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臺灣醫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糊(1894年9月21日—1973年8月3日),字復生,號鐵骨生,臺灣彰化縣馬芝堡三汴頭庄(今彰化縣福興鄉三汴村、萬豐村一帶)人,醫生,在臺灣日治時期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後從政,二二八事件爆發時被捕,最終得以獲釋。
林糊光緒二十年八月三日(1894年9月21日)出生,為林國歸四男[1]:446。原就讀於埔姜崙公學校[2]:736[3]:93,1912年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3]:93,1916年畢業後在嘉義病院(今嘉義醫院)做實地研究,1917年於溪湖庄(今溪湖鎮)成立長春醫院[1]:446。當時罹患重大傳染病者之房屋必須使用草繩圍起,以便隔離,但此舉使溪湖居民大為不滿,其遂將家屋賣予溪湖花家[3]:93,1921年赴員林開業[1]:446。後前往臺北醫學專門學校學習[3]:93,1930年通過臺灣醫學得業士認定試驗[4],1931年畢業[5]。
1920年因抗議日本警察遭逮捕,被拘留20餘日[2]:736[3]:93,後參加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3]:93。1924年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爆發罷課,獲推選為父兄代表向臺灣總督府交涉,又加入臺灣文化協會[3]:93,任中央委員、員林支部常任委員[1]:446,遭逢青果社事件再度入獄[3]:93,文化協會分裂後加入臺灣民眾黨[3]:93。1935為員林街協議會員,隔年出任員林信用組合監察役(監事)[3]:93。
文學方面,為當地詩社社員,亦曾參與臺灣文藝聯盟,有「新舊文學輪轉手」之稱[3]:43。
戰後1945年11月25日擔任員林郡守[6],及後又兼臺中縣參議員[7]、三民主義青年團員林負責人[8]。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林糊任員林區長[9]:53兼臺中地區時局處理委員會執行委員[10],根據《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及《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所述,其與臺灣省立員林農業職業學校(今國立員林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校長呂英[11]:120[註 1]商洽高年級學生維持地方治安[9]:53,並在3月2日中午於新生旅社召集居民,開秘密會議,當晚員林民眾在青年戲院召開市民大會,林糊等人呼籲青年參與臺中、彰化之抗議行動[13]:90,遂被指控發表不利政府之言論,為「陰謀叛亂暴動主要份子」[8],因而被逮捕,當林糊被憲兵押至臺中火車站準備移送至臺北時,他偷塞給媳婦一張紙,上寫:「眼看河水已成東,一船西去一船東,遠近高低各不同。寄語順風船上客,明朝未必是東風。」留詩代替遺言[3]:94。
為營救林糊,其家人變賣大筆地產,後在友人力保下得以全身而退[3]:94,1947年獲中華民國行政院頒「志慮忠貞」木匾[3]:94[14]。1953年任員林鎮衛生所主任[15]兼醫師、彰化縣醫師公會理事、常務監事,在臺灣光復二十周年紀念大會受臺灣省主席黃杰贈抗日功勳獎狀[14]。1973年8月3日病逝[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