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臺灣傳統美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米血,是指以糯米和動物血液(鴨、豬、雞、鵝)所做成的一種傳統米食糕點。依製成原料的不同,多為雞、鴨血糕與豬血糕[1],再加上糯米的種類搭配,在口感上會有些差異。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7月10日) |
米血是源自中國南方的一種米食糕點,隨著福建移民傳入台灣。早期使用鴨血,由於鴨肉滋陰補虛,農家捨不得丟棄鴨血,便用食器盛米混合鴨血,蒸煮後沾醬食用,然而鴨肉價高,雞血又不易凝固,於是漸以豬血取代[2][3]。
全台灣第一豬血糕來自台灣台北市,民國34年太平洋戰爭結束後,許多民眾非常窮困,當時人們只好一大清早趕去屠宰場,拿攤商不要的豬血,回家蒸熟切塊,煮成豬血湯,其中一位民眾黃清淵還跟朋友合力想出,拿豬血混糯米,蒸熟來吃,才12歲的他,就這麼做成全台灣第一支豬血糕。[4]
北部稱為豬血糕(臺灣話:豬血粿,白話字:ti-hoeh-koé,臺羅:ti-hueh-kué),南部稱為米血(臺灣話:米血,白話字:mi-hoeh,臺羅:mi-hueh),可以燉煮、清蒸、油炸、滷…等各種不同料理方式。
南部以關東煮演化來的黑輪攤為主(中北部少見黑輪攤),以竹籤穿刺後放入清湯燉煮,便利超商也有賣,其他還有滷味、或滷過後軟爛再淋上蒜蓉醬…等各種不同做法。若切塊燙過後盛盤,加入醬油膏、薑絲的是鴨血米糕,並非豬血,在鴨肉料理店、肉圓店常見。
而北部吃法先以蒸籠蒸過,食用前沾醬油、裹上花生粉及少量香菜,插上竹籤後食用。
鹽酥雞攤位的吃法是油炸,全國通用,切塊後的米血入油鍋炸,再視客人需要加九層塔、蔥、蒜等香辛料一起炸,起鍋後再加入洋蔥、椒鹽粉或辣椒粉等等。鴨血和米血是不同食材,外觀有別,價位也不同。有些較講究的店家會先滷過再炸,味道層次豐富。
還有的是將加入滷味鍋中滷,味道較重,搭配各種菜類、四季豆、王子麵等。
米血糕也是常見火鍋料之一。
世界各國血製食品不算少見,英國的血布丁、瑞典的血布丁blodpudding、波蘭czarnina、德國的血腸、法國製做紅酒燉雞 (Coq au Vin)時,更是將血當增稠劑,少數媒體卻對亞洲豬血糕加入負面評價。[5]。
鴨血糕,為食材的一種,由通常用新鮮的鴨血加入糯米、鹽及其它材料,然後蒸熟成為凝固的塊狀。常作為火鍋或滷味的食材。很常在當歸鴨湯的小吃店出現。
豬血糕通常用新鮮的豬血加入糯米、食鹽及其它材料,然後蒸熟成為凝固的塊狀,口感比一般的糯米糕還硬一些。也有使用鴨血製作的血糕,通常較硬,比較適合烹煮。
與糯米腸一樣,都可以當成米飯的替代品。可以切成小塊當成火鍋料,或是切成條狀後成為滷味、關東煮的材料。
米血糕的料理方式很多元,包括煮、蒸、滷、炸、炒、三杯等做法,在台灣北部常見的做法是「花生米血糕」,將米血糕切成片狀,以蒸的方式煮熟,插上竹籤、沾醬後,再裹上花生粉、香菜葉食用[6]:120-122。
除了上述吃法外,米血糕也是火鍋店的常見配料;有些名餐廳會將米血糕製成創意料理。還有一種常見的食用方式,是放進麻油雞或薑母鴨的湯中,此時米血糕會再吸收湯汁的油脂和香味,形成獨特風味[6]:120-12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