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咬(biting)是動物中常見的一種行為,指用顎部的主動用力閉合夾擊其它物體。在啃咬過程中,咀嚼肌中肌纖維的收縮會產生拉力施加在顎部的頜骨關節上,先讓顎部張開,等目標物體出於上下頜之間後再迅速閉合顎部產生夾擊[2]。如果頜骨上長有較為堅硬的牙齒,則可以通過足夠大的咬合力穿透目標物體的表面,達到切割、撕裂或砸碎的作用。啃咬行為在有牙齒的有頜動物(比如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一些掠食性魚類)中十分常見,但是鳥類和一些有特殊口器的無脊椎動物(比如節肢動物和頭足類軟體動物)也會展現明顯的啃咬行為。動物的咬合技能可以用來完成進食、捕獵、打鬥、築巢[3]、搬運[4][5]、養幼甚至社交等一系列行為,是宏觀生物重要的生存技能。
在漢語中,「咬」一般指快速且較有衝擊力的閉顎行為;「啃」則指較慢但壓力更大、或重複性的咬合;而力量較輕、主要用來搬運物體的咬合通常稱作「叼」。許多節肢動物口器造成的傷害在口語中也被稱為「咬」,但其實大部分是穿刺型傷害,準確來說應稱為「叮」。
啃咬對目標生物體組織造成的創傷統稱咬傷,根據牙齒形態和咬合力的不同可以產生貫穿傷、撕裂傷、瘀傷、骨折等不同形態的傷口,使得被咬者遭受流血、感染、傳染病[6][7]、神經受損[8]、中毒[9][10]、截肢、癱瘓殘疾甚至死亡等惡性後果[11]。在人類社會,最常見的來自動物的咬傷是犬類咬傷[12],其次是貓咬傷和猴子咬傷,此外廣為大眾所知的是蛇咬傷和鯊魚襲擊。
另見
參照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