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青年土耳其黨人(鄂圖曼土耳其語:ژون تورکلر;土耳其語:Jön Türkler[註 1]),指鄂圖曼帝國於20世紀初期的立憲運動人士[1],他們最基本的主張是推翻蘇丹的專制政權,實行君主立憲。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人發動青年土耳其黨人革命,經由三三一事件廢黜了專制君主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2]。革命結束後,青年土耳其黨人推動重新行憲,開啟二次立憲時期,建立起西式君主立憲制和議會民主政治[3]。
1908年後,青年土耳其黨人組成聯合進步委員會[4],攬得大權,在政治和軍事領域展開改革。聯合進步委員會的成員亦被西方繼續稱為「青年土耳其黨人」。該組織曾經迫害及屠殺在鄂圖曼帝國境內的非土耳其裔少數民族及基督徒,是亞美尼亞種族滅絕在內多起大屠殺的主謀[5]。
「青年土耳其黨人」一詞在英語中是「少壯派」的代名詞。
統一進步協會主張推翻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專制政權,恢復1876年憲法,爭取實現國家的政治經濟獨立,由於政變事機洩露,遭到鎮壓,其成員紛紛流亡國外。
流亡國外的青年土耳其黨人分成不同的政治思想派別。以穆拉德為首的一派受泛伊斯蘭主義思想影響,尋求與蘇丹妥協的途徑,僅限於要求推行溫和的改革。而艾哈邁德·里扎(Ahmed Riza)的支持者始終堅持反對蘇丹專制制度的鬥爭,要求實行普遍和平等的秘密選舉,給議會廣泛的權力,司法獨立等。唯物史觀認為該派代表了土耳其民族資產階級和自由派地主的利益。以薩巴赫丁親王(Sabahheddin Bey,1877~1948)為首的土耳其自由主義者,要求給各民族廣泛的自治,主張歐洲列強干涉土耳其內政,唯物史觀認為他們反映了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
1907年12月底,里扎派的統一進步協會、薩巴赫丁派的個人主動和地方分權聯盟、亞美尼亞的達什納克會等組織在巴黎開會,達成了協議,初步實現了各派的聯合。
1889年5月伊斯坦堡軍醫學院的4名學生發起建立秘密組織鄂圖曼統一協會。不久,帝國各地相繼建立了秘密小組。1894年聯合各地的秘密小組,成立了統一進步協會。最初領導人是艾哈邁德·里扎(1859~1930)。
1907年12月各派代表在巴黎舉行聯席會議,決定採取包括武裝鬥爭在內的各種手段,以根本改變現存制度,建立議會制。1908年7月3日,統一進步協會雷斯內組織的負責人尼亞齊貝伊少校(1873~1912)率部150人首先起義。幾天後,恩維爾帕夏(1881~1922)亦宣布起義。起義迅速席捲駐馬其頓的第三軍團和第二軍團,不久統一進步協會就掌握了整個馬其頓地區。7月23日起義軍開進薩洛尼卡,宣布恢復1876年憲法,並通電蘇丹,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感到大勢已去,被迫於24日宣布恢復憲法,重開國會。
1909年4月13日凌晨331事件爆發,效忠於蘇丹的首都第一軍團的部分士兵發動叛亂,要求驅逐議長,取締統一進步協會。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立即滿足叛亂者的要求,撤換首相,並責令各省總督保護教法。薩洛尼卡的統一進步協會立即組成由馬哈茂德·塞夫凱特帕夏(1856~1913)統率的「行動軍」,於4月23日抵達伊斯坦堡,26日控制了全城,叛亂失敗。4月27日,青年土耳其黨人通過議會廢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另立其弟穆罕默德·賴希德為蘇丹,是為穆罕默德五世(1909~1918在位)。
青年土耳其黨人在1909年4月廢黜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並掌握政權以後,開始推行大奧斯曼主義和泛突厥主義,鎮壓民族獨立運動,對外奉行親德政策。1911-1912年,發生了意土戰爭。1912年,巴爾幹半島的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黑山)等4個王國結成同盟,發動共同反對鄂圖曼帝國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至11月中旬,鄂圖曼帝國在巴爾幹的屬地只剩君士坦丁堡等5處。12月16日鄂圖曼帝國與4個交戰國在倫敦開始議和談判。1913年1月23日,鄂圖曼帝國國內發生政變,新政府在德國的支持下,態度強硬,和談破裂。2月3日,戰事再起。4月22日鄂圖曼帝國再次求和。5月30日與4國簽訂《倫敦條約》。
聯合進步委員會執政後,因內部主張的分歧而於1911年開始分裂。主張更趨向自由、分權的派系另組自由和諧黨[6],而聯合進步委員會的主張則更傾向民族主義和中央集權[7]。兩派在1912年展開長達一年的政治對抗,在1912年鄂圖曼帝國大選中,聯合進步委員會以操控手段大獲全勝[8],贏得275個眾議院席位中的269個,引來自由派軍官不滿,他們發動政變掌握政權。1913年,聯合進步委員會的首腦「三帕夏」(恩維爾帕夏、塔拉特帕夏、傑馬爾帕夏)發動突襲高門政變,再度掌握政權。
「三帕夏」寡頭政權對外奉行親德政策,將鄂圖曼帝國拖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深淵。1914年11月2日,鄂圖曼帝國在德國拉攏下,宣布同英、法、俄斷交,11月12日宣布對協約國「聖戰」。俄、土軍隊立即交戰,土軍第九集團軍被圍殲,損失7萬多人。1918年鄂圖曼帝國在協約國軍隊的攻擊下投降。1918年10月30日簽訂的《穆德洛斯停戰協定》,標誌著青年土耳其黨人政權的終結。同年11月4日統一進步黨舉行非常大會,決定自行解散,黨魁恩維爾帕夏等人逃亡國外。
青年土耳其黨作為種族主義及國家主義的土耳其組織,[9]主張驅趕及滅絕境內及鄰國的非土耳其裔及基督徒,包括發動下列大屠殺: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