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辐鳍鱼纲的一目鱼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鰻魚是鰻鱺目( 學名:Anguilliformes)分類下的物種總稱,包含20科111屬總共大約800種。部分鰻魚和鮭魚一樣具有洄游特性。
鰻鱺目 化石時期:白堊紀-現今
| |
---|---|
Anguilla japonica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
亞綱: | 新鰭亞綱 Neopterygii |
下綱: | 真骨下綱 Teleostei |
高群: | 海鰱高群 Elopocephalai |
群: | 海鰱群 Elopomorpha |
目: | 鰻鱺目 Anguilliformes Berg, 1943 |
亞目[2] | |
|
鰻魚的外型類似長條蛇狀的棍棒形,長度最小為5 cm(2.0英寸)(單頜鰻屬),最長則可至4米(13英尺)(長尾彎牙海鱔)。[3]成年體重範圍大約在30 g(1.1 oz)至超過110公斤(240磅)。腹鰭退化,部分種類缺乏胸鰭,背鰭、臀鰭與尾鰭則完全相連。[1]
大部分的鰻魚居住在淺海,潛伏在沙中、泥中或是礁石當中,多為夜行性。也有部分鰻魚生活在深海中,深度可達4,000米(13,000英尺)。鰻鱺科為迴游性魚類,生活於淡水但會游回海中產卵。[4]
最重的鰻魚為歐洲康吉鰻,最高體重110公斤(240磅),體長則可達3米(9.8英尺)。[5]其他鰻魚體重較輕,但擁有更長的身長,例如長尾彎牙海鱔最大體型就可達4米(13英尺)。[6]
全世界的鰻魚主要生長於熱帶及溫帶地區水域,除了歐洲鰻(Anguilla anguilla)及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分布在大西洋外,其餘均分布在印度洋及太平洋區域。
鰻魚在陸地的河川中生長,成熟後洄游到海洋中產卵地產卵,一生只產一次卵,產卵後就死亡。這種生活模式,與鮭魚的溯河洄游(anadromous)相反,稱為降河洄游(catadromous)。在溯河的過程中,鰻苗必須穿過許多障礙物,例如堰、堤壩或是天然瀑布。現今有許多河道設有魚道,可以幫助這些魚在不耗盡體力的前提下溯河。
其生活史分為6個不同的發育階段,為了適應不同環境,不同階段的體型及體色都有很大的改變:
鰻魚的性別是後天環境決定的,族群數量少時,雌魚的比例會增加,族群數量多則減少,整體比例有利於族群的增加。
以下分類參考自Neslon, Grande and Wilson 2016.[2]:
鰻魚口感軟嫩,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對於軟化血管降低血脂極其有利。[需要可靠醫學來源]
日本料理經常使用淡水鰻(日語:鰻/うなぎ unagi ?,主要為日本鰻)及海水鰻(日語:穴子/あなご anago ?,康吉鰻尤其是星康吉鰻)。但一般鰻魚都不會作刺身及生食,這是由於鰻魚血液中含有毒性蛋白,必須經過加熱烹煮才能分解。如著名的日本握壽司「星鰻壽司」即在蒸熟之後以噴燈炙(或鐵網)烤數秒鐘之後方能上盤,其他鰻魚多半以蒲燒形式烹調,搭配米飯製成鰻魚飯。而日本人有於土用丑日吃鰻魚的習俗,始於江戶時代安永年間。根據傳說,某生意不太好的鰻魚店店主,因銷情未如理想,於是想出於店頭張貼「本日丑之日」,說吃了能保健康,結果銷情大好。此後,其他鰻魚店也依樣模仿,逐漸成為一種習慣[7]。
韓國使用鰻魚膽汁加燒酒。
因為分子生物學的進步,始魚的先祖分化關係變得明朗,也就造成分類的不同。
在歐洲衹有英國可以用合法的手擲網方式捕鰻魚。數千年來手擲網是在英國柏瑞河(River Parrett)與塞文河(River Severn)實行的捕鰻魚方法。在中國廣東省江門市大廣海灣經濟區 (Daguanghai Bay)設立台山鰻魚RCEP農產品國際採購交易中心。
牠們的天敵有海蛇。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