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尼克森訪華(英語:1972 Nixon visit to China,1972年2月21日-28日),時任美國總統的理察·尼克森應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邀請,對北京、杭州和上海進行的訪問,這是美國總統歷史上第一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且尼克森到訪北京期間,還在中南海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會面。此次訪問是中美邦交正常化的過程中重要的一步。這是美國總統第一次訪問當時被認為是其敵對國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也終結了兩個國家長達25年相互隔絕的歷史。尼克森稱此次的訪問為「改變世界的一周」。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5年7月) |
在當選美國總統之前,尼克森已經表達了對於改善中美關係的態度。當時美只承認中華民國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並沒有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在尼克森第一任期初期,尼克森和他的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開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示好,表達了期望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改善關係的願望。在經過中美雙方反覆的相互示好之後,季辛吉秘密訪問了北京。在北京,季辛吉會見了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1971年7月15日,尼克森宣布他將在次年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的這次訪問在過去的20年內首次向美國民眾展現了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為期一周的訪問中,尼克森和他的最高級幕僚與中國政府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其中包括會見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
尼克森的此次訪華有著深遠的影響,也極大地改變了正處於冷戰時期的世界格局,形成了美國聯合中國對抗蘇聯的局面,同時也為1979年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礎。從此以後「尼克森在中國」變成了一句美國英語中的俚語,表示政客採取了一個意料之外的行動。
訪問
改善了與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通常被看做是尼克森任期內最成功的外交成就。[1]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與蘇聯的關係趨於惡化。同時蘇聯鞏固了與許多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關係,並且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中國共產黨獲勝,中國國民黨戰敗並退守台灣。這讓許多美國人擔心社會主義會統治學校和工會[2]。在1950年韓戰爆發後,這種擔心在美國加速上升。
尼克森成為1952年艾森豪的競選夥伴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對於共產主義的強烈牴觸情緒,持強烈反共立場。儘管如此,他還是在1972年成為了首位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在任總統。尤利西斯·辛普森·格蘭特在尤利西斯·S·格蘭特的環球旅行中訪問了廣州、上海和北京。赫伯特·胡佛在1899年年輕時到過大清天津,這也是他能聽懂北方官話的原因。艾森豪總統在1960年正式訪問了台北,期間會見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代表美國政府承認位於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的政府。
而自1955年爆發的越南戰爭到1971年已持續了16年。美國是南越的主要支持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則是北越的主要支持者。同時因為這場戰爭,美國和蘇聯主導的冷戰中,美國成為了處於弱勢。但在1960年代,中蘇決裂,美國政府認為可以聯合中國對抗蘇聯,這成為尼克森訪華並願意改善中美關係的主要因素。1970年10月初,尼克森會見美國《時代》週刊雜誌記者時稱:「如果說我在死以前有甚麼事情想做的話,那就是到中國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去。」[3]:316。12月18日,毛澤東會見斯諾,稱如果尼克森願意來,毛澤東願意和他談[3]:316-317。
1971年3月28至4月7日,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第三十一屆世界桌球賽上,中國邀請美國桌球隊訪華,被稱為「乒乓外交」[3]:317-318。5月29日,毛澤東批准周恩來《中央政治局關於中美會談的報告》,同日中方向尼克森發出「口信」,歡迎季辛吉訪華,進行初步秘密會談[3]:321。6月,周恩來批准北京外國語學院招收800名新生,實現毛澤東之計劃[3]:317。7月,尼克森的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季辛吉在訪問巴基斯坦的途中秘密訪問了北京,為尼克森的訪華做了鋪墊。白宮的會議記錄和已經公開的文件顯示尼克森在上任的第一天就開始建立與北京的聯繫渠道。7月16日,中美雙方同時發表公告,宣佈尼克森準備於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華[4];10月20日至26日,季辛吉再次訪華,為尼克森訪華作具體安排[5][6]。10月26日,雙方就聯合公報草案達成初步協議[3]:321。
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權利,當天下午毛澤東召集周恩來及外交部有關人員開會,決定立即組成中國代表團出席聯大[3]:321-323,代表團11月9日離京[7],當地時間11月11日抵達紐約[8]。11月8日,因尼克森的行程包括對杭州的訪問,但當時跑道長度僅2,200米的杭州筧橋機場無法起降波音70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發布了關於擴建杭州筧橋機場的緊急指示,此次擴建工程簡稱118工程,除了對既有筧橋機場設施進行的擴建外,還包括在原走馬塘的基礎上修建連接杭州市的杭筧公路[9]。
1972年2月17日,尼克森夫婦一行人乘坐VC-137C「空軍一號」專機從安德魯斯空軍基地出發,飛往夏威夷卡內奧赫停留,2月19日從卡內奧赫海軍陸戰隊機場飛往關島,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後於當地時間2月20日下午5時(UTC+10)抵達關島機場,當地時間2月21日7時離開關島,於北京時間上午9時飛抵上海虹橋國際機場,短暫停留後飛往北京。[11]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時30分,美國總統尼克森和夫人帕特·尼克森、羅傑斯和季辛吉一行人抵達北京,周恩來、葉劍英等到機場歡迎;當天下午尼克森接到毛澤東要會見他之通知,在周恩來陪同下到中南海毛澤東之住處[3]:323。同日,毛澤東同尼克森談話,當尼克森稱「毛主席的著作感動了全國,改變了世界」時,毛澤東詼諧地說:「沒有改變世界,只改變了北京附近幾個地方。」[3]:324
2月26日,尼克森、羅傑斯、季辛吉在周恩來陪同下乘坐中國民航伊爾-18從北京飛往杭州,美方空軍一號專機緊隨其後[12][13]。2月27日,中美聯合公報終於談定,2月28日公報在上海發表[3]:327。毛澤東說:「中美關係正常化是一把鑰匙。這個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3]:3282月21日至28日為期一周的訪問中,尼克森和他的最高級幕僚與中國政府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其中包括會見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尼克森的夫人帕特·尼克森和眾多美國媒體一起參觀了北京、上海和杭州的學校、工廠和醫院。
這是美國總統歷史上第一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兩國之間還沒有建立外交關係。訪問結束前,兩國政府發表了上海公報。
公報表示兩國致力於發展全面正常的外交關係。美國認識到台灣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認同只有一個中國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對此美方沒有異議。美國政府重申對中國人自己同意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興趣。公報的表述使得兩國政府可以將台灣的政治地位和外交關係等「阻礙兩國關係正常化的問題」[14]暫時擱置起來,還包括雙方開放貿易以及其他方面的接觸。
上海公報的簽署也導致美國開始逐漸從台灣撤軍,根據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USTDC)的數據,1970年時駐台美軍人數大約近1萬人,到了1974年底時,駐台美軍人數只剩5千多人。美國政府和中情局也在尼克森訪華後停止了對四水六崗衛教軍的援助。
此後,美國繼續與中華民國政府保持正式外交關係,直到1979年1月1日才和中華民國斷交,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面建交。此後北京的美國聯絡辦公室和華盛頓的中國聯絡處同時升級為大使館。但美國同時通過臺灣關係法,以保證協防台灣的安全,並成立美國在台協會維持與台灣的關係。中美建交以後兩國關係進入蜜月期。
在尼克森訪華之後的一年內,美國的一些關鍵盟友,包括日本、澳大利亞和聯邦德國(西德),相繼與台灣斷絕了官方關係,並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15]
後續事件
- 尼克森的歷史性訪問,在美國英語中形成了成語「尼克森到中國(英語:Nixon in China或Nixon goes to China)」,形容政治資本雄厚的人進行一般人無法進行的行動。
- 約翰·庫利奇·亞當斯根據此次訪問在1987年創作了歌劇《尼克森在中國》。
- 這次訪問也是公共電視網的紀錄片《尼克森的中國遊戲》的主題。
- 紐約時報的馬克斯·弗蘭克爾對此事件的報道獲得普利茲國際報導獎。
- 中國對三線建設的關注逐漸減弱,三線建設是把重要的工業單位搬遷到內陸山區。
- 1979年1月鄧小平對美國進行了國事訪問,這是中國領導人首次正式訪問美國。鄧小平與當時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和前總統尼克森在白宮國宴上會面。
- 尼克森的專機在從日本進出中國時未飛躍韓國領空,反而向南繞過了由韓國管制、在濟州島以南東海上空空域,直接和中國、日本航空管制機構對接,這條路線因此也被稱為「尼克森航路」,之後在中國、韓國未建交的情況下也被往來中國、日本間的民航機使用。1983年8月,經過中國、韓國、日本和國際民航組織協商後,在濟州島以南東海海域上空、上海飛行情報區和福岡飛行情報區間設立飛躍仁川飛行情報區的「福江走廊」,由中國、日本航空管制機構直接指揮[16]。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另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