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梵語:विज्ञानकायशास्त्र,Vijñānakāya-śāstra),又稱識身足論、識身論,提婆設摩(梵文 Devakṣema)著,是說一切有部的根本論著,被列為《六足論》之一。本論的主旨是在評破分別論者和補特伽羅論者之後,以六識為主廣論「四緣」,隨後論說說一切有部特有的「成就不成就」。
玄奘漢譯《阿毗達磨識身足論》,16卷,由大乘光筆受。
本論為反對分別論者沙門目乾連的「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和「有無所緣心」而提出[1]:
本論自稱「性空論者」,反對補特伽羅論者[2]而提出「無有補特伽羅」[3],認為人身是由五蘊集合而成的,並沒有一個自我的實體。瞿波阿羅漢造《聖教要實論》與之諍論[4]。
《識身論》中記載了一種十二緣起理論,與《發智論》的時分緣起不同:
“ | 於可愛事,由無智故,便生等貪。 | ” |
《大毘婆沙論》稱之為多心相續緣起[7],這是與設摩達多尊者的一心剎那緣起[8]相對而言[9]。
《識身論》隨後又記述了源於《瓮喻經》的緣起學說[10],此說為後世對緣起法的權威解釋:
“ |
|
” |
印順法師認為《識身論》深受《發智論》影響,但其立論則常與《發智論》不同,主要依據《發智論》宗義的《大毘婆沙論》為了彌合兩者的差異,常需要特別做出許多解釋,但是《大毘婆沙論》仍然尊重《識身論》的權威。為了與《大毘婆沙論》的宗義一致,現在存在的《識身論》的版本,已經經過了一些的修改[12]。
印順法師認為《大毘婆沙論》稱《識身論》所說的十二緣起是遠續緣起[13],做了以下解釋:生死業報,是不限於前後二生的。可能很久以前的惑業因緣、到今生才受報;今生的惑業因緣,要多少生以後才受報。所以生死業報的十二支,是通於久遠的,名為「遠續」[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