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
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中最南面的宫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條目可能不符合維基百科:文件使用方針#使用守則,請協助改善。 |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或金鑾寶殿[1],為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中最南面的宮殿,是紫禁城內規模最大、開間最多、進深最大和屋頂最高的殿宇,也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面積最大的一座[1][2] ,並是明清兩朝北京城內最高的建築,堪稱中華第一殿。皇帝登基、冊立皇后等大典都在此舉行。太和殿是皇權的象徵,因而在各種形式上都刻意追求與眾不同。[2]
太和殿位於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後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現所見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3]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建在一座三層漢白玉台基上,合稱「三大殿」。「三大殿」和東面的文華殿、西面的武英殿等建築合稱「外朝」。三大殿位於紫禁城中軸線暨北京中軸線上。[4]
歷史
太和殿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奉天殿。[5]奉天殿初建時的體量,據《明世宗實錄》卷四百七十記載:「原舊廣三十丈,深十五丈云」,即面闊95米,進深48米,面積達4522平方米,大小為現今太和殿的近2倍。[6][7]
永樂十九年(1421年),奉天殿遭雷擊焚毀,正統元年(1436年)至正統六年(1441年)重建。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丙申(1557年5月11日),又遭雷擊焚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完成重建,改名為皇極殿,僅為原奉天殿的三分之二大小,所以與原建築的大基座相比顯得小。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遭遇火災,天啟七年(1627年)重建。[2][5][6][7]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為太和殿。順治三年(1646年)和康熙八年(1669年)各重修一次。[2][5][6][7]
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半夜,由於太監失誤,太和殿西邊御膳房失火,太和殿再次被焚毀。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現存的太和殿即此次重建後的形制,因防火需要,原正殿兩側副階被改為夾室,木構斜廊被改為防火磚牆。[6][7][5]
- 大典:明朝、清朝24位皇帝均在太和殿舉行大典,例如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5]
- 朝會:皇帝在太和殿接受文武官員朝賀,稱「朝會」,朝會使用大量陳設、樂器等設備,規模極大。朝會中,以每年萬壽節、元旦和冬至三大節舉行的「大朝儀」規模最為盛大,皇帝在太和殿接受文武官員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此外,每月朔望也會在太和殿舉行「常朝儀」,皇帝會在太和殿接受文武官員的叩禮。[2][5]
- 其他:清朝初年,曾在太和殿舉行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起,改在保和殿舉行,但「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5]
辛亥革命後,清遜帝溥儀仍居後宮。袁世凱意圖稱帝,以三大殿為宮殿,對內外裝潢有所改動。其中寫有殿名的匾額上面的滿文被鑿去,漢文移至中間。
建築
太和殿為紫禁城內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築,建築規制之高,裝飾工藝之精,堪居中國古代建築之首。[5]
太和殿面闊11間(63.96米),進深5間(寬37米),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殿高26.92米,加上下面的須彌座和高達8.13米的三層台基,通高35.05米。台基上有大量的龍鳳石雕。[2][5]現存的太和殿,面闊低於太廟前殿的面闊68.2米,也低於明長陵稜恩殿的面闊66.75米。
太和殿為重檐廡殿頂。殿頂正脊兩端的螭吻,每個由13塊琉璃構件組成,螭吻高3.40米、寬2.68米、厚0.32米、重約4.3噸,是紫禁城內最大的螭吻。殿頂垂脊檐角上有琉璃製成的仙人神獸像,除騎鳳仙人外還有10個神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分別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斗牛、行什。它們既起到美觀的作用。又寄託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願望。這些仙人神獸像也有建築功能。屋脊的坡度會使脊瓦下滑,交梁上需要鐵釘固定,為了保護鐵釘免受雨雪侵蝕,這些仙人神獸像就用來當鐵釘的帽子,並起到裝飾作用。垂獸、套獸、戧獸也都是一樣的作用。[2][5]
太和殿裝飾豪華。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內外梁枋飾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有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有鐫刻著龍紋的鎏金銅葉。[5]
太和殿共有立柱72根,最高的12.7米,最粗的直徑1.06米。原來都是楠木立柱,但早已毀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火災,今太和殿的柱子是清朝康熙年間重建時用松木拼接而成,其中包括寶座兩側直徑1米的6根瀝粉貼金雲龍圖案巨柱。這種瀝粉貼金雲龍圖案巨柱是紫禁城其他建築物沒有的。所貼金箔使用深淺兩種顏色,以突出圖案。6根瀝粉貼金雲龍圖案巨柱上的龍,龍頭全都望向寶座。太和殿內的天花、藻井等的設計,康熙十八年(1679年)火災以前也是所有宮殿中等級最高的。藻井寓意為「水」。天花上有專為太和殿描畫的彩畫,以龍鳳圖案為主,大量使用金色。彩畫同時也應用在柱子等地方。[2][5][7]
太和殿內地面鋪砌金磚,每塊邊長約為0.67米,整個太和殿共有4718塊金磚。所謂金磚,是蘇州等地燒制的高級磚塊,燒製程序十分複雜,前後花費時間長達半年以上,成品還需經過仔細挑選,才能鋪砌在太和殿上。[2][5]
太和殿前的東、西兩廡各有一閣:
兩閣北側各有一門:
- 右翼門:位於太和殿前廣場西側,弘義閣北側。坐東朝西。
- 左翼門:位於太和殿前廣場東側,體仁閣北側。坐西朝東。
太和殿東、西兩側有牆,牆上各開一隨牆門。三大殿台基以下,東、西兩側另外各有一門:
- 中右門:位於太和殿西側。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
- 中左門:位於太和殿東側。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
太和殿內明間正中現設有雕著13條金龍的寶座,為髹金雕龍大椅,是明朝嘉靖年間遺物,寶座通高172.5厘米,座高49厘米,座寬158.5厘米,座前腳踏高30厘米,椅背為「圈椅」式,由金絲楠木製成,雕有蟠龍,自中間向兩側扶手處逐漸走低,靠背背板平雕陽文雲龍。寶座下有一小底座,小底座下為一大底座,大底座設在一個高約2米的朱漆方台上。方台為楠木製作,外髹金漆,四周採用宮殿基座形式,鑲有大量寶石,方台正面和左右有7級台階。寶座後面有雕龍金漆屏風,為清朝遺物,共七扇。寶座沒有椅腿,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約寬1.67米、深0.67米的須彌座底座。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仙鶴、香亭。寶象象徵國家安定、政權鞏固;甪端為傳說中的瑞獸;仙鶴象徵長壽;香亭象徵江山穩固。寶座上方懸掛有乾隆帝御題「建極綏猷」匾額。[7][2][8]兩側柱子上掛有乾隆帝御題對聯:「帝命式於九圍茲惟艱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寧。」
如今太和殿內陳設的寶座和屏風中,只有屏風是清朝太和殿內的原物。清朝康熙時期重建太和殿,新制了寶座和屏風。1915年袁世凱稱帝時期,太和殿一度擺放當時新造的一張紫檀木寶座,為西洋風格的高背大椅,原來太和殿內的清朝寶座可能同時被毀。據說因袁世凱腿短身長,該寶座椅背高,座面短,椅背上有白緞繡成的一個袁世凱設想的「中華帝國」的國徽,寶座做工粗糙,白緞日久破裂後,可見其內裝的是乾草。這座袁世凱寶座從1915年到1958年一直放置在太和殿。1958年故宮博物院重新對外開放時,故宮博物院決定撤掉與太和殿整體風格不協調的袁世凱寶座,但找不到合適的寶座陳設。某一天,故宮博物院家具庫匯報庫內存有一隻破舊的椅子,懷疑是個寶座,故宮博物院專家朱家溍親自前往考證,推斷那是明朝嘉靖年間撤換下來的太和殿寶座,並就此確定以該寶座殘件為基礎進行恢復。後來劉炳森繪圖,13位專家經過一年多工作,在1964年9月將該寶座修復完成。因為寶座根據殘件恢復,殘件是明朝嘉靖年間遺物,所以恢復後的寶座是明朝風格,與寶座後面陳設的清朝屏風風格不同,這可從二者的龍紋和雲紋上分辨出來。1958年撤下的袁世凱寶座,後來被故宮博物院撥交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陳放在慈禧陵的祾恩殿內。[8]
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似傘蓋向上方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5]這寶珠是一顆大銅珠,名為「軒轅鏡」,旁邊還有6顆小珠。民間傳說如果不是受命於天的人坐上寶座,軒轅鏡就會落下來,致那個人於死地。[7][8]據傳說,袁世凱準備登基之前,怕軒轅鏡掉下來砸死自己,於是下令將寶座向後(向北)移動2米。後來雖將袁世凱寶座替換為明朝嘉靖寶座,但位置並未移回,因此如今軒轅鏡正下方是方台的台階前沿,而非寶座。[8]
太和殿前帶有寬闊的平台,稱「丹陛」,俗稱「月台」。丹陛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鑄造於乾隆年間)。日晷為古代計時器,嘉量為古代標準量器,二者均象徵皇權。龜、鶴象徵長壽,銅龜、銅鶴內部中空,大典時用來燃放檀香。[2]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所在的高8.13米的三層漢白玉台基,周圍環以漢白玉欄杆。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下雨時,排水龍頭一起噴水,形成「千龍吐水」的景觀。[2][9]
-
丹陛西側的銅龜
-
丹陛西側的銅鶴
-
丹陛西側的銅龜、銅鶴
-
丹陛西側的嘉量
-
丹陛東側的銅龜
-
丹陛東側的銅鶴
-
丹陛東側的日晷
-
丹陛南側的銅鼎之一
-
晨光下的銅鶴
-
晨光下的銅龜
東西兩廡
太和殿東西兩側的中右門、中左門到太和門東西兩側的之間,分別有廡房,即太和殿東廡、太和殿西廡。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