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土師器(日語:土師器/はじき hajiki *)源於彌生陶器,從古墳時代至奈良、平安時代生產的素燒陶器,進入中世、近世以後,被土師質陶器和焙烙所取代。
這種陶器與須惠器屬於同一時代,作為實用品,通常認為土師器更日常,等級更低。然而,根據《正倉院文書》中記錄陶器種類的價格表的文書,須惠器和土師器之間幾乎沒有價格差,但有蓋和沒蓋的價格卻差了大約一倍[1]。另外,埴輪也屬於土師器的一種。
土師器以甕等貯蔵用具為主,但也生產杯、皿、高杯、碗等餐具,也有做飯用的甑。除了這樣的日常食器,也常做祭祀具、隨葬品使用,祭祀遺蹟、古墳中也有出土。
土師器採用平地堆燒或在地面挖掘小坑進行坑燒,因此無密閉性,以氧氣充足的氧化焰燒成[2]。燒成溫度也因此比須惠器要低,大約以800-900度的溫度燒成,呈橙色或赤褐色,比須惠器質地更軟[2][註釋 1]。從進入古墳時代開始,土師器便代替彌生陶器使用。土師器分為莊內式和布留式(奈良県天理市布留遺址出土)[註釋 2],莊內式陶器代表更古階段的土師器,彼時尚未出現定型化的大型円墳,因此莊內式陶器很可能時古墳出現以前的陶器。陶器型式排列順序為:彌生V期→莊內式→布留式。
雖然和須惠器大致屬於同一時期的產品,但是土師器的製作技法是對彌生式陶器的延續[註釋 3],從陶器自身很難判定究竟延續到什麼程度就算土師器。以前是通過和古墳伴出的特徵來判斷,現在則更注重是否具有全國的同一性。繩紋陶器、彌生陶器的地域特色對比強烈鮮明,但土師器的話,嚴格來說雖然也有地方特色,但同樣設計、技法的陶器從本州到九州廣泛大規模的分布。這意味著文化交流的增加,與前一時代涇渭分明,其背後很可能可以看出政治統一進程[4]。
土師器本來,無論是原則上還是傳統上都是沒有紋飾的陶器,但以東北地方北部為中心的區域,常常出土8世紀前後口緣部帶有陰弦紋的土師器[5]。
9世紀後,隨著土師器工人集團(土師部(日語:土師部/はじべ))和須惠器工人集團(陶部(日語:陶部/すえつくりべ))的交流愈發活躍,被稱作轆轤土師器、土師質土器等的位於兩者中間様式的陶器的被大量製作。
進入中世後登場的土師質陶器,源於土師器本來的製法,手捏式陶器,主要用於祭祀。現在有時也會為了驅邪和酒席娛樂等進行土器投。另外,在伊勢神宮舉行神事所用的陶器,全部為三重縣多氣郡明和町神宮土器調整所所造的土師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