鋦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鋦瓷是一種中國傳統的陶瓷修復工藝[1],指用延展性強的金屬片(金、銀、銅、鐵)通過敲擊成形,製成扁平菱形的騎馬釘(稱為鋦釘、鋦子),將已破碎或出現璺痕的陶瓷器結合起來的技術。[2][3][4]

名稱
《玉篇》解釋「鋦」字為「以鐵縛物」[5][6],原本並未特指陶瓷修復,而更多用於建築、造船等行業。古代對這種手法稱為「釘釘」[7]或「骨路」[8]。今天此手藝一般用作修復鍋、碗,其手藝人在今北方方言中稱為「錮爐匠」「錮爐子」「錮漏子」「錮漏鍋」「錮鑥子」「錮露子」「鋦匠」「鋦盆(碗)兒的」「鋦漏子匠」「鋦碗匠」「小爐匠」「碗兒匠」;晉語太原話稱為「釘盤兒碗的」,吳語稱為「釘碗擔」「修缸擔」「補甏擔」[9]「修壇匠」[10],閩南語稱為「釘陶工」「補鼎的」「補硘仔」「補釘」,粵語、客語稱為「補鑊公」「補鑊佬」。[11][12]
歷史

使用釘子修補器物由來已久,如古希臘薩摩斯島的薩摩斯紅陶,便使用金屬條綁接或用 X 型鉚釘連接修補。[13][2]中國最早有據可查的以釘子修補瓷器的記載,有不少文章認為是宋代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畫中出現了疑似為鋦匠的人物像[3][13]。然而也有研究認為,鋦匠不見於北宋原本,僅在明代仇英摹本中出現過類似人物,而謠傳所用的人物像實來自清代周鯤的《村市生涯圖冊》,因此不能將年代定位至北宋。[14][12][15]
最早確切地以文字形式記載鋦瓷的,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6],其中寫明使用金剛石「鑽玉補瓷」,已經具備了今天的鋦瓷技術的主要要素。嘉靖37年(1558),王問所繪《煮茶圖》中已經有了明確的鋦釘修補過的瓷罐,而到了萬曆11年(1583)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其《中國札記》中則對鋦瓷工藝流程有了較為詳細的記載。[12]外國的鋦瓷,最早有據可查的是日本的青瓷茶碗「銘馬蝗絆」[17]。伊藤東涯在享保12年(1727)為其寫作一篇《馬蝗絆茶甌記》,其中亦說明傳自中國。除此之外,在歐洲18-20世紀,鋦瓷也曾輝煌一時,出現了大量鋦補的瓷器文物。[14]
在東鄉族聚居的臨夏州東鄉縣,有不少地名以當地傳統上聚居的工匠行業命名,其中鎖南鎮伊哈池村之「伊哈池」,在東鄉語中即意為「碗匠」[18],東鄉族釘匠手藝亦被評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工具
舊時的鋦匠走街串巷,肩挑扁擔,扁擔兩旁各一個提梁小木櫃,分別裝各種工具和生火用的風箱。[12][註 1]扁擔上會掛「行標」——「三角飛檐旗」,且會配撥浪鼓(或雙面有槌的小銅鑼),以作吆喝。[15][4]
鋦瓷鑽,也即民間俗語「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中的金剛鑽。一般分為三個種類:
- 皮鑽
也叫「手拉鑽」,流行於山東地區。
其形制為:一根木製的15-20cm左右的立杆,一端鑲有鑽頭,另一端裝有可活動的構件,以手持固定;一根木製橫杆,橫杆一端固定有皮筋,繞在立杆上綁好。使用時,固定立杆,左右拉動橫杆即可。
- 弓鑽
流行於河南地區。
其形制為:一根鐵製的5-10cm左右的立杆,立杆一端鑲有鑽頭;一把類似於二胡所用的弓;一塊石頭或金屬,稱為「手骨」。使用時,將弓弦在立杆上纏繞一圈,將手骨放在掌心以防止摩擦到手掌,扣住立杆固定,左右拉弓即可。弓鑽的原理與皮鑽相同,但由於弓弦程長,鐵立杆半徑短等多方面原因,弓鑽速度最快,但較易磨損。
- 砣鑽
也叫「舞錐」「舞鑽」,流行於河北地區。
其形制為:一根木製立杆,底部鑲有鑽頭,靠近底部固定有一塊陀螺(或類似的配重物);一根橫杆,繩線固定在橫杆兩頭,並纏繞在立杆上。使用時,固定立杆,上下推拉橫杆,立杆在陀螺帶動下旋轉。[15][12][19]
此外,尚有手搖鑽等其他種類。[19]

又稱「鋦子」、「扒釘」、「螞蟥釘」或「蜈蚣鈀」[20],吳語稱作「褡釘」「碗褡」或「褡襻」,呈「ㄇ」形,通常為匠人根據待修復器皿狀況,剪出合適的金屬片現場打制。一般為柳葉形騎馬釘,外表狀似現在的訂書釘,但並無一定之規。在做工藝品修復時,也會使用經過精心設計的特製花樣的鋦釘,稱為「花釘」。[12][19]
技藝
作為手藝的鋦瓷又稱「鋦活」,分為面向民間生活器皿的「粗活」(「行活」、「常活」)和面向工藝品的「細活」(「當活」、「秀活」)兩類[12][3][2],後者又稱「鋦活秀」。無論哪一類,通常都以以下流程進行:
- 去灰掃塵。 清理影響粘合的灰塵。
- 拼碴對縫。 將碎瓷片拼合回恰當的位置。
- 粘合捆繩。 使用粘合劑將瓷片初步固定,然後用繩子紮緊。現代工藝則也有使用膠帶並省略捆繩的步驟的。
- 定點劃位。 根據裂縫實際情況,計算出需要打釘的位置,在瓷器上標記出來。
- 定窩鑽眼。 也稱作「鑿縫」[9]。首先使用金剛錐,在上一步定出的位置上輕輕鑿出一個小窩,以便金剛鑽找准位置。接著,使用金剛鑽鑽孔。此時,把皮筋纏繞在金剛石鑽杆上,左右來回拉動用一根細竹竿兩端拴緊細線做成的鋦弓使鑽杆旋轉,利用鑽石的硬度在瓷器的裂縫兩側鑽出倒燕尾孔(面小內大的小孔),孔深應為壁厚的2/3左右。[13][15]
- 製作鋦釘。 也稱作「釘襻」[9]。剪下大小合適的菱形金屬片,鍛打、裁剪,使之形狀合宜,最後用鑷子及毫鉤將其置入兩個對應孔內,以鋦釘錘平整之。如待修器皿為缸等大件,則也有熔煉、熱鍛制鋦釘的。[19]
- 上膩堵縫。 也稱作「補砂」[9]。鋦釘全部上完後,以油灰沿縫塗抹,再用雞蛋清(或糯米汁)調上石膏、生石灰、瓷粉或水泥製成干糊狀的膩子,以弧勾刀填入縫隙中。最後,使用銼刀、砂紙等精細修整成形。[12][21]
- 試水。 匠人用修好的碗向主人討一碗水喝,以示修復成功,滴水不漏。
文化民俗
- 鋦盆鋦碗鋦大缸嘞——!
最常見的吆喝。通行於各官話區。
- 釘碗釘碟子哩![22]
蘭州話吆喝。
- 釘鍋釘碗吆,釘鍋釘碗吆![23]
西北東鄉族釘匠吆喝。
- 修缸哦,補甏來,缸要補,甏要修,磨成粉也好修,敲破也好修。[9]
- 鋦盆鋦硯鋦大缸,挑著擔子走四方。今個兒不把別處去,一心要上張家莊……[24]
- 鋦盤子鋦碗鋦大缸啊,大缸里坐著個花姑娘啊。花姑娘的辮子長啊,滴溜噹啷甩腚上啊。辮子鉸了不吃飯啊,嬸子大娘都來勸啊……[25]
濟南民謠。
- 釘缸
西北相當一部分地區的地方戲保留節目,如陝西鼓書。
-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 阿烏卵冒充金剛鑽
上海話俗語,意義同上。
- 錮爐匠戴眼鏡——找碴兒
鋦匠修復瓷碗時,需要將碎碴子拼好,故有此語。
- 錮漏子擺手——不鋦(拘)
濟南話歇後語。濟南話「不拘」表示「無所謂」。
- 江西佬鋦碗——嗞咕嗞(自顧自)
吳語歇後語。「嗞咕嗞」為鑽眼時的擬聲詞。
參見
備註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