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度共和國的歷史是從1950年1月26日開始的。這個國家原來是英屬印度諸省,在1947年8月15日印度在與巴基斯坦分治後實現獨立,但仍然留在大英國協內。以穆斯林為主的東部及西北部地區,後來因著印巴分治,後來獨立成為巴基斯坦自治領。印巴分治造成超過一千萬人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人口移動,死亡的約有一百萬人。印度國民大會黨領袖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是第一任印度總理[1][2]。印度的國父是印度獨立運動的領導人聖雄甘地。新的印度憲法提到印度是民主國家。
印度面臨的問題有宗教暴力、種姓主義、納薩爾派、恐怖主義及地區性分離主義的叛亂,特別是印控克什米爾獨立運動及北印度的分離主義。印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領土爭議問題尚未解決(中印邊界問題)[3],因此在1962年發生中印邊境戰爭,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有領土問題,因此有克什米爾戰爭、第二次印巴戰爭、1971年印巴戰爭及卡吉爾戰爭。印度在冷戰中保持中立,是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印度的武器主要是從蘇聯所購買,而其主要敵國巴基斯坦和美國關係較密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有互動。
印度是核武器擁有國,其第一次核子試爆(微笑的佛陀)是在1974年[4],之後在1998年有另外五次核子試爆。印度從1950年代到1980年的政策是以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為主,經濟受到廣泛監管、貿易保護主義及公有制的影響,影響是無所不在的貪污及緩慢的經濟成長。印度自1991年起採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使印度成為全世界依購買力平價GDP最三大、GDP快速成長的國家之一,不過貪污仍然是無所不在。現今的印度國家實力綜合指數領先,是希望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成為常任理事國的四國聯盟之一[5]。許多經濟學家、軍事分析家及國際智庫都認為印度是潛在超級大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