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國家美術館
建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建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亞美尼亞國家美術館(亞美尼亞語:Հայաստանի ազգային պատկերասրահ Hayastani azgayin patkerasrah),亞美尼亞共和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該館不僅藏有全球最多的亞美尼亞藝術品,還有大量俄羅斯的和西歐的藝術品。[1]該館也是獨立國協最大的博物館之一。[2]亞美尼亞國家美術館坐落在首都葉里溫共和國廣場的一座八層大樓裡面,這座大樓是首都的最知名的地標之一。國家美術館只占有大樓的三到八層,最底下的兩層是亞美尼亞歷史博物館。
亞美尼亞國家美術館於1921年依照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法令建立,當時是國家博物館五個部門之一的藝術部(Art Department of the State Museum)。馬爾季羅斯·薩良被任命為博物館館長,而弗爾塔內斯·阿希基揚被任命為藝術部主任。國家博物館當時坐落在阿斯塔菲安路(阿博維揚路)上一所男子體育館的一棟兩層大樓中。博物館大樓中還有公共圖書館和音樂廳,同時也是西亞美尼亞孤兒的庇護所。因為這個原因,該館開館後的四年都沒有舉辦展覽。由於展覽不足,阿納托利·盧那察爾斯基1924年訪問亞美尼亞時對博物館表達了他的不滿,說它就像個大雜貨倉庫。[3]
藝術館在1921年8月14日舉辦了開館儀式,來賓有畫家、演員、音樂家、官員、工人、士兵和學生,有著名藝術家卡羅·哈拉比揚、薩爾吉斯·哈恰特良、塔拉格羅斯和羅曼諾斯·梅利基揚等等,有130人參加了開館儀式。首次藏品是政府於1921年7月為該館從亞美尼亞藝術家聯盟的第五屆展覽上購得的。該展覽是由S.紹米揚中央工人俱樂部組織的。所購畫作的作者包括畫家Y.塔傑沃相、S.阿拉克良、H.哈戈皮安、V.阿希基揚、G.沙爾巴強,圖形藝術家E.沙欣等等。[3]
同年9月,根據莫斯科的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命令,原拉扎列夫東方語言學院改為蘇維埃亞美尼亞文化館,並且劃歸亞美尼亞國家所有。該決定在博物館藏品的形成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其所藏的所有俄羅斯和歐洲藝術品都歸了亞美尼亞博物館。這強調了該館的收藏慣例,既收集國際藝術品和裝飾應用藝術作品。涵蓋國家博物館藝術部所藏的亞美尼亞、俄羅斯和歐洲多位藝術家的400件作品的《概要列表》於1925年在葉里溫出版,這些作品被展於六個大廳。這本書是該館的第一部概要參考書,除其他數據外,書中包含了像莫斯科居民、建築師和工程師哈克柏·埃基齊昂(Hakob Ekizler)等捐贈人的名字。埃基齊昂的捐贈包括伊凡·艾瓦佐夫斯基、瓦爾德格斯·蘇倫尼揚茨、謝苗·謝德林、伊凡·希什金、瓦西里·波列諾夫、弗拉基米爾·馬科夫斯基等人的作品,這些都是該館的精品。[3]
捐贈在該館的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大屠殺中死裡逃生的亞美尼亞人被迫離開世居土地到近東、歐洲和美國避難。他們把這些國家當作自己的第二家園,組織了全國社區,在新環境進行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還參與了文學、音樂和美術等各個領域的文化活動。但他們依舊非常渴望自己的家園,關心故土的事情。所以很多亞美尼亞藝術家在復興中的亞美尼亞的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角色,在美術館基礎收藏的建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1923年,人民教育委員阿斯卡納茲·姆拉維揚求助法籍亞美尼亞畫家,讓他們盡力幫助該博物館。他的求助得到了瓦爾坦·馬霍基安、Z.扎爾達良、T.葉薩揚、莎亨·哈恰特良和R.奇奇馬尼安等人的熱情回應,到1935年他們捐給了博物館40件作品。博物館十周年活動中的捐贈者有畫家M.薩良、Y.塔傑沃相、P.捷爾列梅江、V.加爾斯強,收藏家V.瓦哈尼安、D.汗-克列基安、V.卡納尼揚。捐贈中還包括Al.伯努瓦、A.奧斯特羅烏莫娃-列別傑娃、Y.蘭謝列等著名俄羅斯畫家的作品,他們自己將作品捐給了博物館。後來,伊薩克·布羅茨基捐給博物館的俄羅斯藝術品中有很多世界著名的20世紀藝術家的作品,包括K.朱翁、B.格里戈里耶夫、B.阿尼斯菲爾德和F.馬利亞溫。[3]
1924年底,藝術史學家魯本·德拉姆比揚受亞歷山大·塔馬尼揚和馬爾季羅斯·薩良的邀請從列寧格勒遷居葉里溫。1925年,德拉姆比揚放棄了自己在國立俄羅斯博物館的工作,到藝術部擔任主任。1935年,已經得到了豐富和擴充的藝術部成了獨立的國立藝術博物館(The State Fine Art Museum),德拉姆比揚稱為其首任館長,並一直擔任到1951年。他專業的直覺、收集藏品的天賦和博物館工作經驗為該館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得益於良好的規劃、收藏的系統分布,以及接連的捐贈,美術館很快贏得了蘇聯最好博物館之一的名聲。在這一階段,研究成了該館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從莫斯科邀來的藝術史學家、古代藝術品鑑賞家莉迪婭·杜爾諾沃的管理下,博物館發起了對中世紀亞美尼亞壁畫和細密畫的複製和研究。一個包括Y.哈恰特良、M.丘巴良、R.洛里斯-梅利科夫、V.巴格達薩良、G.哈納吉安、H.加拉喬齊亞等青年藝術家團隊對複製和恢復進行了專業的研究。在研究小組對亞美尼亞不同地區進行探險調查期間,追溯和再現了亞美尼亞的很多不朽繪畫作品。[4]
聽任廢棄教堂中的眾多壁畫無人看護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幸虧莉迪婭·杜爾諾沃和亞美尼亞青年藝術家團隊,現在亞美尼亞國立美術館的遊客們才能欣賞勒姆巴塔萬克、阿魯查萬克、塔泰夫修道院和許多其他教堂的壁畫。值得注意的是,後來這個系列是由新複製者大大地增多了。1985年,在新大樓的專用房間中展覽這些壁畫,以及細密畫和教堂塑像高浮雕的複製品成為可能。中世紀藝術品展廳展示了歷代的亞美尼亞藝術品,從中世紀早期到十七、十八世紀的教堂畫,到是現當代藝術品都有。從1930年到1950年,博物館收藏定期進行了擴充。亞美尼亞、俄羅斯和西歐的藝術品被分為三部分永久展出,並由各自的研究部門管理。[4]
上面提到的這段時期,博物館由於得到了三個傑出收藏家的捐贈而極大的豐富了自己的所藏。羅馬尼亞籍亞美尼亞藝術史學家G.扎姆巴赫強給博物館送了一批珍貴的畫,包括泰奧多爾·魯索、納爾西斯-維爾日勒·迪亞、阿道夫·蒙蒂塞利、歐仁·布丹和A.貝納爾等人的作品,這極大的豐富了博物館內的法國畫作。另一個羅馬尼亞籍亞美尼亞藏家瓦漢·巴拉基安捐給博物館很多著名羅馬尼亞畫家的畫和平面作品,歐洲的版畫,以及150件歐洲、俄羅斯和東方的裝飾應用藝術品。1936年,在法國享有盛名的亞美尼亞圖形藝術家埃德加·查欣將自己從巴黎寄到葉里溫他的私人展覽的170副版畫送給了博物館。由於其仰慕者法國人亞伯拉罕·贊強的捐贈,館內的著名的海洋藝術家霍夫·艾瓦佐夫斯基的作品也新增了三十九張畫作。在蘇德戰爭期間該館仍全力工作。博物館還曾為從費奧多西亞撤來的艾瓦佐夫斯基畫廊的珍藏提供了儲藏室,這些藏品到1941年11月8日仍在藝術博物館。1942年5月2日,這些藏品曾在博物館和亞美尼亞藝術家聯盟舉辦的艾瓦佐夫斯基誕辰125周年展覽上展出。這個展覽是在當時藝術家聯盟駐地波斯清真寺舉辦的。展覽展出了艾瓦佐夫斯基的57幅海景畫以及十位不同西歐畫家的作品。M.薩良、文化事務部領導人A.沙希尼安、學者J.奧爾別利、博物館館長魯本·德拉姆比揚和費奧多西亞艾瓦佐夫斯基畫廊館長N.巴爾薩莫夫等都參加了開幕儀式。在僅12天的展覽吸引了45000人參考。1944年11月5日,這些畫作全部回到了克里米亞的費奧多西亞畫廊。[4]
1947年,該館改稱「國立亞美尼亞美術館」(State Gallery of Armenia)。1948年,美術館大樓開始重建,美術館也一點點地擴展活動,例如當年與亞美尼亞科學院的藝術部門合作的兩部作品《亞美尼亞的細密畫》和《19-20世紀的亞美尼亞藝術品》均已準備出版。在開館27年後的1951年,館長魯本·德拉姆比揚離職,但很仍與該館多有合作。在藝術史學家瓦漢·哈魯蒂烏尼安擔任一年後,魯本·帕爾薩米揚從1952年到1962年擔任該館館長。在這一時期,隨著藏品的調查和擴充,該館各項活動穩定開展,組織亞美尼亞藝術家個人專展,創建了丹尼爾·茲努尼領導的手稿部和文件基金。後者被用於籌辦《亞美尼亞藝術史學家大辭典》和《國立亞美尼亞美術館》畫冊的出版。在現有館藏的基礎上建立了新的研究部門,招募列寧格勒列賓美術學院畢業生加入這一新部門,這為該館未來的研究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5]
1946年,巴黎的著名藝術家貝德羅斯·孔特拉吉安訪問葉里溫,捐給了博物館50幅畫作和約600幅平面作品。1958年,另一個法國籍亞美尼亞同胞哈可布·阿拉克良將著名雕塑家哈可布·古爾迪安的藝術遺產,將近400件作品交給了美術館。1959年,該館舉辦了雕塑家作品展覽,得到了公眾,尤其是青年雕塑家的熱烈響應。1962年,畫家和舞台設計師阿爾緬·奇林加良接替魯本·帕爾薩米揚被任命為館長。在他的管理下,在俄羅斯和西歐藝術部藝術史學家瑪麗·薩爾格相的建議下,博物館的藏品極大的豐富了。這一時期,該館獲得了R.法爾克、P.菲洛諾夫、I.馬什科夫、A.卡里奧夫和N.阿爾特曼等20世紀著名俄羅斯畫家的作品。莫斯科克里姆林宮送了一批17、18世紀俄羅斯聖像給博物館。1965年,在其遺孀謝金-克羅托娃的援助下舉辦了羅伯特·法爾克的首次個人展覽。由於畫家已經因政治原因被打倒,該展覽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福爾克的作品展之後又在新西伯利亞和莫斯科舉行。該美術館從這個展覽上購買了十幾幅作品,畫家的遺孀還送給了美術館三幅。一年後,該館還舉辦了伊利亞·愛倫堡所藏畢卡索作品的展覽。[5]
1960年代該館極大地擴展了收藏。巴黎的阿加西和阿茲加努什·達爾比尼揚捐給美術館T.波拉德所繪的70幅《方丹寓言》插畫和E.沙欣的25幅蝕刻版畫。他們還將O.阿爾哈濟安藝術遺產中的100多件作品給了畫廊。美國藝術家羅克韋爾·肯特在葉里溫舉辦私人展覽時捐了14幅他的畫作給美術館。法國籍亞美尼亞雕塑家達里婭·卡姆薩拉坎捐了兩座大理石青銅雕塑。隨著法國籍亞美尼亞人文化聯盟舉辦當代法國籍亞美尼亞畫家作品展,六十三件展品當捐贈送到了亞美尼亞。黎巴嫩籍亞美尼亞藝術家也將他們展覽的作品捐給了美術館。義大利籍亞美尼亞雕塑家將自己的23件作品捐給了美術館在該館的藏品中展有重要的地位。該館得到的捐贈還遠不止上面提到的這些,還有很多來自私人或共和國展覽的蘇維埃亞美尼亞藝術家作品和文化部轉交的藏品。1963年,該館研究委員會決定,由V.巴格達薩良和H.西拉維安修復孫杜基揚國家模範劇院的原來由馬爾季羅斯·薩良設計的帷幕,贏得了一致好評。[5]
1977年,該館重新開放,幾年後在納爾班江路的大樓投入使用。這座四層大樓里座落者收集倉庫、修復工作室、研究部門以及庫存和保護部門,而且還開設了雕塑、裝飾應用藝術的研究部門和分支機構管理部門。該部門的工作就是協調埃奇米阿津、赫拉茲丹、傑爾穆克、馬爾圖尼、列寧納坎、基洛瓦坎等共和國不同地區的各個衛星博物館,以及在阿拉韋爾迪和葉海格納佐爾展廳的工作。這些衛星博物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遠離首都的人們的藝術需求。亞美尼亞藝術家的一批作品被選出來在新大樓里永久展出。它也定期舉辦當地畫家的專題展覽和私人展覽。[5]
1972年,巴黎「喬治·雅科夫列夫之友俱樂部」會長、畫家拉斐爾·赫魯米安致信亞美尼亞政府,表達了將著名藝術家喬治·雅科夫列夫的作品轉交給亞美尼亞的意願。將雅科夫列夫的作品從巴黎運回葉里溫的任務落到了國立亞美尼亞美術館身上。這些捐助不僅僅擴充了館藏,更重要的是增加了20世紀初的亞美尼亞藝術品。不久後,美術館與蘇聯的其他幾家博物館一起舉辦了雅科夫列夫回顧展,該展覽還曾在莫斯科的國立東方藝術博物館展出。同時,國立亞美尼亞美術館深化了同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各大博物館在研究和展覽領域的聯繫。在埃爾米塔日博物館主辦的法國印象畫家作品展上,國立亞美尼亞美術館所藏康定斯基和馬克·夏加爾的畫作曾代表該館出展。美術館的代表們定期參加國際博物館協會的年度研討。[5]
在館長E.伊薩別基揚的管理下,美術館不僅認識到了培養博物館專業人才的重要性,而且有針對性地擴充館藏、妥善保管和徹底清查原有藏品等,使美術館又有了很大的進步。通過亞美尼亞唯一取得資質的修復師、修復工作室主任瓦爾德格斯·巴格達薩良(Vardges Baghdasarian)的教導,以及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各大博物館和伊戈爾·格拉巴里科學修復中心的進修,美術館培養了一大批藝術品修復領域的專業人才。這一時期還有一件大事件就是對12-13世紀的科拜爾修道院壁畫的文獻複製,美術館在館內為其設立了常設展覽。此外,亞美尼亞科考隊還圓滿完成了費奧多西亞15世紀的聖史蒂芬教堂後殿和克里米亞1338年的聖十字修道院後殿的複製。美術館分支機構和導遊的負責人們還到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和國立俄羅斯博物館進行了再培訓。這兩個博物館,尤其是埃爾米塔日,每年都舉辦俄羅斯和歐洲繪畫、圖形和應用藝術領域博物館研究人員的工作會議。與俄羅斯著名藝術史學家的合作,使解讀館藏的某些藝術家和流派作品成為可能。這一時期還出版了大量的精品畫冊,如《哈克柏·霍夫納尼安和他的前輩們》《薩爾吉斯·哈恰特良》《葉吉舍·塔傑沃相》《瓦諾·哈賈別基揚》《謝德拉克·拉什馬吉安》《謝德拉克·阿拉克良》和《埃德加·查欣》等。由於持續不斷的捐贈,館藏也在不斷地擴充。1986年5月,已經擔任館長19年的愛德華·伊薩別基揚離職,同年7月,亞歷山大·捷爾-加布里埃良就任館長,他曾擔任亞美尼亞文化部藝術部門領導人多年,對畫廊活動非常了解。[5]
在蘇聯期間,該美術館被囊括於全聯盟文化體系之中,這使它得以參加在蘇聯各地舉行的會議和培訓活動。作為國際博物館協會蘇聯分部的成員,該館的代表經常參加在莫斯科、利沃夫、阿拉木圖、弗拉基米爾和維爾紐斯等各加盟國首都或大都會舉行的會議。這些會議強化蘇聯各大博物館之間的聯繫:在埃爾米塔日博物館的倡導下,展覽《18世紀的西歐雕刻藝術》和《19世紀的西歐風景畫》在國立亞美尼亞美術館舉辦;列寧格勒的俄羅斯博物館在亞美尼亞的俄羅斯聯邦文化日舉辦了《俄羅斯蘇維埃風景畫》展覽;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文化藝術回顧展在莫斯科舉行。美術館還在索契、阿拉木圖和伊茲梅爾等地組織了藏品展覽。[5]
1991年,亞美尼亞共和國進入了新的歷史政治階段:該國宣告獨立了。因為獨立是亞美尼亞人奮鬥了幾百年的事情,所以這一事件是非常顯著的。但是取得這個關鍵勝利的同時,也有很多問題伴隨著新成立的共和國,這也體現在了文化生活上。這個國家陷入了嚴重的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危機。同其他科學文化場所一樣,美術館也承受了很大的困難。1991年,藝術史學家沙亨·哈恰特良被任命為館長,他專注於亞美尼亞文化,曾經和美術館亞美尼亞藝術部,並曾在馬爾季羅斯·薩良博物館任館長。1991年,這所亞美尼亞最大的藝術機構改名「亞美尼亞國家美術館」。同年,文化部批准了新的亞美尼亞國家美術館條例。通過重組原亞美尼亞古代和中世紀部、現當代部,建立了亞美尼亞繪畫部。外國部和俄羅斯繪畫部整合為外國繪畫部。1990年代是美術館的困難時期,研究人員失去了參加前蘇聯最大修復中心的會議和培訓的機會,與國外博物館和文化機構的聯繫也變得困難。然而,即使是困難條件下,美術館的員工仍盡職工作。1991年到2000年間,該館舉辦了130次展覽,包括多樣的館藏文物展覽和當代藝術家個人展覽。其中取得極大成功的展覽有《三彩世界》(馬爾季羅斯·薩良、哈魯蒂溫·加連茲和米納斯·阿韋季相),以及在馬賽舉辦的《海歌》(霍夫翰內斯·艾瓦佐夫斯基與他的追隨者)。隨著「鐵幕」的消失,流亡亞美尼亞人在美術館的角色有所增加,原來就主要來自捐贈的館藏也因為原來流亡的亞美尼亞人的捐贈而持續增多。亞美尼亞國家美術館與新成立的「薩爾吉斯·哈琴茨」出版社開始出版從外文翻譯成亞美尼亞語的藝術文獻。該館的第一部三語導覽在法國發行,還出版了《19、20世紀亞美尼亞藝術家》和《基督教亞美尼亞-1700》兩本圖冊。[6]
2002年,畫家、教授法拉翁·米爾佐揚被任命為該館館長。在他的管理下,美術館的科研經費和教育部門蓬勃發展,給美術館帶來了新的生機。同年,亞美尼亞文化部下令將該館改組為一個非營利組織。2004年5月18日,由琳茜基金會資助的新館向公眾開放,常設展覽進行了重新安置。隨著該館的發展,常設展覽增添古希臘和古埃及裝飾應用藝術品展、埃德加·查欣圖形作品展、東方藝術品部門(中國、日本、伊朗和印度)、18-20世紀西歐鐘錶展和哈克柏·久爾江雕塑作品展等等。2004年,公共關係部成立,到2008年,除了日常事務,它還向公眾開放研究和教育活動。為確保青年人的積極參與,美術館也做了很多努力。自2009年以來,美術館內有很多來自不同的大學的熱心志願者。期間,該館在國內外組織了約230次展覽。喬治·雅科夫列夫誕辰125周年展和瓦爾德格斯·蘇倫尼揚茨誕辰150周年展等展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該館還定期通過各種國際展覽方式向外國觀眾呈現亞美尼亞古典藝術。國際藝術家的作品展也越來越頻繁,2011年由亞美尼亞文化部組織的「達利和超現實主義」展就是最成功的之一。在21世紀,該館的出版活動有著極大的拓展。每個展覽都是對展示藏品的一個研究成果,同時也伴隨者畫冊和畫集的出版。[6]
亞美尼亞國家美術館下設亞美尼亞繪畫部、外國繪畫部、雕塑部、裝飾-應用藝術部、平面藝術部、藏品登記保存部、修復保養部、出版部、公共關係部、展覽部、遊覽部、手稿和文獻基金部、圖書館等部門。
亞美尼亞繪畫部的歷史可追溯到1921年,原屬亞美尼亞藝術部門,後成為繪畫部的一部分,2004年才獨立出來。亞美尼亞繪畫部有7000多藏品,包括古代和中世紀的壁畫和細密畫的複製品,17-19世紀的教堂畫和現代、當代作品。亞美尼亞繪畫部的700件展品占用了29個展廳。[7]
外國繪畫部成立於亞美尼亞博物館藝術部獲得首批歐洲和俄羅斯畫家作品的1921年。到1960年代末,屬俄羅斯和歐洲藝術品部,2004年亞美尼亞繪畫部獨立出去後,改名外國繪畫部。該部有超過1150件作品。差不多170幅東歐、西歐和美國的作品展示於七樓的七個展廳。約230幅俄羅斯作品則占有八個展廳。[8]
雕塑部成立於1968年,當時撤銷了原先的亞美尼亞藝術品部、俄羅斯藝術品部和西歐藝術品部,按照藏品的材質重新設立了研究部門。該部管理者1200件左右的國內外雕塑作品,其中的900件是亞美尼亞作品,在常設展廳中展出的雕塑有大約230件,其中60件是在單獨展廳中展出的19-20世紀亞美尼亞偉大雕塑家哈克柏·久爾江的作品。[9]
裝飾-應用藝術部也成立於1968年,它管理者約4000件來自亞美尼亞、俄羅斯、歐洲和東方國家的作品,其中879件藏品在常設展廳中展出。該部最珍貴的一部分藏品是古埃及和古希臘的應用藝術品,它們在七樓的一個單獨展廳中展出。七樓的其他展廳中還有18到19世紀德國、荷蘭、法國和英國瓷器,以及19到20世紀法國玻璃器皿和16到17世紀的家具等。來自俄羅斯帝國時期私人工廠的瓷器和生產設備占用了六樓的所有展館。一樓則擁有由中國、日本和伊朗的大師們製作的陶瓷、金屬製品、木製品、象牙製品和紡織物等藏品。非常重要的是在二樓兩個大廳的時鐘顯示的集合。上面提到的項目,以及16至18世紀的亞美尼亞實用藝術(銀器,玻璃器皿,陶瓷),完成了常設展覽的完整性。另外,在二樓占用了兩個展廳的鐘表展也非常重要。除了上述的項目,常設展廳中還包括16至18世紀亞美尼亞應用藝術品等。[10]
平面藝術部成立於1988年,被分為孤本平面藝術品和印刷平面藝術品兩個分部,管理著12000件藏品。這些藏品中近一半是素描、粉彩畫、水彩畫、水粉畫等孤本平面藝術品,其他的是木版畫、平版畫、油氈版畫和蝕刻版畫。有超過5000件是亞美尼亞畫家的作品,在博物館大樓的二樓設有兩個展廳供平面藝術品臨時展覽使用。[11]
藏品登記保存部在1921年就隨美術館的誕生而成立了,分為藏品登記和藏品保存兩個分部。前者負責館藏文物的登記歸檔、對博藏物品進行登記和清點,確保館內外出借文物的控制和對館內貴金屬製品進行檢查和鑑定,還控制著對館藏文物的複製。後者則負責藏品的日常維護、分類、修復和在儲存設施中的保管等工作。[12]
館藏文物的修復保養需要由修復師進行,而很多博物館都面臨缺少專業修復師的局面。在亞美尼亞國家美術館,這項重要的任務以前曾多委託該領域的專業人士進行,他們包括V.阿希基揚、R.洛里斯-梅利科夫、A.瓦爾達尼揚、V.巴格達薩良等著名的畫家和博物館工作者,以及著名學者、藝術史學家利迪婭·杜布諾娃等。杜布諾娃在亞美尼亞修復和複製領域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貢獻。修復保養部自1950年成立以來,曾在俄羅斯和歐洲的修復中心進修的年輕有為、極富潛力的年輕專業人才不斷加入到該部的工作中。該部具有修復保養館藏的油畫、版畫、雕塑、陶瓷、家具、紡織物等各類藏品的能力。隨著永久長效修復,專家可以針對美術館和國際博覽會的臨時展覽中選用的藏品進行即時技術檢查。[13]
截至2015年,該館的歷任館長有[4][5][6][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