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馬克思大院
建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建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爾馬克思大院(德語:Karl Marx-Hof)是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座著名大型公共住宅(Gemeindebau),位於第19區德布靈的海利肯施塔特(Heiligenstadt)社區。卡爾馬克思大院長達1100米,跨四個路面電車站,為世界上最長的單體建築。
卡爾馬克思大院的所在地直到12世紀,仍位於多瑙河水下,水深足可供船舶行駛。到175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下令抽乾餘下的水池,興建花園。奧地利社會民主黨控制的市議會將此處改建為卡爾馬克思大院,聘請本地及國際知名的建築師。
卡爾馬克思大院建於1927年和1930年之間,由都市計畫師Karl Ehn(奧托·瓦格納的追隨者)設計,包括1,382套公寓(每套面積30-60平方米),稱為「無產階級的戒指路」。卡爾馬克思大院長達1100米,但只有18.5%(156,000平方米)的面積為建築區,其餘部分開發成遊樂區和花園。設計容納人口5,000人,以及洗衣店、浴室、幼兒園、圖書館、診所和寫字樓等設施。
1934年奧地利內戰的二月起義期間,起義者占據卡爾馬克思大院,後因遭火炮炮轟被迫投降奧地利軍隊、警察和法西斯[1]。德奧合併期間,卡爾馬克思大院改名海利肯施塔特大院(Heiligenstädter Hof),1945年又改回原名。卡爾馬克思大院曾受重炮損壞,1950年代修復。《夜間門房》等電影在此拍攝。1989年和1992年間,該建築重新翻修。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