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維烏斯·瓦萊里烏斯·奧勒里烏斯·君士坦丁(拉丁語: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us,272年2月27日—337年5月22日),常被稱為君士坦丁一世(拉丁語:Constantinus I)、君士坦丁大帝(拉丁語:Constantinus Magnus,古希臘語:Κωνσταντῖνος ὁ Μέγας,英語:Constantine the Great),基督宗教尊稱為伊利里亞的聖君士坦丁(英語:Saint Constantine),羅馬帝國皇帝,306年至337年在位。他是第一位信仰基督宗教的羅馬皇帝,在313年與李錫尼共同頒佈《米蘭敕令(Edict of Milan)》,承認在帝國轄境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2]。
君士坦丁一世 | |||||||||
---|---|---|---|---|---|---|---|---|---|
羅馬帝國皇帝 | |||||||||
統治 | 306年7月25日-312年10月29日[a] 312年10月29日-324年9月19日[b] 324年9月19日-337年5月22日[c] (30年301天) | ||||||||
前任 | 君士坦提烏斯一世 (帝國西部奧古斯都) | ||||||||
繼任 | 君士坦丁二世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 君士坦斯一世 | ||||||||
出生 | 羅馬帝國默西亞省奈索斯[1] | 272年2月27日||||||||
逝世 | 337年5月22日 羅馬帝國比提尼亞本都省尼科米底亞 | (65歲)||||||||
子嗣 | 克里斯普斯 康士坦丁娜 海倫娜 君士坦丁二世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 君士坦斯一世 | ||||||||
| |||||||||
朝代 | 君士坦丁王朝 | ||||||||
父親 | 君士坦提烏斯一世 | ||||||||
母親 | 聖海倫納 | ||||||||
宗教信仰 | 古羅馬宗教(直到312年) 基督教(312年起) |
君士坦丁在內戰中,擊敗馬克森提烏斯和李錫尼,鞏固皇位。統治期間,他對法蘭克人、阿拉曼人、西哥德人和薩爾馬提亞人的戰役均取得勝利,並成功奪回在前一個世紀喪失的達基亞地區。他在拜占庭建立新皇宮[2],並將之命名為新羅馬,但人們為尊君士坦丁之名,將此地稱作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在此後一千年均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因此君士坦丁也被認為是東羅馬帝國的創立者。
君士坦丁一世死後,他的三個兒子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君士坦斯一世分別繼承帝國的東、西、中三個部分,帝國一分為三。
早期事蹟
君士坦丁出生於羅馬帝國上麥西亞行省的內索斯(今塞爾維亞東部的尼什),在274年2月27日出生[3](也有可能是在272年)[4]。他是帝國的西部奧古斯都(參見四帝共治制)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羅爾的長子。母親海倫娜是一家小旅店的女僕,君士坦丁是她與父親的私生子。但英國歷史學者愛德華·吉本的懷疑這種說法,他認為,海倫娜是這家小旅店的主人,她與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婚姻是合法的。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羅爾是個寬容且有政治技巧的人[5],君士坦丁和他父親共處的時間可能不長[6]。不論如何,當293年君士坦提烏斯被帝國西部奧古斯都(皇帝)馬克西米安任命為凱撒(副皇帝)後,他就離棄了海倫娜而與馬克西米安之女弗拉維婭·馬克西米安娜·狄奧多拉結婚。
君士坦丁年輕時,主要為帝國東部奧古斯都戴克里先在東方服役。305年東西兩部的奧古斯都戴克里先與馬克西米安雙雙退位,君士坦丁奔赴不列顛,與已經升為奧古斯都的父親會合。306年7月25日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去世,他所轄的羅馬軍團於不列顛行省北部城市埃伯拉肯(今英國約克市)擁立君士坦丁為羅馬西部的奧古斯都,君士坦丁出兵控制了不列顛和高盧地區。但後來君士坦丁接受已升為東部奧古斯都的伽列里烏斯之命,改稱西部凱撒。307與310年君士坦丁又反覆自稱為羅馬西部的奧古斯都。
四帝之戰
戴克里先的繼承者、東部奧古斯都伽列里烏斯於311年死後,四位奧古斯都(四帝):李錫尼、馬克森提烏斯、馬克西米努斯和君士坦丁展開奪權鬥爭,四帝共治制演變內戰。君士坦丁聯合李錫尼反對馬克森提烏斯。他越過阿爾卑斯山,占領義大利。312年10月28日,君士坦丁在台伯河上米爾維安大橋附近的決戰(米爾維安大橋戰役)中擊敗馬克森提烏斯。馬克森提烏斯在逃跑中落水而死。313年,君士坦丁與李錫尼在麥地奧蘭(即今日米蘭)會晤。李錫尼與君士坦丁的同父異母姊妹君士坦提婭結婚,以鞏固兩人的同盟。兩位奧古斯都同時簽署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在帝國境內的合法地位[7]。
313年,李錫尼在小亞細亞戰勝馬克西米努斯,與君士坦丁瓜分了帝國。但是,他們之間的和睦僅僅維持了一年。兩人都為獨霸帝國而投入了新的戰鬥。314年發生的衝突未分勝負。324年君士坦丁擊潰李錫尼,在李錫尼的妻子向君士坦丁苦苦求情下,李錫尼在生命無虞的保證下投降。然而君士坦丁在325年以陰謀叛變和私通蠻族的罪名將李錫尼絞死,從此成為羅馬世界唯一的統治者。
政治活動
君士坦丁一世試圖取消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但帝國局勢的混亂迫使他任命自己的親信為共治者。君士坦丁一世最初任命長子克里斯普斯為凱撒,但後者由於受到繼母法伍斯塔[d]的誣陷而於326年被處死。君士坦丁不久以通姦罪把法烏斯塔也處死,但任命她所生的三個兒子為凱撒:君士坦丁二世統治西班牙、高盧和不列顛;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統治亞洲和埃及;君士坦斯一世統治義大利和迦太基。君士坦丁一世實際上是繼承了戴克里先的做法。
在君士坦丁一世時代,羅馬帝國變成了軍事官僚國家。專橫跋扈的近衛軍被取消,代之以大量蠻族士兵加入帝國的軍隊。普通平民為逃避兵役竟採取自殘的辦法。臃腫的官僚系統更加龐大。頒布過一些保護貧民的法令,但由於普遍的目無法紀而很少得以實行。對奴隸的懲罰變本加厲:根據君士坦丁的法令,實際上已經恢復了主人殺死奴隸的權力(曾被哈德良皇帝廢除)。各階層的依附加大,農民被束縛於土地(332年法令),手工業者被束縛於城市,元老被固定在元老院裏。君士坦丁一世繼續提倡戴克里先引入的東方專制君主的禮節(戴皇冠,臣民須向皇帝行跪拜禮等)。總而言之,君士坦丁完善了戴克里先的專制君主制度(Dominus),這種制度的目的是以公開的強制手段克服羅馬的經濟危機。
營建新都
戴克里先在王政時期選擇了東方的尼科米底亞作為他的首都[8]--離拜占庭不遠,處於保衛色雷斯、亞洲和埃及的有利位置,所有這些地方都需要他的軍事關注[9]。君士坦丁在選擇新首都[10]時認識到了帝國從偏遠、人口稀少的西部向東部富裕城市的轉移,以及保護多瑙河免受野蠻人入侵和保護亞洲免受敵對的波斯入侵在軍事戰略上的重要性,同時他還能夠監控黑海和地中海之間的航運[11]。利西尼烏斯的失敗代表著與基督教和拉丁語系羅馬相對立的東方異教和希臘語政治活動中心的失敗,因此有人建議建立一個新的東方都城,代表東方作為一個學習、繁榮和文化保護中心融入整個羅馬帝國[12]。在為新首都提出的各種地點中,君士坦丁似乎更早地考慮過塞迪卡(今索非亞),因為據說他說過 "塞迪卡是我的羅馬"[13]。
自公元324年開始,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公元330年建成。此新都後來作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仍存續一千年。
君士坦丁一世與基督宗教
君士坦丁從公元313年起崇慕基督宗教(並未受洗),並非常熱衷於協助基督宗教的發展。所屬於世界最著名的教堂也是在他的統治期間建成的,如伯利恆聖誕教堂(於333年完成)和耶路撒冷聖墓教堂(於335年祝聖)。他最早期的行動之一就是頒佈《米蘭敕令》,根據這部敕令,基督宗教成為一種合法的、自由的宗教。敕令還要求歸還先前迫害時期沒收的教會的財產。
頒佈《米蘭敕令》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所有的人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君士坦丁使基督宗教合法化也決不是為了使它成為正式的國教,但是他制訂的法律和其他的政策都有力地促進了它的發展。顯而易見,在他統治期間改信基督宗教會增大在政治上謀到高官顯位的可能性。他的法令免去基督教會神職人員的稅務和兵役,但在那之前,多神信仰的祭司們早就如此,君士坦丁也同樣免了猶太拉比的稅務和兵役。換言之,君士坦丁只是扶持基督宗教,但並沒有苛待包括多神信仰內在的其他合法宗教(religio licita)。[14]
僅就君士坦丁作為羅馬第一位信仰基督宗教的皇帝所起的作用就可以使他在史冊中有一席之位。他允諾多神信仰自由,保證不破壞傳統神廟。當時的羅馬帝國官方依舊奉行對羅馬眾神的信仰,只是皇帝本人是基督徒。君士坦丁只禁止崇拜神化的皇帝,但在他本人死後,羅馬元老院照舊把他尊奉為神(diuus)。君士坦丁禁止基督徒官員以公共職務的名義執行傳統的多神崇拜禮儀。但他沒有迫害多神信眾,也沒有限制他們擔任公共職務,甚至多次在敕令和法令中重申這一點,只是每次都不忘補充說,他認為多神信仰是「迷信」(superstitio)。 他宣稱:「就讓那些受蒙蔽的人們享受和平吧,就讓每個人保有內心想要的東西吧!就讓誰也別折磨誰吧!」這些話似乎有效阻止了當時一些過於狂熱的基督徒前去破壞傳統慶典和神廟。[14]
君士坦丁對基督教派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君士坦丁召開了尼西亞會議──基督宗教第一次大公會議 (325年)。[15]亞流(或稱阿利烏;天主教稱亞略)和亞他那修(兩位神學家提出了相互對立的學說)在會議中,重點是在於是否要讓耶穌擁有多少神性與確定三位一體。有些人說耶穌膝下有子,其實現在沒有足以支持此論點的文獻,但是,耶穌是凡人的傳言卻有可能是真的。所以,君士坦丁大帝為了使異端不再抗議,便舉辦此會議,並告訴現場所有人若將耶穌神化,異端份子便可能不再抗議。最後會議通過了《尼西亞信經》,[e]結束了這場論戰。《尼西亞信經》成了正統的基督教學說。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尼西亞大公會議的結論是支持亞他那修的,但亞他那修曾斥責君士坦丁為敵基督,君士坦丁之後轉而支持亞流派。
君士坦丁直到臨終時才肯正式信奉基督教受洗,他接受亞流派的洗禮,原因在於基督教信仰發展的初期信徒相信洗禮具有洗清罪惡之功效,在黑馬及游斯丁的時代,洗禮可以洗除以前一切的罪過這樣的思想已經相當普遍。但其中對於贖罪是指:只赦免受洗前的罪過或是對受洗後的罪依然有效,看法仍有許多分歧。但是普遍認為認為受洗後除罪的恩典只有一次機會,故君士坦丁才故意拖延,延至死前才受洗。至於多久之前他接受此信仰為他的思想中心已不可考。但即使按照當時的標準來說,他也是殘酷無情的—他的妻子和長子也都死在他的手下(此時他已受洗)。也許可以證明君士坦丁雖接受基督教,但並沒有真正基督信仰的精神,而只是順應了政治需要。[16]戴克里先皇帝(284~305在位)大肆迫害基督徒,其手段連羅馬多神教信徒都難以茍同,然而當時基督教的勢力已非常強大,加上實行的成效不彰,即使用極端的手段也無法把它剷除,若無君士坦丁皈依,事態演變則難以估計。結果在他的鼓勵下,基督教的勢力和影響力迅速發展擴大,基督教就從少數人的宗教變成當時羅馬帝國的主流宗教。由此可見,君士坦丁是歐洲史與基督教史上舉足輕重的關鍵人物之一。
此外,有一份在中世紀早期以君士坦丁之名偽造的《君士坦丁獻土》,其內容是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將羅馬一帶的土地贈送給教宗。在之後教宗與世俗皇權的權力鬥爭中也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八世紀時教宗斯德望二世因此得到丕平贈與的義大利及倫巴底,聖座在12世紀時依此文件用來加強其在義大利的統治,到十五世紀時庫薩的尼各老樞機宣稱其為偽造的及作者不明的文件。[17]
政策
君士坦丁制定的一些民法影響深厚。他創建的法律規定某些職業(如屠夫和麵包師)為世襲職業。他還頒佈一道法令禁止佃農離開租種的土地,亦即是把佃農變成了農奴,終生依附在那塊土地上。這道法令和類似的法律為奠定中世紀整個歐洲的奴隸社會結構起到了基礎作用。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