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汉民族语言的特定语言规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標準漢語文法的始究始於清初。[1]現代漢語文法最大的特點是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名詞沒有格的變化,也沒有性和數(少部份指人的詞可能以「們」來指示其眾數形)的區別。動詞不分人稱,也沒有時態;另漢語常常可將多個動詞給置於同一個句子中,此即連動結構。這一不同於歐洲語言的特點,使得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漢語被很多語言學家認為沒有文法也沒有詞類,20世紀著名歷史學家威爾·杜蘭特在《文明的故事》第一卷《東方的遺產》一書中仍然認為漢語沒有文法和詞類。
現在的觀點認為,漢語有文法也有詞類,只是它的文法不同於歐洲語言,而且一個詞語存在多詞性現象。漢語文法的另外一個特點是省略,在存在上下文語境的情況下,不影響意思理解的詞往往被省略掉。但現在受到西方文法影響,反而產生了累贅詞,造成同樣意思的詞重複多次。
早期官話的第一部系統著作,是醫學博士雷慕沙在1822年以法語撰的《漢文啟蒙》(Élémens de La Grammaire Chinoise),他對官話文法的理解遠遠超越18世紀的不成熟之作,而且是第一部擺脫了以拉丁語的文法概念硬套在漢語的漢語文法書,是世界對漢語研究的轉捩點之作。[1][2]稍早,18世紀有兩部不成熟的著作:[1]道明會會士瓦羅以西班牙語撰的《華語官話文法》(Arte de la Lengua Mandarina)主述南京官話的詞類,惟文法的篇幅僅30頁,1682年在福州府寫成手抄本小量流傳,1703年在廣州印刷,是第一部流傳於世的官話文法;[1][3]然後有法國耶穌會會士馬若瑟以拉丁語撰的《漢語札記》(Notitia Lingae Sinicae),大量梳理文言文和南京官話的詞類用例,但未有系統總結文法規則,不足稱為文法書,該書在1728年以手抄本小量流傳。[1][4][5][6]
如果算上失傳之作,西班牙道明會在16~17世紀菲律賓寫成數十部已失傳的官話文法及閩南語文法書。[7]該系列有一本1620年的《漳州話文法》(Arte de la Lengua Chio Chiu)倖存,乃現存最早的漢語文法書。[8][9]
1898年《馬氏文通》是世上第一部以中文(文言文)寫成的文法書(研究的是文言文文法),打破了中文學術圈裡只研究漢語的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三門傳統小學的做法,對中國人的影響超越了之前歐洲學者研究漢語文法的外語著作。[10][11]《馬氏文通》的許多詞類概念為20世紀初研究漢語文法者沿用。黎錦熙的《新著國語文法》(1924)在民國時代講現代漢語文法的著作中,影響最大。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制定暫擬漢語教學文法系統,並應用於初級中學《漢語》課本。[12]。
1910年代新文學運動以來,大量作家以現代漢語寫作,是現代漢語文法的重要形成期。1949年之後,臺灣和大陸的文法標準沿不同的軌跡發展。
語素依音節位數來劃分,可分為:
語素依構詞能力來劃分,可分為:
語素依位置是否固定來劃分,可分為:
漢語詞類,不同於其它語言,特別是漢語作為使用意音文字的語言,更有別於使用拼音文字。漢語詞性也和其他語言有共性,詞語可以擁有兩種或以上詞性,從文法的角度來看,和其他語言之間共有的基本詞類有動詞、名詞、代詞、形容詞、副詞、介詞和連接詞等。
漢語詞類沒有統一的劃分標準,分類方法很多,基本上可按照音節形式、內部結構及文法功能三方面來分類。
一個詞在沒有語境的情況下不能只按字面意義解釋,以構詞法組成的詞,其含義雖和構詞語素有一定聯繫,但也不能逐字理解。
短語可由兩個或以上的詞所組成,也可以由較小的短語結合成為較大的短語。短語如果不加上語調,就不算是句子。短語按其成份的語義關係,可分為並列短語、同位短語、偏正短語、動賓短語、謂補短語、主謂短語、連動短語、兼語短語、介賓短語等。
短語的語義關係類型 | 語義關係 | 例 |
---|---|---|
並列(聯合)短語 | 兩個或以上的詞語的並列,之間可能以連詞連接 | 「我和他」、「美麗聰慧」、「高大威猛」、「唱歌跳舞」、「又唱又跳」、「一邊走路,一邊賞花」、「陸地與海洋」 |
同位短語 | 兩個或以上的詞語、從不同角度指同一事物,亦有互相補充說明之作用 | 「我們兩個」、「咱們仨」、「寶島台灣」、「世界最長的建築物——萬里長城」、「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東方之珠香港」 |
偏正短語 | 前面的詞語修飾、描述後面的中心詞,中間可能有結構助詞「的」、「地」等 | 「我(的)媽媽」、「美麗(的)上海」、「美國(的)總統」、「我(的)家」、「高興(地)說」、「台灣(的)作家龍應台」 |
述賓(動賓)短語 | 前面的動詞支配後面的詞(賓語) | 「看書」、「唱歌」、「洗衣服」、「編寫新書」、「做蛋糕」、「聽歌」、「穿越森林」 |
述補(謂補)短語 | 後面的詞(補語)補充前面的動詞,中間可能有結構助詞「得」連接 | 「嚇壞」、「打破」、「打死」、「看得入神」、「笑成一團」、「走得快」、「變得不像樣」 |
主謂短語 | 在後的成分(謂語)對在前的主語作出陳述 | 你開始哭了、他堅持離去、小明沒有帶東西;斜體字部份為主謂短語。 |
連動(連謂)短語 | 兩個或以上連續、接連而下動作。不同於並列短語,兩個動作先後緊接著進行 | 「開門出去」、「拿起書包開門出去」、「起立行禮」、「提筆寫字」、「拿起來看看」 |
兼語短語 | 由動賓短語與主謂短語組合起來的短語。中間的成分既是前者的賓語,也是後者的主語 | 「叫他出去」、「抓他出來」、「哄孩子睡覺」、「供一家吃飯」、「教學生讀書」 |
介賓短語 | 由介詞(在前)前置於其他成分而組成,使該成分在句中充當狀語 | 我在家裡睡覺 |
此處討論「的」「地」「得」三個詞是指漢語中特殊的連接詞,並非用作介詞和語氣助詞。
嚴格地說這三個字並不算詞語,而是程度狀態連接語素。
用於連接形容詞(或表示狀態的短語)和其後被作用的詞語,可以是名詞、代詞、動詞(做名詞時)、形容詞、短語等。「的」字前面的詞語用來修飾、限制「的」後面的事物,表示「的」後面的事物怎麼樣。
而名詞和代詞後面用「的」表示所有和歸屬,與上述不同。
例:
狀態詞或狀態短語+地構成狀語,其後連接被作用的詞語,主要是動詞和動詞短語。A+地+B的結構,表示動作B以狀態A進行著。
「地」在一般使用中有時混淆成「的」,一些人認可「的」代替「地」(因為在漢語中,動作本身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名詞),但仍為其他人視作錯。另外,「地」字也經常省略。
例:
用於連接動詞、副詞、形容詞、或表示狀態的短語(但不能是名詞、代詞、數詞、量詞等以及不能表現狀態的短語)和其後被作用的詞語,主要是形容詞和副詞以及狀態短語。「得」字後面的詞語用來補充、修飾、限制「得」前面的動作或狀態,說明「得」前面的詞語怎麼樣,多是表示前面詞語的程度,可以部分看作是「地」的反轉結構。
例:
三者可以簡單地認為:
「的」字表示事物的狀態,強調的是「的」字前面的詞語,定語修飾、限定中心語;
「地」字表示動作的狀態,強調的是「地」字前面的詞語,狀語修飾,限定中心語;
「得」字表示狀態的補充,強調的是「得」字後面的詞語,補語。
句子分為單句及複句。單句分為主謂句及非主謂句。
主謂句是由主謂短語帶上一定的語調構成的句子。
根據謂語詞性不同,主謂句可分為名詞謂語句、動詞謂語句、形容詞謂語句、主謂謂語句四種類型。其中,主謂謂語句是由主謂短語充當謂語的主謂句。
如果根據主語的存廢來劃分,主謂句又可分為完全主謂句和不完全主謂句。
「完全主謂句」就是指句子裡有主謂結構並且主謂部分都顯現出來,沒有被省略的句子。例如:
小強被金錢龜吃了
「不完全主謂句」是指句子裡有主謂結構,但主語或謂語部分可能在特定的語境裡承前或蒙後省略了,沒全都顯現出來的句子。例如:
毛小慧問道:「誰被金錢龜吃了?」
余樂天淒然嘆喟:「小強!」
要注意的是,「不完全主謂句」裡,被省略的主語或謂語成分並非不存在,只是在特定語境裡,為簡鍊而省略了,我們是可以按文意酌情補回省略了的主、謂部分而不影響文意的。上例「小強。」便是「不完全主謂句」,我們能按文意補上「~被金錢龜吃了」使之變成「完全主謂句」而意義不變的,但因為承前文毛小慧的問話,不言自明,所以省去謂語部分更好。
「非主謂句」跟「不完全主謂句」外觀上相似,不過跟「不完全主謂句」不同,「非主謂句」之所以不呈現主謂結構,並非因為在特定語境承前蒙後而把主語或謂語略省了,而是因為「非主謂句」的確是沒有主謂結構的句子,這是「不完全主謂句」和「非主謂句」的根本分別。譬如,有時在特定場合裡,我們在沒有上文下理的情況下,帶語調地喊一句「小強。」(或「小強!」或「小強?」,或驚恐或歡欣,視乎喊「小強」的是余樂天還是毛小慧),也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這不是主語或謂語的省略,而是根本無需補出主謂結構。我們雖然可以任意為「小強」補上語境或其他句子成分使之成為主謂句,但無論補上什麼,原句的語意都一定會被改變。也就是說,改了以後,也是另一句句子。我們根本無法在原句本義不變的情況下補出一個合適的主謂結構來。「不完全主謂句」和「非主謂句」的分別就在此顯明了。
複句由分句構成(「分句」也有稱為「單句形式」)。有異於短語之於句子,分句在句子裡並不互為句子成分,而且,各分句均已具備單句的形式(可以是單句的主謂句形式或非主謂句形式)。
當然,這獨立性只是相對短語而言。「單句形式」的獨立性還是遜於「單句」的。
我們試以「複句會使用關聯詞語,單句不使用關聯詞語」這句為例。這複句的兩個分句都具備了單句的形式,它們各自是一個完備的主謂句結構,且分句與分句之間也只是並列關係,並不存在主謂賓定狀補等句子成分關係。假使獨立出來,觀之亦與一句完整的單句無異。假使我們把上例兩個單句形式單獨運用來表述意思時,它們是就是兩句單句,可以各自有完整的語調。
當然,作為複句,合讀時自有複句的句調,不可割裂。複句裡的分句,也不具備完整的意義,不可獨立應用,不足表述一個完整自足、不用補充的概念。
複句的基本類型有:1、並列複句,2、承接複句,3、遞進複句,4、選擇複句,5、轉折複句,6、假設複句,7、因果複句,8、條件複句,9、解說複句,10、目的複句。
該句型是屬於賓語前置的一種情況,在現代漢語中,一個完整的句子是比較嚴格的遵循「主+謂+賓」的順序結構的。該種句型來自於古漢語,「把」字是將賓語提前的一個特徵,成為「主+『把』+賓+謂」的語序,亦可將「把」看作是謂語,而後的動詞看作是謂語補足語。可以認為「把」的語義與英語中的「take ... to ...」相同。 等同於「把」字的動詞還有「將」「拿」等,但語境更為書面化(特別是「拿」字句)。
例:
被字句在漢語當中用表示被動語態,此時的次序為「賓+『被』主+謂」,亦可將被字句看作與把字句相似的句型,二者都是將謂語後置(如果將受動者看成是主語的話)。
但與把字句不同的是:被字句可以省略掉主語,亦可省略「被」字。
漢語中的被字句與英語中的「被動語態」一樣。
「被」字也可以用「遭」「叫」「讓」「給」字代替(多出現在方言或口語當中,相對少見)以及「為」「受」字代替(多用於書面語和古文)。
例:
把字句和被字句可以相互轉換,即按照「賓+『被』主+謂」和「主+『把』+賓+謂」的順序進行互換,在這種情況下,被字句中通常不能有省略掉的成分(在一些文學作品中,根據上下文的連接也可在把字句中省略主語,但和被字句強調的成分不同)。
例:
漢語中動詞沒有時態的變化,而時態也不如英語中那麼分明和強烈,通常是通過時間狀語和一些「時態詞」(如原來、曾經、了、掉、完成、將、正在、已經、開始、結束等)來表示動作的時間性,稱之為時貌(aspect)。
而表示完成的「了」,通常會跟著一個動詞,來表示動作的完整性。有時也常會拿來作為過去標記,即使它仍可以作為未來標記。
例句:
而「過」字則表現了經驗的描述:
「正在」與「著」字則表現了現在的描述:
句群是大於句子的語言片斷,它是由一組有明晰的中心意思、前後銜接連貫的句子組成的,同時它又是文章段落的組成材料。
句群不同於複句,從書面形式看,複句僅有一個句末標點,而句群不止一個句末標點;複句內部的分句結構比較嚴密,常使用成群的或單個的關聯詞語,而句群中的句子和句子之間在結構上比較鬆散,不需要特別使用關聯詞語來表示句子與句子的語義關係;此外,句群還用詞彙手段關聯句子,也即用相同或相似的詞語來關聯,這也是與複句不同的。
句群和文章的自然段落也不同。一般而言,自然段落是比句群大的語言片段,自然段落通常包含了一個以上的句群。有的時候,段落與句群是重合的,一個句群就是一個自然段落,少數的時候,自然段落比句群還要小,句群裡的句子被分為了幾個自然段落。
句群的分類在文法學上最有意義的是對句群結構類型的分類,這種分類是根據句群內部句子之間組合關係的類型。句群的結構類型常見的有十種:
如果句群內部的句子之間只有一種結構關係,即一個結構層次,就是簡單句群;如果句群內部的句子結構關係不止一種,其結構層次不止一層,就是多重句群。
句群的切分,是指一個自然段包含有幾個句群時,如何劃分句群的問題。劃分句群,主要是要根據句子之間的語義關係,分出自然段裡有幾個相對獨立的語義中心,圍繞著這些語義中心組合起來的句子,就是一個句群。要注意的是,組成自然段的不但有句群,也會有句子,切分時要把句群和句子分清楚。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