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學名Heliamphora neblinae)是委內瑞拉巴西邊境附近的內布利納山阿拉卡穆尼山俄維斯巴山特有的食蟲植物。其種加詞neblinae」來源於內布利納山[2],其意義為「雲霧」[3][4]。其是一種高度可變的物種,一度被認為是塔特太陽瓶子草H. tatei的一個變種。對於其分類地位仍有爭議,部分學者還支持將塔特太陽瓶子草內布利納山變種H. tatei var. neblinae及塔特太陽瓶子草麥克唐納變型H. tatei f. macdonaldae一同放置於該物種下。[5]

Quick Facts 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 科學分類 ...
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
Thumb
存放於美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標本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類植物 Asterids
目: 杜鵑花目 Ericales
科: 瓶子草科 Sarraceniaceae
屬: 太陽瓶子草屬 Heliamphora
種:
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 H. neblinae
二名法
Heliamphora neblinae
Maguire (1978)[1]
Thumb
紅色圓點為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的分布地,綠色區域為蓋亞那高地
異名
  • Heliamphora tatei var. neblinae
    (Maguire) Steyerm. (1984)
Close

形態特徵

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為多年生草本。其捕蟲瓶長20至35公分,瓶口處寬3至6公分。捕蟲瓶基部為漏斗形,瓶肩位於捕蟲瓶下三分之一處,使該處略呈葫蘆形,上部為漏斗形,但相對較窄。捕蟲瓶內表面上半部存在長1至3公釐的毛被。瓶肩對應的內表面處存在長3至6公釐的下向毛。捕蟲瓶外表面、花莖及苞片存在長1至3公釐的白色毛被。瓶蓋多變。新發育的捕蟲瓶通常為黃綠色,老熟的捕蟲瓶逐漸變紅。少數個體無紅色素,為純黃綠色。部分個體捕蟲瓶瓶蓋往下三分之二的內表面存在紅色的紋路。[2]

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的花序是太陽瓶子草屬內最大的。花朵直徑為50至80公釐,花被片長25至35公釐。通常一個花莖僅一朵花,少數可達5朵。花被片數量不定,通常為4片,亦可為5片或6片,且一個花莖上的數朵花之間的花被片數量即可不同。花被片為淡紅色或綠色。[2]花略具香味。[3]托馬斯·C·吉布森(Thomas C. Gibson)猜測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是由蛾類在黃昏時分進行授粉的。[3]

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的莖約每5公釐生2個捕蟲瓶。平均每年生6至12個捕蟲瓶。因此,那些莖長達20公分以上的植株往往株齡都達20年以上。其枯萎的捕蟲瓶均宿存於莖,可有效的為植株收集雨水以抵抗乾燥的環境。[2]

分布範圍

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的模式產地為內布利納山脈西北部的山谷中,海拔為1750米至1850米,雨量充沛。在內布利納山脈南部地區中,包括內布利納山,並不存在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的模式變種。在該地區存在許多被認為是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變種的太陽瓶子草種群,但這些種群也有被認為是塔特太陽瓶子草或是塔特太陽瓶子草與剛毛太陽瓶子草H. hispida的自然雜交種。[2]

生態關係

內布利納山頂峰的環境多為多子屬Bonnetia灌木及雲霧森林。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可出現於相對乾燥,排水良好的山脊上,潮濕的沼澤中,或小溪旁。其通常與鳳梨科植物、蘭花或其他低矮的草本植物一同出現。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與其他太陽瓶子草一樣,傾向於形成叢狀植株。其直徑可達70公分。在存在遮蔭的地方,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的捕蟲瓶則會直立伸長,直至高於周圍的植被,可高達40公分,但這種情況極少出現。內布利納山脈會定期的出現山火將地表的枯葉燒毀。而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莖周圍積水的死捕蟲瓶則可以保護莖部不受山火的損害。山火過後,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會立即發出新芽繼續生長。[2]

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瓶蓋分泌的蜜液會吸引一種未知的動物前來覓食。從瓶蓋被撕裂的捕蟲瓶及散落在植株周圍的經過咀嚼及劃破的捕蟲瓶都可以得到印證。此外,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許多螞蟻之間存在著複雜的互利互惠關係。這些螞蟻會以枯死的捕蟲瓶作為巢穴,並會採集瓶蓋中的蜜液,同時這些螞蟻會又保護植株免受侵擾。[2]

種下類群

  • Heliamphora neblinae var. parva Maguire (1978) [=H. parva][6]
  • Heliamphora neblinae var. viridis Maguire (1978) [=H. parva][6]

相關物種

在內布利納山脈,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常與塔特太陽瓶子草同域分布。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與塔特太陽瓶子草的差別在於,前者捕蟲瓶外表面存在著長1至3公釐的白色毛被,而後者不存在這樣的特徵。此外,塔特太陽瓶子草的捕蟲瓶更趨近漏斗形,且更長。[2]

種植方法

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的原生地內布利納山白天雲霧瀰漫,晚上則十分的涼爽。托馬斯·C·吉布森通過模擬原生地的環境,研究了人工栽培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的條件。其將室溫白天的溫度維持在21至24℃內,而晚上則維持在10℃左右。栽培基質使用的是80%的珍珠岩與20%的泥炭蘚。水源使用蒸餾水。在植株開花時其讓基質保持乾燥,以防止根部腐爛。[3]

在種植中發現,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捕蟲瓶捕捉蒼蠅的能力較強,每個捕蟲瓶內都可以找到80至150隻蒼蠅的屍體。[3]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