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龍王龍屬(學名:Dracorex)是厚頭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模式種是霍格華茲龍王龍(D. hogwartsia),學名意思是「霍格華茲的龍王」。正模標本(編號2004.17.1)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頭顱骨及4節頸椎,即第一節、第三節、第九節及第八節頸椎。這些化石都是從美國的南達科他州的海爾河組發現的,由三個來自美國艾奧瓦州蘇城的業餘古生物學家所發現。這個頭顱骨後來於2004年捐贈與印第安那兒童博物館研究,並由羅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等人於2006年命名的[1]。龍王龍標本較少,其分佈範圍和霸王龍、三角龍重合。
龍王龍是草食性動物,頭顱骨上具有尖角及腫塊,有長的口鼻部。龍王龍有發展完好的上顳孔(Supratemporal fenestrae)及厚的扁平頭顱骨,而非厚頭龍科的圓顱頂。此外,牠亦有大量的皮內成骨,形成大量的結節、小角及尖刺等,以不規則的形式排列。除了上述之外,龍王龍很像冥河龍。龍王龍可能是冥河龍和腫頭龍的幼年體或者雌性個體。
在厚頭龍科中,生存於亞洲的物種包含了一些平頭恐龍,如平頭龍、飾頭龍及巖寺皖南龍。但是在發現龍王龍之前,北美洲的半平頭物種只有劍角龍,而其化石更只有幼體。
除了結節、扁平頭顱骨以外,龍王龍最顯著的特徵是一對大、沒有閉合的上顳孔。上顳孔的長度與寬度都比平頭龍及飾頭龍的上顳孔為大。只有皖南龍的頭顱骨碎片,有比龍王龍更大的上顳孔。原始主龍類也具有這種巨大的上顳孔,而厚頭龍下目多失去這種特徵。
如果大型上顳孔是較原始的形態,那龍王龍的顳部是較其他厚頭龍下目為原始。但是羅伯特·蘇利文(Robert Sullivan)證實了最古老的厚頭龍類是圓顱頂的,而扁平顱頂的形態是在後期出現的。蘇利文提出圓顱頂才是厚頭龍下目的原始特徵,並且在後來的演化過程中,演化出非圓顱頂或平顱頂的特徵,以及上顳孔的重新出現。另外,劍角龍曾被認為是圓顱頂及扁平顱頂之間的過渡物種,可見在一些物種中出現了特徵的重新出現,包括扁平顱頂及張開的上顳孔等。
龍王龍的標本很有可能是年輕的成年體。但是,根據中間頸椎的骨化程度,牠可能已經接近成熟。牠約有3米長。
龍王龍可能是個顱頂與頭角發展未完全的冥河龍或厚頭龍,或者是冥河龍或厚頭龍的未成年或雌性個體。在2007年度的古脊椎動物學會會議中,蒙大拿州立大學的傑克·霍納(Jack Horner)提出新理論,指出龍王龍與冥河龍是厚頭龍的幼年個體[2]。蒙大拿州立大學的傑克·霍納(Jack Horner)等人研究了龍王龍唯一標本的顱骨,發現該化石可能是冥河龍的幼年個體。此外,他還指出冥河龍與龍王龍兩者有可能都是厚頭龍的幼年個體。在2009年,傑克·霍納與M.B. Goodwin發表正式研究,比較這三個物種的顱頂形狀、尖刺與骨瘤的分佈,認為這些頭顱骨差異可能跟年齡、性別有關[3]。傑克·霍納等人表示,冥河龍、龍王龍的標本都是幼年個體,而厚頭龍的標本則都是成年個體。另外,這三個屬生存於相同時期的相同地區,使這些科學家更推測牠們是同一物種的不同成長階段,而在成長過程中,尖刺、骨瘤停止成長、顱頂增厚,形成厚頭龍的顱頂形狀[4]。在2010年,尼克·朗里奇(Nick Longrich)等人也提出類似的研究結果,他們認為顱頂平坦的厚頭龍類,其實是圓顱頂的厚頭龍類的幼年個體,平頭龍、飾頭龍其實都是其他屬的幼年個體[5]。
龍王龍的模式種名為霍格華茲龍王龍(D. hogwartsia),其命名是由年幼的印第安那兒童博物館參觀者所啟發,並紀念龍及J·K·羅琳所著《哈利·波特》中的霍格華茲魔法與巫術學院[6]。
龍王龍曾出現在科幻影集《遠古入侵》中,一隻白堊紀的龍王龍穿梭時空,來到中世紀的英格蘭,一位騎士以為牠是西方傳說中的龍,並企圖殺死牠[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