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漢字文化圈的傳統算數工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東亞式算盤是漢字文化圈傳統的算數工具,一般多為木製,矩形木框內排列一串串等數目的算珠稱為檔,中有一道橫梁把珠分隔上下兩部分,上半部每算珠代表5,下半部每算珠代表1,梁上有定位點(亦稱個位點)。
中式算盤為東亞各地算盤的鼻祖。1976年,陝西岐山縣京當鄉鳳雛村一個西周建築遺址中出土了陶丸,部份學者認為這是原始的珠算算珠,但亦有學者認為陶丸是用作三才算[1]。關於珠算的最早書面記載則是漢代的《數術記遺》,當時的算盤是一種游珠算板,是把算珠放於以凹槽為檔的板上作為算盤進行珠算。2003年,西安的漢代長安城遺址附近出土了陶質圓球,被專家推測為漢代算珠[2]。據中國珠算史家李培業考證,唐代開始出現有盤杆的算盤,當時的算珠為菱形[3]。明代以降中式算盤珠子為橢圓形。
一四珠算盤在宋代東傳至室町時代的日本,沿用至今。而日本現存最早的算盤是文安元年(1444年,甲子年)的二五珠算盤[4][5],算盤珠呈圓形。十七世紀初算盤流行日本,近江之大津地方曾有算盤廠,製造算盤。1670年日本澤口一著《古今算法記》中的算盤圖為一四珠,算珠則是菱形。日本人稱算盤為「十露盤」、「所六盤」、十呂盤、水露盤。[6]。
常見的形制有一四珠算盤、一五珠算盤、二五珠算盤、上三珠下五珠算盤等。現時中國常見的為二五珠算盤,日本常見為一四珠算盤,朝鮮半島常見的為一五珠算盤。唐宋時中式算盤及高麗時代韓式算盤珠子為菱形,後變成橢圓形,日式算盤珠則一直保留使用菱珠。
一五珠算盤在明代開始出現,採用上一珠、下五珠的形式,上一珠當五,下一珠當一,「隨手撥珠,便成答數」,「珠動則數出」,可表現十二進制或以下任何數進制,故算盤設計為一五珠算盤。十進位制明式算盤,最早見於1604年黃龍吟《算法指南》[7]。這種算盤傳至朝鮮半島後在當地一直使用。
二五珠算盤是明代後期開始出現的算盤款式,採用上二珠、下五珠的形式,上一珠當五,下一珠當一,「隨手撥珠,便成答數」,「珠動則數出」,可表現十八進制或以下任何數進制,而因為當時使用「一斤十六兩」的度量衡,也就是代表十六進制,因此亦稱斤兩算盤,故算盤設計為二五珠算盤。此種算盤傳至朝鮮半島和越南,至今依然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一些傳統行業中使用,如中藥店、南北行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