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姓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顧姓為漢姓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3位[1],在中國大陸姓氏人口排行第88位(2006年數據)。
姓氏 | |
顧 | |
《百家姓》第93位 | |
11: | 樂于時傅 皮卞齊康 |
12: | 伍余元卜 顧孟平黃 |
13: | 和穆蕭尹 姚邵湛汪 |
郡望 | 會稽郡 |
1、北顧後代認東甌王安朱為一世祖,認安朱的侄子騶搖為二世祖,曰顧氏者,夏裔有封顧伯者,子孫以國為氏,海寧顧氏其裔也;惟謂顧伯之後,周時世王東甌,傳聞異詞,未可深信,大抵王既貴顯,故族類多援之耳。——清代施元孚
2、出自己姓昆吾氏。據《元和姓纂》和《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夏朝時昆吾氏有子孫被封於顧國(今河南范縣東南),稱顧伯,為侯國。成湯伐顧,顧滅,子孫散亡,以邑為氏。
3、出自他族改姓。滿洲姓伊爾根覺羅氏自禮部尚書顧八代始,子孫以顧為氏;裕固族顧令氏,漢姓為顧;錫伯族郭爾佳氏(亦作顧爾佳氏),漢姓為顧;今蒙古、壯、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南顧後代認越王搖為始祖。搖為越王勾踐十三世孫。上古時代,大禹死後葬在會稽(今浙江紹興),夏帝少康後來把庶子無餘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並在該地建立了越國。春秋末年時,越國常與吳國發生戰爭,公元前四百九十四年,吳王夫差滅掉越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刻苦圖強,最終戰勝吳國並成為霸主。經秦至漢,下傳勾踐十三世孫搖,搖曾擔任過分布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區的閩越首領,因助漢滅項羽有功,於漢惠帝三年受封為東海王。後來搖封自己的次子為顧余侯,子孫留居會稽,其支庶子孫以封爵為氏,稱顧姓。他們尊搖為得姓始祖。 曰顧氏者,夏裔有封顧伯者,子孫以國為氏,海寧顧氏其裔也;惟謂顧伯之後,周時世王東甌,傳聞異詞,未可深信,大抵王既貴顯,故族類多援之耳。——清代施元孚
綜上所述,顧姓分為兩支:一為北顧(指發祥於河南范縣的顧伯後裔),一為南顧(指發祥於江蘇吳縣的顧搖後裔)[2],顧姓在得姓以後,北顧發展不及南顧。
春秋戰國時期,兩支顧姓發展緩慢。資料表明,南顧得姓後不久,就成為會稽一帶大姓,兩漢六朝時,與陸、朱、張合稱為會稽(今蘇州吳縣)四姓。漢時,有會稽大孝子顧翱,因母喜食菱白,而徙居太湖湖畔。至南朝梁時,會稽人顧歡是著名徵士,其子孫後遷金華,又由金華遷居天台,發展成為強宗大姓。當地的一些山水地名,如顧儒嶺、歡溪等,皆是由他而來。由於顧姓主要發源和發展於會稽,所以在歷史上會稽(今蘇州吳縣)也被當作顧姓的著名郡望之一。此外,這支顧姓中後來又有人西遷武陵(今蘇州吳縣),此「武陵」即指蘇州或蘇州武陵溪一帶地區,與湖南古武陵郡無涉,武陵也因此被尊為顧姓的另一大郡望。
三國至唐代,顧姓一直是江東四大姓之一。唐以後,由於官職調遷,避兵火之亂等原因,顧姓不斷地向南北各地播遷。明初洪武年間,顧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有資料表明,明代中葉時,顧姓不僅分布於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山東、山西、陝西、河北、內蒙等地也有顧姓人居住。明末至清中葉時,有閩粵之顧姓渡海赴台,進而播遷海外。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則有不少江蘇及浙江顧姓人隨往。
但是,綜觀顧姓家族史,從古至今,顧姓的發展繁衍中心卻一直在今江蘇、浙江一帶。如今,顧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江蘇、浙江等省為多,上述兩省之顧姓約占華人地區漢族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3][4][5]
1、會稽郡,秦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漢順帝時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
2、武陵堂,此「武陵」即指蘇州或蘇州武陵溪一帶地區,與湖南古武陵郡無涉。
堂號:「會稽」、「三絕」、「惇敘」、「懷遠」、「裕昆」、「永思」、「格思」、「凝薇」、「忠考」、「武陵」等。
[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