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循环系统损失血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出血(hemorrhage,bleeding)或失血(blood loss),是血液從血管或心腔內逸出至組織間隙、體腔內或體外的現象。逸出的血液流出體外稱外出血(external hemorrhage);進入器官、組織或體腔稱內出血(internal hemorrhage)。
此條目可參照外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0年2月21日) |
根據出血原因可分為兩種:心臟或血管壁破裂的出血稱為破裂性出血;毛細血管和細靜脈壁通透性增高的出血稱為漏出性出血。
根據出血部位又可分為兩種:內出血是血液從血管流到血管外的體內;外出血是血液從血管通過身體表面的傷口流到體外,亦包括通過身體本來已有的開口諸如口、鼻、耳、尿道、陰道、或肛門流出血液。
出血量(失血量)及其速率,是威脅生命的關鍵因素[1]:
急性大出血的出血量達全身血量的三分之一,血壓急劇下降,可以導致出血性休克;慢性少量出血,如鉤蟲病、痔瘡出血,可以引起貧血;出血也能夠引起局部組織破壞和功能障礙,如大腦內囊出血可以引起對側肢體偏癱,視網膜出血引起失明。
一般來說,一個健康的人可以承受失去全身血液的10至15%而不產生嚴重問題,例如每次捐血一般會取去捐血者血容量的8至10%[2]。
如果出血引致血容量減少對身體是危險的,嚴重時可以致死。這時候身體內的一些機制會試圖維持體內平衡。
若干疾病或身體狀況,諸如血友病及血小板減少症,會增加出血的風險或使本來屬於輕微的出血變得危險。抗凝血藥諸如華法林也會增加出血的風險。
出血速度快,且很難控制,如果不及時處理容易失血過多而死亡,常見於猛獸咬傷、嚴重切割傷。
出血速度比動脈出血慢,且容易控制,常見於切割傷。
出血速度慢,會慢慢形成血塊,常見於擦傷。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