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最初来自苏门答腊岛的民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來族(馬來語:Etnik Melayu;英語:Malays),習慣上多稱為馬來人,舊時又譯為巫來由人 ,故當地華語常以巫為族名簡稱,分布於東南亞。馬來族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前者指分布於馬來半島南部及蘇門答臘東南部的一個民族,該民族在馬來半島人口最多。而廣義上,馬來族有時候也用來指馬來語(印尼語)族群甚至整個南島語系族群。[10]
馬來族 Orang Melayu أورڠ ملايو | |
---|---|
總人口 | |
約3000 萬 | |
分佈地區 | |
馬來西亞: 15,479,600[1] 汶萊: 261,902 | |
起源地 | . |
印尼 | 5,365,399[2] |
泰國 | 1,964,384[3] |
新加坡 | 653,449[4] |
緬甸 | ~27,000[5] |
海外分佈 | . |
南非 | ~200,000[6] |
斯里蘭卡 | 40,189[7] |
澳大利亞 | 33,183[8] |
英國 | ~33,000[9] |
語言 | |
作為官方語言: 馬來語群語言: 其他語言: | |
宗教信仰 | |
伊斯蘭教 | |
註釋 | |
^ note: Highly naturalised population of mixed origins, but using the 'Malay' identity |
從15世紀麻六甲蘇丹王朝始,大量馬來人由古代佛教、印度教轉為皈依伊斯蘭教,主要分布於東南亞的馬來半島、聖誕島、科科斯(基林)群島、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汶萊、菲律賓和大洋洲等。
這名稱可能來自蘇門答臘島上一個約1500年前由印度人所建立的古國——末羅瑜(馬來文亦是Melayu )。末羅瑜遺址位於現蘇門答臘島上一條河流 上游的支流巫來由河(Sungai Melayu) 附近。後來末羅瑜被蘇門答臘島上的另一個著名古國三佛齊所併吞。
另一種說法是「Melayu」這名詞來自印度的梵文中一讀音為Malaya 的詞。這梵文詞的意思為山或高處。
馬來文學作品《馬來紀年》將「Melayu」的詞源與印尼蘇門答臘的巫來由河(Sungai Melayu)聯繫在一起。這個詞被認為是由馬來語「melaju」衍生而來的,「melaju」是一個詞前綴「me」和詞根「laju」的組合,意思是「加速」,用來描述河流加速的強勁水流。[11]
「Melayu」用來指稱一個明顯包含不同的民族的群體被認為在15世紀時,麻六甲王國作為馬來群島的區域力量整合的結果。它是麻六甲王國人民對國外人士,特別是爪哇人和泰國人的一種社會偏見。[12] 這一點從16世紀早期由參與麥哲倫環球航行探險家安東尼奧·皮加費塔所列出的馬來單詞列表就可以看出,它提到了馬來方式(chiara Malaiu)在海洋東南亞的應用,指代說麻六甲語(al parlare de Malaea)。[13]
馬來語原詞「Melayu」,在葡萄牙語中被用成「Malaio」,後來成為在荷蘭語中「Malayo」,最終再成為英語中的「Malay」。在15世紀之前,「Melayu」及其發音相似的變體一般是指麻六甲海峽地區的一個古老地名。[14]
另外,爪哇語中的「mlayu」來源於「mlaku」或馬來語「melaju」,指的是該國人民的高流動性和遷徙性質,然而這說法雖然流行但沒有確鑿的證據。 有些人,特別是漢語地區的漢語使用者,誤將馬來人當成馬來西亞人的簡稱,向他們自認是馬來西亞人就會被誤解是在自認是馬來人。其實馬來人只是馬來西亞的民族之一,馬來西亞人不等於馬來人。而馬來西亞人指的是擁有馬來西亞國籍的人士,包括馬來人、華人、印度人三大民族及各少數民族。馬來西亞人的簡稱可用大馬/馬國人。如:大馬本土華人可以被稱為「馬來西亞華人」、「馬國華人」或「大馬華人」 。
原馬來人(馬來文:Melayu Proto)是第一批到達南洋群島的馬來人,目前使用的語言屬於南島語系,他們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遷徙至南洋群島。書籍 The Encyclopedia of Malaysia: Early History 指出了馬來人起源的三大理論,但是歷史學界尚無定論。 值得注意的是,現今存在的原馬來人依舊可見,他們包括了莫肯人、Orang Jakun、Orang Kuala、Orang Temuan和Orang Kanaq。[41]
發表於1889年,主要的支持者有R.H Geldern, J.H.C Kern, J.R Foster, J.R Logen, Slametmuljana 和Asmah Haji Omar等。南亞起源說的依據如下:
南亞起源說被廣大人群所接受,馬來西亞的中學歷史課本中都介紹馬來人起源於南亞。但已被現代分子人類學(基因研究)否決。[29]
發表於1965年,支持者有J.Crawfurd、K.Himly、Sutan Takdir Alisjahbana和Gorys Keraf等。馬來群島起源說的的依據如下:
馬來群島起源論在馬來西亞只得到極少數人的支持。
發表於1997年。一般認為是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在東亞大陸南部與中南半島一帶的原住民族,移居臺灣,之後由臺灣開始向外拓展,形成南島民族。包括賈德·戴蒙在內的一些學者依據歷史語言學的證據,支持臺灣起源說,這是因為南島語言在臺灣有最高的多樣性:據白樂思的研究,南島語言的十大語支有九支都在臺灣。另外張至善等人分析南島民族傳統作物構樹的基因多樣性後,認為南島民族的祖先應是自東亞大陸南部將構樹帶到臺灣,再從臺灣傳至各太平洋島嶼[30]。
混血馬來人(馬來文:Melayu Deutro)是鐵器時代的人,從屬於南島民族。 混血馬來人和原馬來人相比,擁有更先進的耕作技術和對金屬的認識。[31]他們更加蒙古人種化,與原馬來人相比具有較小的身軀、較暗的皮膚、捲髮的出現頻率較高,頭型狹長的百分比高得多,並且擁有內眥贅皮的可能性明顯較低。[31]相比之下,混血馬來人較傾向於定居者而不是游牧者,他們定居並建立了「甘榜」(馬來語:kampung,意為馬來人村莊)作為社會主要單位。這些甘榜通常位於河岸或沿海地區,在食物和其他必需品中自給自足。在公元前上個世紀末,這些甘榜開始與外界進行一些貿易。[32]混血馬來人被認為是當今馬來西亞馬來人的直接祖先。[33] 一些學者將原馬來人及混血馬來人又合稱南島人(英文:Austronesian ),二者的文化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南島人其實是最後移入馬來群島的人群。之前遷入的有澳大利亞人種(英文:Australoid),矮黑人(英文:Negrito)和美拉尼西亞人(英文:Melanesoid)。
馬來人是東南亞島嶼和馬來半島的一個講南島語的族群。 2021/2022 年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一個獨特的東亞祖先血統(有時稱為「東亞和東南亞血統」(ESEA))起源於東南亞大陸,大約在公元前 50,000 年,並在多個波浪中分別向南和向北擴展.這個人口是現代安爬曼矮黑人、東亞和東南亞人、玻里尼西亞人和西伯利亞人的祖先,但與歐洲人或澳大利亞原住民不同。
早期東亞血統(以安達曼矮黑人為代表),以及後來的南亞語系稻作人群,在南島語系人群擴張之前就已經擴散到東南亞沿海地區。南島語使用者本身被認為是在公元前 10,000 至 7,000 年間從中國南部沿海抵達台灣和菲律賓北部,並從那裡傳播到整個東南亞島嶼。作者得出的結論是,現代說南島語的民族,如馬來人,其祖先主要來自早期東亞人、來自中南半島的說南亞語的移民以及來自菲律賓的說南島語的人群混合而形成。[35][36]。
根據2016年最新論文,一例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馬來半島古人考古樣本,其基因不含南島血統,也與現代馬來人差距甚遠,性質更接近安達曼矮黑人。[3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