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詒純(1920年9月1日—2001年6月13日),女,湖北咸寧人,生於湖北武昌中國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曾任中國地質大學教授、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全國婦聯副主席。長期致力於生物地層學、古生物學微體古生物學科研和教學[1][2]

Quick Facts 郝詒純, 性別 ...
郝詒純
Thumb
攝於1936年
性別
出生1920年9月1日
 中國湖北省江漢道武昌縣
逝世2001年6月13日(2001歲—06—13)(80歲)
 中國北京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母校西南聯合大學
職業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九三學社
Close

生平

早年

郝詒純原籍湖北咸寧,1920年9月1日生於湖北武昌[3][4]。其父郝繩祖清末秀才,隨她的祖父學習中醫,後加入同盟會,第一次國民大革命期間曾出任武漢政府湖北省司法廳廳長兼高等法院院長[3]

求學與任教

郝詒純隨父母於1930年遷到北平[4]。她在北京師範大學女附中上初中期間成績優秀,後因參加一二·九運動被學校除名,後考入北平市立女一中高中部[3]。1936年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被選為北平西城區區隊長,同年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4][5]。1938年由天津市耀華中學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先學歷史,後受袁復禮王鈞衡等人的影響改學地質學[3][6][7]。期間其促成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群社」的建立,又連續兩年當選為西南聯合大學學生會主席[4]。1943年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學系[1],在雲南地質調查所任技士,同時在雲南大學礦冶系兼課。1943年考取清華大學地學系研究生,1945年獲中國地質學會設的馬以思女士獎學金。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到北平,1946年於清華大學地層古生物學研究生畢業,後在北京大學地質系任助教兼系主任秘書[1][3][4]

1952年,中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她調到北京地質學院任教,先後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古生物教研室副主任、主任[8]。後加入九三學社[4]。1954年,她帶領生產實習隊給山西某生產單位填制了兩幅半1:5萬地質圖,提交了4個煤田的詳查報告,受到地質部的表揚[3]。1956年,她與楊遵儀陳國達兩教授合編了中國第一本高等學校《古生物學》教材[8][9][7]

蘇聯進修

1957年,郝詒純被派往蘇聯莫斯科大學進修,專業是微體古生物學[5]。期間她去到高加索的原始森林與黑海等地進行實地的地質研究[6]。1958年隨中國青年代表團訪問日本[4]。1959年她用俄文寫出題為《蘇聯克拉斯諾達爾邊區諾沃羅西斯克一帶白堊第三紀有孔蟲及其地層意義》的論文,在莫斯科大學學術委員會上宣讀,與會的莫斯科大學和前蘇聯科學院的專家認為郝詒純的論文是對工作地區白堊-第三紀地層和有孔蟲動物群第一次系統的總結,提出了地層劃分和對比的正確方案[1]。同年秋從蘇聯莫斯科大學進修微體化石古生物學回國後與楊遵儀創建中國第一個底層古生物學專業,撰寫了中國第一本微體古生物學講義,並親自授課[8][9][6][7]

對有孔蟲與介形蟲的研究

因中國的石油資源層既產於含有孔蟲的海相地層,又產於含介形蟲的陸相地層,20世紀60年代初郝詒純帶領課題組三次赴大慶參加石油會戰,從陸相介形蟲化石和其他微體古生物的研究中證實石油存在於大慶荒原之中[6]。1961年在埃及開羅出席第二屆亞非婦女會議[4]。1963年,中國與古巴簽定了技術援助協議,郝詒純作為專家,被派到古巴幫助開展白堊紀-第三紀地層和海相微體生物的研究,指導地下水勘探和石油普查[5]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郝詒純受到迫害,期間頂著壓力整理文革前積累的資料[1][6]

1973年,她應聘到中國地質科學院主持對中國白堊系進行系統總結,主編了《中國地層概論》中的白堊系部分[6][7]

1974年在塔里木盆地開展科學研究。同年出版了專著《松遼平原白堊紀——第三紀介形蟲化石》[6]

當選中科院院士

1978年起任中國地質大學教授[3]。1979年重入中國共產黨,經過重新審查後其黨齡從1936年算起[4][5]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後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1][4]。她與曾學魯林甲興裘松余等編著的《有孔蟲》專著出版,該著作總結了當時國內外的有孔蟲化石資料及其生物地層學與石油勘查的意義[3][4][6]。20世紀80年代初,她又注意到鈣質超微化石的應用前景,著文介紹其研究現狀,在中國率先開闢了這一新學科[4][6]

1983年當選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及全國三八紅旗手[4][7]

1987年,她與其學生合作,把計算機技術應用於微體古生物學的科研和教學,籌建了幾個門類的資料庫,在此基礎上完成了新生代浮游有孔蟲的自動化鑑定軟體[6]。1992年,郝詒純成為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兼任九三學社北京市委第八屆委員會主委[6]

1993年被選為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員會主任委員和北京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同年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派, 代表中國出席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組織的亞洲議員人口與發展論壇,兩屆被選為該論壇執行委員會副主席[9]。同年2月組織了在北京召開的第十屆亞洲人口與發展會議,在會上作了題為「中國婦女運動與人口的關係」的發言。1994年參加在開羅召開的「世界人口與發展」國際首腦會議和1995年在北京召開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她率代表團或參加代表團訪問了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日本、越南巴西委內瑞拉阿根廷澳大利亞瑞士等國[10]

1999年獲何梁何利科學進步獎和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8][7]

去世

2001年6月13日,郝詒純因癌症於北京逝世,享年81歲[4][8]

學術成就

Thumb
郝詒純銅像,位於天津市耀華中學

郝詒純早年從事地質普查找礦工作,後主攻微體古生物學,在有孔蟲類和介形蟲類化石及其生物地層學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促使微體古生物學在中國形成了系統學科。後將計算機技術應用於微體古生物學的科研和教學。其長年從事中國的教育工作,先後講授過光性礦物學、工程地質學、普通地質學、地層學及地史學、古生物學、微體古生物學等多門地質基礎課和專業課,培養了14名博士研究生、20多名碩士研究生和一批進修人員,發表論文50餘篇、專著8種,編寫和主編大學和中專教材6種[3][5]

郝詒純又常瞄準美國蘇聯這兩個開展微體古生物學研究最早的國家,向中國大陸引進其先進理論和先進方法,組織力量進行研究[3]。其研究堅持親力親為,曾稱「不是自己取得的第一手資料就不敢動手寫文章,不經過親自實踐就不敢隨便下結論」[6]

其晚年從自己的積蓄中拿出20萬元捐贈給中國地質大學,設立「郝詒純地質教學獎」和「郝詒純獎學金」,授予優秀中青年教師與地學類在校學生[8]

社會任職

郝詒純是國際地層委員會白堊紀分會委員、國際介形蟲研究委員會委員,歷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和中國微體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她曾任全國青年聯合會第二屆常委,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六、七屆全國婦聯副主席,北京市人大第十屆常委會副主任[3]

著作

郝詒純主持完成了《沖繩海槽第四紀微體古生物群及其地質意義》、《西沙北海槽第四紀微體生物群及其地質意義》、《有孔蟲》、《松遼平原白堊第三紀介形蟲》和《塔里木盆地西部晚白堊世—第三紀地層及有孔蟲》、《中國的白堊系》等著作[3]。從1956年的《古生物學》到1988年的《沖繩海槽第四紀微體生物群及其地質意義》,其獨自或與他人合作,共完成地質學、古生物學專著八部及多篇學術論文[6]

個人生活

郝詒純學生時代是西南聯合大學公認的「校花」,鄒承魯任繼愈等都稱讚過其長相漂亮、有才藝、組織能力強[11]。此外她愛聽古典音樂、愛背頌古詩詞,大學時代是校籃球排球隊的隊員,也參加田徑等運動[6]

其夫為黃元鎮,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曾就讀於西南聯大工學院土木工程系[12]。二人育有一子黃旭東[13]

評價

  • 中國地質大學:「郝詒純教授把全部身心獻給了黨、獻給了國家,獻給了她熱愛的事業。」[10]
  • 洪紱曾:「郝詒純將自己的畢生精力和全部身心無私地獻給了人民,獻給了國家,獻給了她為之奮鬥了一生的事業,也獻給了九三學社的建設與發展,以其正直高尚的人格魅力、精湛淵博的學術成就贏得了廣大社員的尊敬和愛戴,永遠鼓舞、激勵著我們。」[14]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