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一詞源自自拉丁文葡萄牙文的「Formosa」,意為「美麗」,也常被寫作福爾摩莎福摩薩[註 1]、(臺灣話Ho-lu-mo͘-sa[1]。在15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在漫長的航行中,將許多新發現的事物起名為福爾摩沙,包括原有的陰性詞,也包括其陽性形式[註 2]。在國民政府遷台前,福爾摩沙一直是臺灣的國際名稱。據傳在16世紀,當葡萄牙航海者首次發現臺灣時,便說出:「Ilha formosa!」(美麗之島),因而得名,當時的西班牙人則將台灣稱為「Hermosa」(艾爾摩沙)。

Thumb
國家地理雜誌》1920年3月號介紹美麗島-福爾摩沙(臺灣

福爾摩沙與臺灣

1704年,法國人撒瑪納札編寫了一部屬於台灣的百科全書《福爾摩沙歷史與地理的描述》,詳細記述了台灣的語言、文化、地理等等,在歐洲的上層社交圈引起轟動,並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刊行。但這本書的所有內容實際上都是由喬治·撒瑪納札自己想像出來的。

福爾摩沙使用一例:二戰時對台灣被空襲的新聞報導

2017年,由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翁佳音與編輯黃驗合著的專書《解碼臺灣史 1550-1720 》,指出根據葡萄牙人到亞洲後的史料文獻,裡面記載的福爾摩沙是西北東南向,總長約100公里,但台灣是東北西南向,總長約400至500公里,推測葡萄牙人當時看到的福爾摩沙,極可能是琉球。可以確定的是,於1554年洛波 · 奧梅姆英語Lopo Homem所繪的地圖中,在琉球群島之南,已繪有 I. Fremosa。從海圖研究,當時Formosa並不是台灣,而像台灣北方的南琉球。[2]

16世紀歐洲的臺灣古地圖,16世紀前的臺灣均被描繪為三塊分開的島嶼

翁佳音認為,目前留存的文獻顯示最早期的葡萄牙人絕大部分指稱臺灣本島為Lequeo pequeño,而葡萄牙人讚嘆台灣為美麗之島的起源,應是來自後人推論的想像。比較確定以福爾摩沙來指稱臺灣是1580年代的西班牙人。[3]當時此名的主要使用者為來自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期間,荷屬東印度總督安東尼·范·迪門等亦以此稱呼此地。日治時期一般沿用此名稱,但日語羅馬字「Taiwan」也開始出現;1950年代國民政府遷台後,做為中文羅馬拼音的「Taiwan」使用才愈趨普遍[4]

臺灣歷史系列
臺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1933
明鄭時期
1661-1683
清治時期
1683-1895
日治時期
1895-1945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 族群 - 經濟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軍事 - 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相關條目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