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謝寶勝(1859年—1912年),字子蘭,安徽壽州人。清朝政治人物,軍事將領,性情剛烈,曾因事不利,兩度出家為道士,因清朝覆滅而飲彈自裁。
最初跟隨金順征戰西部邊陲,隨後跟隨宋慶、馬玉崑攻克肅州及關外諸城,積勛至都司。因事與馬玉崑相左,此後棄官離開,在天山的博克達山當道士。
光緒十五年,馬玉崑擔任直隸提督,鳩集舊部,多次招謝寶勝出山。謝寶勝受感動,出山並獻方略。
光緒二十年,參加甲午戰爭,次年跟隨馬玉崑出關,在朝鮮半島與日軍交戰數十次。馬玉崑之弟身陷重圍,由謝寶勝救出。此後《馬關條約》成,清朝承認敗給日本,臺灣割讓,賠款白銀二萬萬兩,謝寶勝非常憤怒,再次出家當道士,並於京師白雲觀羈跡數年[1]。
義和團之亂期間,柴洪山統武衞護軍,榮祿檄令其出山,領前路後營,已留河南,更名為精銳軍,領左營,尋改為筦豫北軍。嫉妒者誣陷,巡撫吳重憙上疏辨其冤。此後他駐軍黃河、陝縣、汝陰最久,將士都互相畏懼心服,軍旗所指,紀律肅然。此後升任副將[2]。
宣統元年,授河北鎮總兵。次年改任南陽鎮總兵,並節度河南、陝縣、汝州軍。謝寶勝此後還平定各地盜亂[3]。宣統三年,移師嵩縣,此後與北上的革命軍交戰,部隊因兵糧不足而退守裕州。在自己不同意的情況下,被列名《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4],之後聽聞宣統退位詔令之後,他召集士兵,勉勵他們盡忠報國。同夜整肅衣冠,吐血數升,飲彈自盡,將士們痛哭流涕,用軍旗包覆他的遺體,舁至獨頭鎮收歛之[5]。其畫像收於《庚子辛亥忠烈像讚》。
[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