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王觀世音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王觀世音經》,又稱《高王觀世音真經》、《大王觀世音經》、《觀世音經》、《救生觀世音經》、《小觀世音經》、《觀世音折刀除罪經》、《折刀經》,中國佛教經典,作者相傳為北魏孫敬德(一說為盧景裕、或王玄謨),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85冊疑似部。
此經最早可能源自於《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或簡述佛教教義的民間佛典《十句觀音經》,民間為誦唸方便,自行摘取佛經片段,編輯而成,之後經歷代不知名人士增加內容,至宋朝時形成現存樣貌。現存經文由諸佛、菩薩的名號、《心經》章句、《摩訶般若波羅蜜》名號與《七佛滅罪真言》組成,且包括了禪宗思想、淨土宗思想、民間觀音信仰。各叢林、伽藍往往持誦,甚至刊印,贈送信徒。
中國歷代持誦者眾,在宋代時,不分地域,盛行持誦此經,尤其是西夏人。信徒認為,此經類似於伏藏,是一本「夢授經」,而目前在日本與華語地區仍然相當流行。

歷史
本經的源起,有三種說法,其中以孫敬德說最為流行。
- 根據道宣《續高僧傳》記載,此經為北魏孝靜帝天平年(534年—537年)中,一位名為孫敬德的財務官,遭人牽連下獄,受到刑求,承認有罪,判死刑,將要被殺。在獄中,他不停誦唸《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後夢見一位沙門,教他誦唸《救生觀世音經》千遍。醒來後,他開始誦此經。當他到達刑場時,刀砍不傷。此事傳到當時宰相渤海王高歡耳中,上表請求讓他免死,並要求朝廷頒布此經到全國,讓人誦念。此經因是渤海王高歡所褒,就被稱為《高王觀世音經》,開始在民間流傳[1]。道宣所著《大唐內典錄》也記載同樣故事[2]。法琳《辯正論》卷7與《法苑珠林》卷14及卷17,與智昇《開元釋教錄》卷18皆引用道宣著作中的內容。
版本
現存最早的高王觀世音經版本,為547年(西魏大統13年)杜照賢造像碑。其後有河北房山雷音洞石刻經文(稱《大王觀世音經》,約616年),以及第三洞內兩處刻文(根據內容所述年代,分別來自665年,以及669年)。
日本人出口常順,收藏名為《佛說觀世音折刀除罪經》的吐魯番出土本,年代約8世紀。此外,還有敦煌寫本,大正藏與卍續藏中收藏兩個版本,年代皆晚於8世紀。
敦煌寫本與大正藏版本,與現有流通本,內容相同。至於更早版本與現存流通本的差別,一是經文內容較短,二是沒有包括陀羅尼部份。
武周《大周刊定眾經目錄》首次將此經列入經藏。開元年間,智昇著《開元釋教錄》,認為此經雖稱為夢授經,依體例,因其非印度傳入,依造古代經錄,將其列入疑偽錄而不與其他經藏並列[8]。此後歷代大藏經皆將此經列為疑偽錄,大正新脩大藏經將其列入疑似部[9]。然而此經在民間仍然廣為流行。
雲棲袾宏認為此經原出自《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後人偽造[10]。日本學者桐谷征一比較各種高王觀世音版本,認為此經的原形為《十句觀音經》。本經的內容,在歷代流傳中逐漸被增添、更新,至宋朝時加入《七佛滅罪真言》,最終形成現代流傳本。
經文架構
現今流行本,內容共617字。以三皈依開始,接續《心經》章句、《摩訶般若波羅蜜》名號、佛菩薩名號,結尾為《七佛滅罪真言》。
註釋
清代有智敬《高王觀音經註釋》1 卷問世[11]。
民國初年,丁福保著《佛説高王觀世音經箋註》。
經文流通
文學引用
宋朝洪邁《夷堅志》記戴,一人名鄭鄰,被看錯生死簿的判官誤捉,進入地府,閻君決定讓他復活。鄭鄰稱能背誦《高王經》、時常念《觀世音經》,閻君稱讚鄭鄰[12]。
魯迅在他的散文〈父親的病〉中,記其父親患病及過世的經過,諷刺當時中醫治療方法不科學。在其父親病重將過世前,附近鄰居建議,把《高王經》與紙錢燒成灰,用紙包了捏在他父親手中,作為臨終儀式[13]。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