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曾設立的一級行政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慶市,通稱重慶(郵政式拼音:Chungking; 簡稱「渝」,是中華民國在兩岸分治前所設置的12院轄市之一,亦是中部地區4個院轄市之一。與今重慶市轄區不盡相同。
歷史
1911年(宣統三年),由於修建成渝鐵路案擱淺,爆發了保路運動。1913年,四川軍政府廢府設道,以道統縣。廢重慶府,置川東道。1921年(民國十年),劉湘在重慶設置商埠督辦處[1],任命楊森為督辦,籌辦市政。其時重慶市區範圍未定,權以巴縣城關即今渝中半島部分及原江北縣城附近一帶居民區為轄區。1922年(民國十一年),將商埠督辦處改為市政公所。1926年(民國十五年),又改為商埠督辦公署,拓展城區,開始進行城市建設。1927年(民國十六年),又將商埠督辦公署改為市政廳,潘文華任市長,劃定重慶兩江上下游南北兩岸30華里為市區,但無明確邊界。
1929年(民國十八年)重慶從巴縣分離,正式建市,編制為國民政府二級乙等省轄市歸四川省管轄,首任市長潘文華[2]。1916年至1935年升為院轄市之前,先後7次在重慶設立四川省長行署、四川省長公署、四川督軍公署、四川省政府。是當時四川省實際上的政治中心。1936年改設四川省代為管理的一等院轄市(即地區代管的直轄市),並管理貴州省桐梓、遵義地區。

1937年7月淞滬會戰打響後不久,國軍便陷入被動,蔣中正為防止首都被攻陷後陷入混亂,國民政府於1937年11月頒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遵循遷都大計,交代屬下的文官、參軍兩處幹員,清點好中華民國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連夜登船,先離南京而首途重慶。並於12月1日正式辦公,僅僅13天後日軍便攻破南京。
重慶於1937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首都。1937年9月,駐紮重慶的川軍劉湘部攻入日租界,宣布收復租界。1938年,英國、美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瑞士駐華大使館移駐重慶。1940年再定重慶為永久陪都[3]。
1941年12月,蔣中正國民政府在重慶發表文書與納粹德國宣戰,德國駐華大使館關閉。

1941年12月,韓國流亡政府遷入今渝中區辦公,重慶成為1941-1945年間韓國流亡政府的臨時駐地[4]。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5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甲等中央院轄市(即直轄市),轄區範圍大致為今重慶主城區,而北
在1937年到1944年間,重慶作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5][6],有數以萬計的企業、學校,近8萬噸黃金都搬遷至重慶[7],重慶成為二戰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8]。另外,國民革命軍空軍的作戰飛機[9],美國志願飛行團「飛虎隊」都曾經駐紮在重慶[10][11]。在抗戰中,重慶共組織川軍62萬人,占川軍總數的一半還要多,是川軍的絕對主力。出川作戰的57個師中,有一半以上的部隊均是嘉陵道籍士兵。
從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4年12月19日,日本對陪都重慶進行了長達6年半的重慶大轟炸[12]。其中1941年6月5日的大隧道慘案造成7764名市民窒息死亡。後蔣中正在渝中區鄒容路與五四路口設立「精神堡壘」昭示國民政府與重慶人民抗戰到底,願戰敗而亡不願投降而亡的決心[13]。在渝中區人民公園有重慶市消防人員殉職紀念碑[14],在臨江門都市廣場附近亦有重慶大轟炸紀念遺址[15]。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政府(中國國民黨)同中國共產黨在重慶進行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史稱「重慶談判」。
1946年2月10日,重慶市區較場口在舉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時發生騷亂事件,李公朴、施復亮稱其遭到「毆打」。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和新聞記者及勞協會員等六十餘人也被「打傷」。中共官方後來稱其為較場口血案,而中華民國方面則稱之為「較場口事件」。
1949年9月2日,重慶發生火災,延燒十八小時,死亡近萬人,全市精華損失大半,中國國民黨指出為中國共產黨縱火。[16]同月九日,南岸大火,焚毀八十餘家。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南方戰場上的進攻,中華民國國軍節節敗退。10月11日,總統令公布政府將於10月15日第二次移往重慶辦公[17]。10月13日,代總統李宗仁由廣州飛往桂林,行政院各首長由廣州遷往重慶。10月15日,宣布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在重慶辦公。10月18日,陪都各界歡迎政府遷渝大會。1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重慶的南泉戰役打響。11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直接授權中統對關押於渣滓洞、白公館的中共政治犯進行「最後解決」,400多中共政治犯被處決,被稱為「重慶一一·二七大屠殺」。11月28日,中華民國政府由重慶遷往成都。11月30日,解放軍攻占重慶。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