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法蘭西斯·芮克特(英語:Charles Francis Richter,1900年4月26日—1985年9月30日),美國物理學家、地震學家,生於美國俄亥俄州歐弗佩克英語Overpeck, Ohio。曾任職於加州理工學院與同事賓諾·古登堡共同創立了判定地震規模的芮氏地震規模,並於1935年首次使用這一度量方式。

快速預覽 查爾斯·法蘭西斯·芮克特, 出生 ...
查爾斯·法蘭西斯·芮克特
Thumb
出生(1900-04-26)1900年4月26日
美國俄亥俄州歐弗佩克英語Overpeck, Ohio
逝世1985年9月30日(1985歲—09—30)(85歲)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
國籍美國
母校史丹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
知名於芮氏規模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地球物理學地震學
機構加州理工學院
關閉

生平

查爾斯·法蘭西斯·芮克特於1900年4月26日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歐弗佩克英語Overpeck, Ohio的一個農村家庭[1]。芮克特還擁有德國血統,他的曾祖父由於在德意志1848年革命中受到迫害從巴登-符騰堡州逃亡至美國[2]。在芮克特年輕時就飽受了人間痛苦。他的父母在他幼時便離了婚,隨後他被外祖父撫養長大,在1909年跟隨著整個家庭移居至洛杉磯,這也使得他在年輕時患有精神分裂症[3]。1920年,芮克特從史丹佛大學本科畢業。1928年,他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得了理論物理學的博士學位,但在此前一年,他就早已收到了來自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聘函。因此,芮克特開始接觸地震學

1985年9月30日,芮克特因充血性心力衰竭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逝世,享年85歲[4]

科研生涯

查爾斯·法蘭西斯·芮克特於1927年收到了來自羅伯特·密立根的研究助理聘函,自此開始在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帕薩迪那地震研究所工作,也正是在此結識了他的合作夥伴賓諾·古登堡[4]。他在哈里·伍德教授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地震學知識,如震相分析等,從事測量地震圖和確定震央的工作[5]。1931年開始,帕薩迪那地震研究所開始了出版定期地震目錄的準備工作,這促使芮克特加快了解決如何確定地震大小問題的進程[5]。為解決這一問題,1932年,芮克特和古登堡共同發明了一種用於描述地震釋放能量大小的標度,即芮氏規模[6]。此後,古登堡的每項重要工作,幾乎都得到了芮克特的參與和合作,他們兩人合著的論文多達160多篇[5]。1937年,他回到了加州理工學院擔任助理教授一職。在二戰後,他晉升為副教授,最終於1952年正式成為了教授,在那裡度過了他的餘生[3][4]

1959年,芮克特作為交流學者前往東京大學工作了一年,這是他唯一一次離開加州理工學院的工作經歷,自此他再也沒有享受過任何公休[3]。1970年,芮克特正式退休[7]

顯著科研成果

1932年,芮克特與同事古登堡共同發明了一種用於描述地震釋放能量大小的標度,即芮氏規模[6]。地震的規模頻度分布被認為是地震的最重要性質之一,而芮克特與古登堡確定的公式被認為是傳統地震學中最遵從規模頻度分布的關係式[8]。在1971年聖費爾南多地震英語1971 San Fernando earthquake發生後,重災區因為引用了芮克特發表的警告而防止了更多的傷亡出現[7]

個人生活

查爾斯·法蘭西斯·芮克特承認自己是一名活躍的裸體主義者。他曾與他的妻子前往過多個裸體社區英語Nude recreation。芮克特同時也是一名無神論者[1]

參見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