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神社與寺院授予的一種參拜證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御朱印(日語:御朱印/ごしゅいん goshuin */?),簡稱朱印(朱印/しゅいん shuin),是指日本佛寺、神社授予的一種參拜證明。
在參拜神社或寺院後,參拜者向神社或寺院供奉少量金額的錢幣(通常為300-500日圓)[1],即可獲得神社或寺院方面人員在參拜者所提供的御朱印帳上書寫並蓋章的參拜憑證。在參拜者自身未準備御朱印帳,或神社、寺院方面有權授予御朱印的神職人員不在場時,有時會提供一張先前寫、印好御朱印的紙張。受理處通常名為「授與所」、「御朱印所」、「社務所」、「寺務所」等。
此外,部分小型神社或會由附近的較大型神社代為授予御朱印。
由於宗教派別觀念,或神社、寺院的實際經營場地條件等原因,並非所有的神社或寺院都授予御朱印。
御朱印通常的色彩為:白色底色、黑色文字以及紅色印章。[2]後者也是御朱印這一名稱的來源。在一些神社、寺院中,也會因季節、節日、特殊活動等因素,授予不同顔色的御朱印[3]。
御朱印內容通常包括手寫體的參拜日期,及「參拜」或「奉拜」二字,還有包含該神社、寺院名稱的朱印。
神社與寺院所授予的御朱印,在風格上也有所不同。佛教寺院的御朱印內容較為豐富,而神社的御朱印則較為簡練[4]。
神社的御朱印通常元素為:正中間一枚印章,此外寫有「奉拜」以及參拜日期。參拜日期通常記在左側。以出雲大社的御朱印為例,僅有參拜日期、「參拜」兩字與社名朱印一枚。寺院的御朱印通常內容則為:三枚或更多枚印章依次自右上排列至左下,正中的印章通常是梵文,並伴有蓮花、火焰等圖案。參拜日期通常記在右側。以京都府京都市妙音堂的御朱印為例:不僅有五枚印章,還有諸多文字。
御朱印原本是日本佛教信徒抄寫經文後而獲得的憑證,後來逐漸簡化為參拜後並奉獻上一定數額的錢財,便可得到的證明。
關於御朱印最先出現的歷史年代眾說紛紜,有認為可以追溯到律令時代,也有認為可以追溯到日本的中世紀(鎌倉時代至江戶時代)。較為明確的說法,是從江戶時代開始,隨著參拜神社、寺院的活動在普通百姓間開始流行,授予御朱印的做法也逐漸傳播並興盛起來。[5]
獲取御朱印時,請遵守以下禮節:
由於御朱印屬於領取者個人的宗教信物,因此應留意以下禁忌事項:
御朱印帳,是指參拜者自己攜帶至神社或寺院的簿子,以請神社或寺院人員在簿子的空白紙頁上授予御朱印。御朱印帳有一定的規格款式,通常不能以普通的記事本來代替使用。
御朱印帳從裝幀方式來分類,通常分為蛇腹式與和綴式兩種。蛇腹式是指像蛇爬行時那樣曲折一般,將一長條紙張連續正反相折後折疊出的簿冊形態;而和綴式,是指在一疊獨立的可翻頁的紙張側面以線裝訂而成的簿冊形態。
御朱印帳通常在部分文具店或宗教用品店均有售。在部分神社、寺院,以及周圍的旅遊觀光區小商舖也有販售。
根據所收集御朱印的內容、宗教派別等的不同,御朱印帳有時也被稱為:「納經帳」、「御寶印帳」、「御首題帳」[6]等。
雖說授予御朱印的機構,絕大部分都是神社或寺院,但是在一些其他機構,也授予御朱印或形同御朱印的憑證。例如宮城縣仙台市的瑞鳳殿,其建築性質為陵廟[7];還有東京都東京市的湯島聖堂[8],是一座孔廟。
在日本國以外,中國的蘇州寒山寺[9]與西安青龍寺都曾分別授予過形如御朱印的「參拜紀念冊」的憑證。
在美國的夏威夷島上,也有一些神社授予御朱印[10]。
台灣的部分: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