呼相當統一。在主要通行語中其稱呼均來源於傣語支祖語從南亞語系語言的借入(如泰語:แม่โขง,轉寫:mɛ̰ː hkong,派汶拼音:mɛ̂ɛ Kǒong),其餘語言則因屬於南亞語系而不需借入,如克木語[ŏ̞m̥ kʰrɔːŋ̊]。
在克木語[ŏ̞m̥ kʰrɔːŋ̊]中,[kʰrɔːŋ̊]意爲「渠」,[ŏ̞m̥]意爲「川」;合起來卽爲「渠川」之義;這與同語系佤語對瀾滄江的稱呼「Grong / rom Groung / rom Grong」是一致的。此外過去克木語還有「大渠川」([ŏ̞m̥ kʰrɔːŋ̊ ɲă̞k̥])和「深渠川」([ŏ̞m̥ kʰrɔːŋ̊ ɟru̞ːʔ])的稱法。
值得注意的是,上古漢語的「江」(*kˤroŋ/*kroːŋ )、「港」也源於自江南土著語言的借入,與前述各諸南亞語、傣語的專名部分(如克木語[kʰrɔːŋ̊]、佤語「Grong/Groung」、泰語「โขง/hkong/Kǒong」)同源。不過「江」在漢語中很快被通名化,如「江水」(意爲「名字叫『江』的那條川」)被「長江」一詞取代,「港」則從未用作專名,如「鹿港」;而傣語支各語言借入此詞後均未將語素「Grong/Khrong/Hkong」徹底通名化,詞彙「湄南公」(傣龍語語序則是「南湄公」)中「湄」、「南」、「公」三個語素字義分別是「川」、「水」、「江」,對應到漢語語序則是「江水川」或「江川水」(即「江」是專有名詞)。在緬甸語、高棉語、越南語和漢語中,借自傣語支的「湄公」兩音節則整體被處理成專名,配合各自語言對河流的通名構成在地名稱。
此外,高棉語、越南語還有獨立產生的名稱——ទន្លេធំ(拼音轉寫:tŭənlee thom,字母換寫:dn̥le dʰṃ [tʊənlee tʰom])「廣闊的大水」;Sông Cửu Long「九龍江」。儘管高棉語屬南亞語系,高棉語中除傣語借詞「湄公」外並無帶有「江」語素的名稱;越南語名稱僅用於河口三角洲的九條分流。
關於上遊河段名稱,請參見瀾滄江#名稱。
瀾滄江的河源為扎曲(或「雜曲」),藏語的意思是「從山岩中流出的河」。扎曲源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縣城以上流域被稱為雜曲河源區,其流域總面積10505平方公里,總長度199.3公里。河源區分三段,即「加果空桑貢瑪曲」-「扎那曲」、「扎阿曲」和「扎曲」。
自河源至隴冒曲匯合口,河段長30.4公里,匯合口海拔4662公尺,河面寬約30公尺。
隴冒曲匯合口以下至扎阿曲匯合口(尕納松多),長62公里,匯合口海拔4360公尺,河面寬約30公尺。
有「扎西氣娃湖」、「崗果日山(吉富山)」和「功德木扎山(果宗木查山)」三個源頭,關於哪個是瀾滄江的真正源頭,目前尚無定論,有「崗果日山(吉富山)」說和「功德木扎山(果宗木查山)」說。
扎那曲和扎阿曲匯合口(尕納松多)至到雜多縣城,長106.9公里,匯合處河床海拔4055公尺,河面寬約100公尺。
湄公河下流及其9條叉道流入南海時所形成的沖積平原,稱為湄公河三角洲,該河段被越南人稱為九龍江,是越南第一大平原,面積約4.4萬平方公里(其中1/5屬於柬埔寨)。平均海拔不到2公尺,多河流、沼澤。越南南方60-70%的農業人口集中於此,是越南稻米生產的主要產地,也是東南亞著名的產米區之一。
湄公河三角洲土地肥沃,在近代稱為南圻,古時曾經被占城國和真臘國反覆爭奪,最終被越南佔領。1862年6月5日,越南代表在西貢簽署《同法國和西班牙的友好條約》(第一次西貢條約)。根據條約,越南割讓位於湄公河三角洲的邊和省(Biên Hòa;今同奈省)、嘉定省 (Gia Định)、定祥省 (Định Tường)和崑崙島給法國。1867年,法國再奪得昭篤 (Châu Đốc)、河仙 (Hà Tiên) 和永隆 (Vĩnh Long) 三省,並將以上六省稱為交趾支那(Cochinchine),首府是西貢,亦即是現時越南南部的重要城市胡志明市。
湄公河自金邊以下分成兩支,在越南境內叫前江和後江,這兩江把三角洲分成三部分。後江以南部分為金甌半島,由於湄公河泥沙的淤積,半島每年向西南海邊延伸60-80公尺。半島西側海灘長滿了熱帶特有的紅樹林,內地多稻田和熱帶叢林。前江和後江之間是平坦肥沃的平原,河渠密如蛛網。前江以北部分,西部為同塔梅平原,實際是沼澤區,雨季一片汪洋,水深3公尺以上,旱季也水深及膝,盛產蓮藕和浮稻。東部為同奈平原。
湄公河-瀾滄江流域面積大約795000平方公里。
湄公河的主要補給水源為流域降水和雪山融水,其中降水佔河流徑流量的一半以上,雪山融水佔約六分之一[3]。
湄公河的水流量在枯水期和泛濫期差異極大,5月份雨季開始,水位上升,九至十月為汛位高峰,最大洪峰流量曾達每秒7.57萬立方公尺。氾濫地區主要在湄公河三角洲,洪泛面積約400萬公頃,由於有洞里薩湖調節,減輕了氾濫程度。一月至二月為枯水期,最小流量為每秒1250立方公尺。
此外,湄公河上游一段河谷寬廣,水流平靜。沙灣拿吉(Savannakhet) 至巴色(Pakxe) 一段,前130餘公里坡降較陡,多岩礁、淺灘和急流,沿岸砂岩迫近河道,有的地段突入河心,形成岩礁和險灘河床。巴色到柬埔寨的金邊為下游,長559公里。流經地區為平坦而略為起伏的準平原,海拔不到100公尺,河床寬闊,多汊流(Distributaries),但部分河段有小丘緊束或橫亙河中,構成險灘、急流,全河最大的險水——「孔(Khone)瀑布」就在此段,寬約10公里,洪汛落差15公尺、枯水季落差24公尺。
基於以上兩個原因,湄公河航運並不發達,上下游航運不能直通:
通過湄公河委員會成員國的協調,湄公河幹流及其若干支流的通航條件也已得到改善,可望成為全線通航河流。
湄公河的主要支流都比較短小,長度均只有數百公里,主要支流有南塔河、南烏河、南康河、南俄河、南屯河、邦非河、色邦亨河、蒙河、桑河及洞里薩河[3]。
自緬甸、中國邊界至源頭(瀾滄江河段)的主要支流如下:
湄公河最大支流是起源於泰國境內的蒙河,該河發源於泰國呵叻府,河流先向東北流,然後轉向東流,最後在空堅附近注入湄公河,河流全長550km,流域面積15.4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為每秒720立方公尺,其最大支流是錫河。
湄公河另一條較大支流是洞里薩河(Tonle Sap),該河發源於柬泰邊境,河流向東南流,最後在金邊注入湄公河。該河全長400km,流域面積8.4萬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每秒960立方公尺,其上游有洞里薩湖,在金邊附近分成前江與後江,目前洞里薩湖和洞里薩河可以通航。
洞里薩河的流向因季節而異。在汛期高峰,當湄公河水位高時,水經洞里薩河流入湖中,湖面在此時從2,590平方公里(1,000平方英里)餘增加到約10,360平方公里(4,000平方英里)的最大面積。在旱季,當洪水退去時,洞里薩河逆向朝東南瀉入湄公河中。洞里薩湖是東南亞最主要的高產漁場。
湄公河通航的困難,意味著當地居民難以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目前已知最早於公元前2100年,當地已有人類定居。泰國著名的班清(Ban Chiang) 遺址,正是人類在湄公河流域有悠久定居歷史的最佳證明。考古發現,當時班清遺址的居民已進入鐵器時代早期。
另一方面,位於現代越南安江省(An Giang) 的澳蓋遺址,是湄公河流域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據推斷,該遺址屬於在公元一世紀開始,在湄公河三角洲一帶盤踞的歷史古國——扶南國。經考古發掘,在當地發現從遙遠地方而來的古羅馬錢幣,可見當時扶南國的商業十分興盛。公元五世紀時,深受印度教——高棉文化影響的扶南國,被新興的真臘國取代。
大約在公元九世紀期間,首都為吳哥的高棉帝國建立,不久便取代了真臘國,成為湄公河流域最後一個強大的國家。高棉帝國深受印度文化影響,縱貫高棉帝國統治期間,湄公河一直是高棉帝國對抗東南亞新興國家暹羅、占城及交阯的前線。高棉帝國一直企圖消除暹羅和交阯在湄公河沿岸的影響力。
公元1540年,葡萄牙人安東尼奧·法里亞(Antonio de Faria)成為第一個到逹湄公河的歐洲人。雖然當時很少歐洲人知道湄公河三角洲上游的情況,但一個由歐洲人在公元1563年繪製的地圖,仍然標示出湄公河流域的範圍。
公元1641年,隸屬荷屬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的荷蘭商人格里特·馮·溫斯特夫(Gerrit van Wuysthoff)率領的探險隊深入湄公河,最遠到達上游的萬象(Vientiane),即現代寮國的首都。
儘管較早前,西班牙及葡萄牙人已在湄公河流域進行探險貿易及傳教,但是普遍歐洲人對該地只有零星興趣,直至在十九世紀中葉,法國人企圖在當地建立殖民統治,才對湄公河上游進行大型及有系統性的探險活動。
在歐洲人踏足中南半島之前,占城國與真臘國便一直爭奪湄公河下游的控制權,兩者之間的戰爭一直持續到公元1470年,黎聖宗黎灝南下御駕親征,征服占城國為止。公元1623年,真臘國王與阮氏政權聯姻,真臘國王允許越南人在普利安哥地區(柴棍,今越南胡志明市)建立城鎮,作為對阮氏政權的聘禮。這是自黎聖宗征服占城國以後,越南邊境再度向南擴張。後來阮氏政權經過二三代人對真臘國的戰爭,積極干涉真臘國王位繼承的內亂,以及華裔河仙鎮總兵鄚氏的協助,終於把湄公河三角洲納入版圖。
不過,自從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在1852年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後,法國政府將擴張目光轉至海外。由於眼紅英國人在經營殖民地的成就,法國試圖在遠東的湄公河流域建立殖民地,在公元1861年,法國人佔領西貢。1862年6月5日,越南代表在西貢簽署《同法國和西班牙的友好條約》(第一次西貢條約)。根據條約,越南割讓位於湄公河三角洲的邊和省(Biên Hòa;今同奈省)、嘉定省 (Gia Định)、定祥省 (Định Tường)和崑崙島給法國。
兩年後的公元1863年,法國逼使柬埔寨成為法國的保護國。1867年,法國再奪得昭篤 (Châu Đốc)、河仙 (Hà Tiên) 和永隆 (Vĩnh Long) 三省,並將以上六省稱為交趾支那(Cochinchine),首府是西貢。在1874年3月15日簽訂的第二次西貢條約,越南政府正式承認法國對昭篤、河仙和永隆三省的割讓。
為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法屬印度支那總督府(le Gouvernement Général de l'Indochine)試圖探索湄公河上游,以打通來往中國內地與交趾支那的「黃金水道」。
公元1866年,法屬印度支那總督府派出一支探險隊,名叫「湄公河探險隊」(L'exploration du Mekong),考察湄公河流域及湄公河源頭。探險隊一行6人,隊長是歐內斯特·杜達爾·德·拉格雷中校,副隊長是安鄴大尉,都是海軍軍官。
1866年6月5日,探險隊從交趾支那(Cochin-chine)的首府西貢(Saigon)出發,沿湄公河北上,經柬埔寨,考察了剛發現不久的吳哥遺址,然後經泰國、寮國,於1867年10月進入中國雲南省,再由雲南到四川,考察長江流域,然後從漢口乘船到上海,1868年6月20日從上海乘船返回西貢。歷時兩年零半個月,行程8677.58多公里,其中5833.87公里是歐洲人此前從未涉足之地。。
這次考察過程中,隊長德·拉格雷因在叢林中弄壞了鞋子,赤腳行走被水蛭咬傷,因傷口潰膿於1868年3月12日死在雲南東川,由副隊長安鄴繼續帶隊前行。安鄴返回巴黎後,寫了印度支那探險記(Voyage d'exploration en Indochine,1873)。在書中,他認為湄公河有太多瀑布和激流,不利航運,並不是通往中國內地的「理想」貿易水道。這促使法屬印度支那總督府企圖打通越南紅河上游的「黃金水道」,進入中國雲南,以打開中國內地市場。因而跟盤踞在紅河上游保勝(今越南老街省)的黑旗軍發生軍事衝突,導致中法越南戰爭的爆發。
Garnier在1872年再次前往雲南,並打算從雲南進入西藏,但未獲成功。此後安鄴被派往河內,解決法國商人與越南當地百姓之間的衝突,但不幸於1873年12月21日在衝突中被打死。
「湄公河探險隊」花了近兩年時間,描繪不少當地風情、地貌的圖畫,可說是精細準確,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另一方面,探險隊考察的內容相當廣泛,包括湄公河流域的歷史地理和當地人文風情,以及湄公河的水文氣象。他們沿途繪製了一系列極具軍事、科學價值的地圖,主要范圍包括印度支那三國,以及中國的雲南省。
儘管上述的六人探險隊對湄公河流域的考察相當詳細,但卻沒有真正考察到湄公河的源頭,直到公元1900年,俄國探險家彼得·庫茲米奇·科茲洛夫(Pyotr Kuzmich Kozlov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才考察到湄公河源頭附近。公元1994年,法國探險家米高·佩塞爾(Michel Peisse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終於在一個高山隘上找到了湄公河的源頭[5]。
從公元1893年開始,法國沿著湄公河將勢力伸延至寮國,在二十世紀初成立了法屬印度支那(French Indochina),直到第一次越南戰爭後,法國才結束對湄公河流域的影響力。
在第二次越南戰爭後,美國勢力退出湄公河流域,但由美國幕後支持的泰國,跟共產黨政權主政的越南、寮國等國,仍因意識形態的問題,阻礙了各方對湄公河的開發。
湄公河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為4750億立方公尺,居東南亞各河首位。據統計,湄公河大部分河段河槽深切,多峽谷,適宜建壩,其水能理論蘊藏量為5800萬kW,可開發水能估計為3700萬kW,年發電量為1800億kWh,其中的33%在柬埔寨、51%在寮國。目前,已開發的水能不到1%。
中國在瀾滄江上游的扎曲規劃了果多水電站,在昌都以下的幹流則規劃了21個梯級水電站,其中西藏境內6級,雲南境內15級(又分上游7級和下游8級)。在雲南境內的水電站中,已經建成的有漫灣水電站(1996年)、大朝山水電站(2002年)、景洪水電站(2008年)、小灣水電站(2009年)、糯扎渡水電站(2012年)等。泰國在湄公河上建有Pak Mun大壩。寮國、柬埔寨也有建壩的計劃。
項目名稱 | 裝機容量(MW) | 施工主體 |
---|---|---|
Pak Beng(北本) | 1230 | 大唐國際 |
琅勃拉邦 | 1410 | 越南 PetroVietnam |
沙耶武里 | 1260 | Ch. Karnchang |
Pak Lay(巴萊) | 1320 | 中國水利水電建設 |
Sanakham(薩納坎) | 660/1200 | |
Pak Chom(巴春/巴粟/帕充) | 1079 | |
Ban Koum(孟孔/班庫) | 1872 | |
PHOU NGOY/Lat Sua(拉素) | 800 | |
Don Sahong(東薩宏)距離寮國和柬埔寨邊界約2 km | 260 | 馬來西亞美佳第一有限公司投資,中國電建股份國際公司為其EPC總承包商。2015年2月開工建設,於2019年建成發電。 |
Thakho(班塔科) | ||
上丁 | 978 | 俄羅斯 |
Sambor(松博) | 3300 | 中國南方電網 |
洞里薩湖 |
路透社於2020年4月報道引用水資源研究諮詢公司「Eyes on Earth」發表的一項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稱,湄公河下游在前一年出現50年一遇旱情,中國「在雨季時不讓水源流向下游」;又指中國在湄公河上游建有11個堤壩,儲水逾 470 億立方公尺,限制會嚴重影響下游的生態。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對此表示,令湄公河下游乾旱是中國的決定。中方對此回應稱「令下游乾旱」的說法不合理,2019年的蓄水是針對雲南省乾旱採取的措施。路透社同時指出該項研究著眼於從中國境內流出的水量,而忽略了下游的寮國2019年在湄公河幹流上新建了兩座大壩。[6][7]
2004年,路透社就曾對上游中國境內的水壩提出質疑,認為會對下游的農業、漁業及水文造成負面影響。[來源請求]
2017年由泰國、寮國、柬埔寨和越南聯合成立的湄公河委員會曾表示湄公河下游的乾旱並非上游水壩所致,而且在一些情況下還會有助於蓄豐補枯[8]。
錦馬叻險灘是湄公河最長的險灘,位於湄公河從沙灣拿吉(Savannakhet) 至巴色(Pakxe) 的河段(約長265公里),其中險灘上段是一系列並排的石梁橫亙河中,綿延25公里,共有急流11處,下段有大片的成群岩礁阻塞河床,長達60公里,有急流4處,河水在岩石作用下被切成50-70公尺的曲折細流,汛期水深流急。在兩險灘之間是一段長約15公里的平緩水段,河寬約1.5公里。
錦馬叻險灘以下的104公里,仍為石質河床,沿岸峽谷筆陡,水流湍急,至距巴色25公里處河道開始展寬,達200-3000公尺,水流逐漸平緩,河中有許多小島和沙嘴。該段落差從萬象至沙灣拿吉段為30公尺,從沙灣拿吉至巴色段為54.6公尺。
孔(Khone)瀑布是湄公河的最大瀑布,也是世界流量最大的瀑布,位於寮國南部邊境。寬10公里,洪汛落差15公尺,枯水落差24公尺[9]。
該地在雨季到來時,最寬的地方達14公里,是湄公河在寮國境內最寬的河段。旱季河水消退,這段「寬腰」會出現數以百計的小島及沙洲。如果把小渚、沙洲都算上,數量過千,當地人就把這個區域稱為「四千美島」。
孔瀑布被河床岩礁分成兩半,西邊稱為松帕尼瀑布,東面稱為帕彭瀑布。松帕尼瀑布最高,枯水時完全斷流;帕彭瀑布枯水時落差18公尺。雨季洪汛流量為每秒4萬立方公尺[9]。
在法國殖民越南時期,孔瀑布一直被視為經湄公河往中國航運的主要障礙,法國殖民者曾多次嘗試打通孔瀑布上下游的航運,不過最終都失敗了。因此法國殖民地當局決定建造東德島(Don Det)——東闊島(Don Khon)窄軌鐵路,並由公元1893年開始營運,以協助運送湄公河上下游物資,不過該鐵路已在公元1940年停止營運。
除此之外,孔瀑布亦是全球最大淡水魚——湄公巨鯰的棲息地。湄公巨鯰是鯰魚的一類,目前被列為世界瀕危保護動物。據資料記載,目前人類捕捉到最大的湄公巨鯰是在2008年捕獲,體長大約3公尺,重約293公斤[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