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長石(英語:Labradorite),又稱拉布拉多石((Ca, Na)(Al, Si)4O8),是一種富含長石礦物,首次在加拿大拉布拉多發現,可顯示虹彩效應席勒效應)。

Quick Facts 拉長石, 基本資料 ...
拉長石
拋光岩板中的拉長石
基本資料
類別網矽酸鹽礦物
長石
化學式(Ca,Na)(Al,Si)4O8,在此 Ca/(Ca + Na) (% 鈣長石) 為 50–70%
晶體分類三斜板面晶族 (1)
(相同赫爾曼–莫甘記號)
晶胞a = 8.155 Å, b = 12.84 Å
c = 10.16 Å; α = 93.5°
β = 116.25°, γ = 89.133°; Z = 6
性質
顏色灰、灰白、棕色、淺綠、淡綠、藍色、黃色、無色
晶體慣態晶體通常薄而扁平,橫截面呈菱形,具條紋;塊大
晶系三斜晶系
雙晶常見於鈉長石肖鈉長石、卡爾斯巴德律、巴韋諾律或曼尼巴律中
解理{001}完美、{010}不太完美,近90度相交;{110}不同
斷口不平整到貝殼狀
莫氏硬度6–6.5
光澤解理處呈玻璃至珍珠光澤
條痕白色
透明性半透明到透明
比重2.68 至 2.72
光學性質雙軸(+)
折射率
雙折射δ = 0.008-0.010
2V夾角實測: 85°
色散率
其他特徵拉布拉多暈彩(虹彩現象席勒光學效應)
參考文獻[1][2][3]
Close

拉長石是斜長石系列中的鈣質中間岩,其鈣長石百分比(%An)介於50和70之間,比重範圍為2.68至2.72。像大多數矽酸鹽一樣,條紋呈白色,折射率在1.559到1.573之間,可常見到孿晶。與所有斜長石成員一樣,晶體系統為三斜晶系,存在三個解理方向,其中兩個幾乎成直角且更明顯,品相從優質到完美(而第三個方向較差)。它們在普通鐵鎂質火成岩(如玄武岩輝長岩)以及斜長岩中以清晰、白色至灰色、塊狀至條狀顆粒出現。

分布

拉長石的地質類型區加拿大拉布拉多奈因鎮附近的保羅島。在波蘭挪威芬蘭及世界各地其他地方也有報道,在馬達加斯加中國澳大利亞斯洛伐克美國也廣泛分布[2]

拉長石產於基性火成岩中,是玄武岩輝長岩中最常見的長石,但幾乎全部由拉長石組成的斜長岩體較罕見[4],它們也存在於變質角閃岩中,並作為一些沉積物的碎屑成分。火成岩中常見的伴生礦物包括橄欖石輝石角閃石磁鐵礦[1]

拉長暈彩

Thumb
拉長石中的冰長石暈彩
拉長石冰長石暈彩的視頻,隨著視角的變換而呈現。

拉長石可顯示彩虹般的光學效應(或席勒效應,稱為「拉長暈彩」(拉布拉多暈彩)。拉布拉多暈彩一詞是由歐維·巴爾塔薩·博吉爾德(Ove Balthasar Bøggild)創造的,他對拉布拉多暈彩的定義如下[5]

拉布拉多化是光從亞顯微平面向一個方向(很少是兩個方向)的奇異反射,這些平面從無可用簡單指數來表示的此類位置,在顯微鏡下也無法直接看到。

第四代瑞利男爵羅伯特·斯特拉特(1923年)和博吉爾德(1924年)對理解該效應的起源和成因做出了貢獻[5][6][7]

這種光學現象的成因是發生在伯吉爾德混溶間隙中[8]的相出溶鱗狀結構[9]。當鱗狀分離介於128至252納米(5.0×10−6至9×10−6英寸)之間時[8],就可看到這種效應。鱗片層不一定平行,發現鱗狀結構在較長範圍缺乏有序性[10]

鱗狀分離只發生在一定成分的斜長石中,鈣質拉長石(50-70%鈣長石)和倍長石(化學式:(Ca0.7-0.9,Na0.3-0.1)[Al(Al,Si)Si2O8],即鈣長石含量為~70-90%)特別說明了這一點[9][11]。鱗狀分離的另一項要求是需非常緩慢地冷卻含斜長石的岩石,以便使鈣、鈉、矽和鋁離子在斜長石中擴散並產生出鱗狀分離。因此,並非所有的拉長石都能呈現拉長暈彩(它們可能沒有合適的成分和/或冷卻得過快),也並非所有表現出拉長石的斜長石都是拉長石(它們可能是倍長石)。

一些表現出高度拉布拉多暈彩的拉布拉多石寶石品種被稱為閃光石或光譜石。

圖集

另請查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