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信族(Osing people,也可寫為Using(Lare Using,Lare Osing)[2]是居住在印尼爪哇島最東部(尤其是外南夢)的原住民族群。他們是古代布蘭邦安王國(印尼最後一個印度教-佛教王國)人的後裔。這個族群的人口約為400,000人,主要集中在東爪哇省外南夢縣。[3]
人口資料
歐信族定居在外南夢縣中部和北部的幾個區之內,特別是在外南夢區、羅戈詹皮(Rogojampi )區、森普(Sempu )區、格拉加(Glagah)區、辛戈朱魯(Singojuruh)區、吉里(Giri)區、卡利普羅(Kalipuro)區和松貢(Songgon)區。 歐信族社區居民(通常被某些團體作為研究對象,而得到Laré Osing的稱號),被認為是外南夢原住民。外南夢縣,加上爪哇島最東端的地區,一起被稱為布蘭邦安半島。[4]這個社區分佈在外南夢縣的中部[5]和東部土壤肥沃的農村區,行政上包括吉里區、卡巴特(Kabat)區、格拉加區、柏林賓·薩利(Belimbing Sari)區、羅戈詹皮區、森普區、辛戈朱魯區、松貢區、錢羅林(Cluring)區、外夢南市、建騰(Genteng)區和斯洛諾(Srono)區。在前述最後的四個區內,當地人與來自東爪哇省西部、中爪哇省(包括日惹特區)的移民混合居住,歐信族稱這類外來者為西爪哇人(Wong (人)Jawa(爪哇) Kulon(西部))。
語言
歐信族使用的語言是歐信語,屬於爪哇語系。從語言上講,歐信語深受其姊妹語言(尤其是爪哇語(主要是爪哇東部方言)和峇里語)的影響。[6]主要可能是由於歐信人居住在爪哇Z族和峇里島人之間,受到兩處文化影響的緣故。
歷史
歐信族的歷史可追溯到15世紀末,滿者伯夷王國淪亡之後;不願皈依伊斯蘭教的人向東逃往外南夢、峇里島和龍目島。16世紀,來自望加錫的伊斯蘭教蘇丹國征服爪哇島的大部分地區,而讓當地人改信伊斯蘭教。[7]信仰印度教的滿者伯夷的殘餘王族則建立布蘭邦甘王國,這個王國的領域從布蘭邦甘半島一直延伸到中爪哇的騰格爾山脈。布蘭邦甘王國維持約200多年的歷史,最終在1743年降於第二個馬打蘭蘇丹國,而後遭到伊斯蘭化。[8]雖然當時已有小型穆斯林社區在當地存在,但歐信族的改宗過程一直到19世紀中葉才告完成。[9]
宗教
歐信族主要信仰的是伊斯蘭教,[10][11]但他們仍有人會堅守舊的信仰。[12]在今日,仍有歐信族人信奉印度教。[13]在他們的信仰中也存有泛靈論的元素。歐信族與峇里島人同樣具有普普坦(集體自殺)以表達不屈服於外來者的傳統。在外南夢,伊斯蘭教清真寺附近建有峇里島印度教廟宇(當地稱pura)並非罕見之事。
職業
歐信族的主要職業是農民,少數從商和擔任公共職務(如教師和地方政府官員)。[9]
文化
歐信族藝術形式獨特,與峇里島人以及騰格爾族一樣,都包含神秘的元素。主要的藝術是他們流行版的傳統甘壯舞。[15]
其他仍然留存下來的藝術有童謠,尤其是供學童使用者,如「蘑菇」(Jamuran)[16]和「別吵鬧」(Ojo Rame-Rame[17][18])。這些童謠一般用於兒童玩耍時吟唱。除孩子們玩耍時可增添歡樂氣氛外,還可灌輸積極的價值觀。「蘑菇」傳授社區工作的精神,而「別吵鬧」則是傳輸愛國主義。[19]
民俗村
外南夢縣政府察覺出歐信族文化具有巨大潛力,而把格拉加區的凱米倫村(Kemiren vallage)建立一個保留歐信族傳統文化的民俗村。[20]凱米倫村也是一個旅遊勝地,深受外南夢人及其周邊社區的歡迎。[21][22]當地村里經常舉辦文化慶典和年度藝術活動。[23]
參見
參考文獻
進一步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