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前332年?—前257年11月),楚國公族後裔,羋姓,白氏,亦稱公孫起[2][3][4],郿縣(今陝西寶雞眉縣)人[5]。晚唐詩人白居易視其為山西白氏始祖,認為他是楚平王之孫白公勝的後代[6],而《新唐書》則記載他為百里奚之孫白乙丙的後代[註 1]。
Quick Facts 武安君白起 左庶長→左更→國尉→大良造→上將軍, 本名 ...
武安君 白起 左庶長→左更→國尉→大良造→上將軍 |
---|
|
本名 | 姓:羋[1] 氏:白,武安氏開宗祖 名:起 |
---|
出生 | 約前332年 郿縣 |
---|
逝世 | 前257年11月 杜郵 |
---|
國籍 | 秦國 |
---|
活躍時期 | 戰國 |
---|
兒女 | 白仲 |
---|
|
別稱 | 公孫起 |
---|
學派 | 兵家 |
---|
|
Close
白起是東周戰國時期的傑出將領和兵法家[7][8],與穰侯魏冉交好,為秦昭襄王[9]攻城略地。他善於用兵謀略,功勳卓著。在伊闕、鄢郢、華陽、長平等戰役中,他率秦軍殲滅韓、魏、楚、趙四國軍隊逾百萬,奪取多處要地,為秦國統一奠定基礎。因功被封為武安君。與王翦、廉頗和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10]。司馬遷稱其「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11];毛澤東則稱「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長平之戰後,白起主張乘勝追擊趙國,應侯范雎嫉其功大,接受韓、趙割地求和,令秦軍退兵。邯鄲之戰時,秦軍在魏、楚聯軍夾擊之下失利,白起認為已失去戰機遂稱病拒絕領軍,觸怒秦王,褫奪其官爵並貶為士卒,最終賜死,白起自刎於杜郵。
一生未嘗敗績,與韓信並稱「韓白」[12]。唐代,白起被列為武廟十哲,與太公姜子牙同祭。宋代,宋太祖因其「坑降」將其移出武廟[13],後宋徽宗仍將其列入歷代七十二名將,供奉於武廟殿外東廡之首。
因殲敵人數龐大,白起被稱為「殺神」、「人屠」。 志怪小說常將其描繪為反面人物。道教奉其為鬼王,統領陰兵。至元明時期,跨入神將行列。
前294年(秦昭襄王十三年),秦昭襄王發起攻韓之戰,白起擔任左庶長,率軍攻克韓國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開始嶄露頭角。這一年,魏冉再次出任秦相。[14][15][16]
前293年,韓國試圖聯合魏國奪回新城[17]。白起升任左更(秦官第九級)。魏冉推薦他為主將,率領秦軍迎戰韓、魏聯軍。雙方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對峙。白起洞察到韓、魏聯軍配合不協調,果斷派少量兵力牽制韓軍,同時集中精銳對魏軍側翼發起突襲,迅速擊潰敵軍。秦軍乘勝追擊,斬殺韓、魏聯軍24萬,俘虜敵主將公孫喜,奪得伊闕五座城池[18][19][20][21][22]。戰後,白起被擢升為國尉(保安官)[23]。隨後,他率兵渡過黃河,奪取韓國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西北)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24]
伊闕之戰後,白起不斷擴展秦國的版圖。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秦官第五級),領軍進攻魏國,占領魏城(山西省永濟市東),[25]攻下垣邑(山西省垣曲縣東南)[26]。前291年,白起再攻韓國,奪取宛(今河南南陽)和葉(今河南葉縣)[26][27]。次年,白起與司馬錯聯手攻下垣邑[28][29]。前289年,白起與司馬錯攻擊魏國,軍抵軹邑(今河南濟源東南),奪取魏國大小61座城池[30][31]。隨後幾年,白起繼續擴大戰果,接連攻陷魏、趙等國重鎮[32][33][34][35][36][註 2][註 3]。
前281年,白起率兵出崤山,圍攻魏國首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周君擔心自身安全,於是派蘇厲引用養由基典故遊說白起,白起於是稱病撤兵[36]。前280年,白起再次攻打趙國,斬首3萬(一說2萬)敵軍,奪取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和光狼城(今山西高平西)。[38][39][40]
楚頃襄王不滿父親楚懷王的死,決定與秦國斷交並聯合齊、韓抗秦[41][42]。但此時的楚國政權腐敗、民心渙散,無力匹敵秦軍。秦國乘勢大舉進攻[43],由司馬錯出兵蜀地,奪取楚國黔中郡[44][45][46],昭襄王派白起主力南下直逼楚國中心。
前279年,白起在鄢城展開激戰,採用水攻,將漢水引向城中,最終攻陷鄢城[47][48]。此役白起斬殺數十萬楚軍民。前278年,白起攻克楚都郢城[49],焚毀楚王陵寢,逼迫楚國遷都至陳[50][51][52][53]。
白起的南征之功為秦國擴展領土和控制長江流域奠定基礎。白起因戰功被封為武安君。[54]
前277年,白起、張若奪取楚國的巫郡和黔中郡[註 4][55][56]。
前276年,白起率軍攻打魏國,奪取兩座城池。[57]
前273年,趙、魏兩國進攻韓國華陽(今河南鄭州南),韓相派陳筮向魏冉求救。魏冉請秦昭襄王出兵,命白起和胡陽率軍救韓。秦軍長途奔襲八天後突然出現在華陽戰場,然後趁趙、魏聯軍不備發動進攻,取得大勝。共俘虜敵將三名,斬首魏軍13萬,魏將芒卯敗逃;趙將賈偃也被擊敗,秦軍在河邊擊殺逃退的趙軍2萬。[58][59]秦軍占領華陽,乘勝攻取魏國卷縣(今河南原陽縣西)、蔡(今河南上蔡縣西南)、中陽(今河南鄭州市東)、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東北)和趙國觀津(今山東觀城縣西)。[60][61]
白起接著率軍經過北宅(今河南鄭州北),進圍魏都大梁。經魏國大夫須賈遊說[62]及割讓南陽郡[59]後,秦國才罷兵。秦國將觀津歸還趙國,並與趙國達成共識,共同攻打齊國。[60]
前266年,魏人范雎(自稱張祿)隨謁者王稽來到秦國,受到秦昭襄王重用並趕走魏冉[63],提出遠交近攻戰略[64]:拉攏齊國,重點進攻魏、韓、趙三國,同時減少與楚國的軍事摩擦。魏冉回到封地陶邑後去世。[65]
前264年,白起進攻韓國的陘城(今山西曲沃縣東北)、汾城(今山西臨汾北),斬首敵軍5萬[66][67],沿汾河修築防禦工事,延伸到廣武(今山西省代縣西)。[68][註 5]
前263年,白起攻打韓國南陽太行道,封鎖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道路。[70]
前262年,白起率軍攻下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切斷上黨郡同韓國本土聯繫。[71]韓王派陽城君出使秦國,試圖通過獻出上黨郡求和,但上黨郡郡守馮亭拒絕投降秦國,轉而將上黨獻給趙國。[72][73][74]趙王趙丹同趙豹、趙勝和趙禹商議後,派趙勝接受上黨郡,同時派廉頗駐軍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防備秦軍進攻。[75][76][77][78]
前261年,秦王派左庶長王齕進攻韓國上黨,上黨人逃往趙國,趙軍在長平接應上黨人。[79]
四月,王齕向長平趙軍發動進攻。秦趙兩軍士兵時有交手,趙軍士兵擊傷秦軍的偵察兵,秦軍的偵察兵斬殺趙軍的裨將茄,雙方戰事逐步擴大。[80]六月,秦軍攻破趙軍陣地,攻下兩座城堡,俘虜四名尉官。[81]
七月,趙軍修築圍牆,堅守陣地,不輕易出擊。秦軍發起強攻,占領趙軍西側營壘,俘獲兩名尉官。儘管秦軍多次挑戰,廉頗始終堅持固守,趙軍未與秦軍正面交戰。[82][83]趙國後勤保障壓力增加,趙王不斷責備廉頗未能主動出擊擊退秦軍。秦相范雎遂施反間計,聲稱「廉頗容易對付,秦國最忌憚趙奢之子趙括。」趙王遂命趙括代替廉頗。[84][85][86]
秦王得知趙括上任,暗中任命白起為上將軍,接替王齕為主將,並嚴令保密,否則格殺勿論[87]。趙括接任後,全面更改軍中的規章制度,並更換了各級軍官[88],由守為攻,主動出擊秦軍。秦軍假裝潰退,趙軍乘勝追擊至秦軍營壘,但未能攻破。白起派出兩萬五千精兵突襲,截斷趙軍後路,又用五千騎兵切斷趙括軍與營壘的聯繫,將趙括軍孤立,並切斷其糧道[89],同時派輕裝精兵反覆騷擾[90]。趙括軍陷入困境,只能築壘固守,等待援軍[91]。
秦昭襄王聽聞趙括被圍後親赴河內郡,賞賜當地民眾,並徵調全國15歲以上青壯年攔截趙國援軍[92]。
至九月,趙軍主力斷糧四十六日。趙括曾四度組織突圍,但都未能成功[93]。最終,趙括親率精銳突圍時,遭亂箭射殺[94][95]。
趙括戰死後,四十萬趙軍向白起投降[96]。白起與部將商議,擔心趙國反覆生變,於是策劃將降兵全部殺害[97],僅留下240名少年回國報信[98]。長平之戰中,趙軍累計斬殺達四十五萬[99],趙國為之震驚。[100][101]
戰後秦軍收集戰場頭顱堆積成台,稱「白起台」。[102]
前259年,秦軍再次攻占上黨郡,王齕攻下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市西南)和皮牢(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北),司馬梗攻下太原郡。[103][104][105]。白起計劃圍攻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令韓、趙兩國極度恐慌。韓王決定割地求和,趙王親自赴秦會見秦王,承諾割讓六城以求和平。[106]同時,兩國派遣使者蘇代,重金遊說秦相范雎[註 6]。范雎因此擔心白起滅趙後必將位列三公,威脅其地位,便以秦軍久戰疲憊需休整為由,勸說秦王接受韓、趙求和請求。秦王最後同意韓國割讓垣雍(今河南省原陽縣西北)和趙國割讓六城為條件達成和談,並令白起返回秦國。前258年正月,雙方停戰,白起得知後對范雎心生嫌隙。[107]
趙王欲按約割地時,大臣虞卿認為割地只會讓秦更強大,促使趙國加速滅亡,提議以六城賄賂齊國,聯合燕、韓,合力抗秦。趙王採納虞卿建議,在國內積極備戰。[108]秦王見趙國違約,反而聯合東方諸國反秦,準備進攻趙國。白起此時病重,無法帶軍征戰。秦王詢問其意見,白起回覆:「長平之戰秦勝趙敗,秦國厚葬陣亡士卒,優撫傷員,軍民假借祭祀之名聚會,鋪張浪費;而趙軍亡者無人收斂,傷者缺乏醫治,軍民齊心復興。大王雖增兵三倍,趙國守備卻十倍於前。趙君臣憂恐,聯結四方,使趙國財力充實,外交穩固,此時不宜進攻。」 [19]
秦昭襄王不聽從白起勸告,前258年九月派五大夫王陵攻打趙國邯鄲,趙國軍民奮力抵抗,秦軍損失五校[註 7]仍未能攻克。[109]
白起痊癒後,秦王遣范雎勸其出戰,稱趙軍長平一役損兵七八成,白起應出兵殲滅趙國。白起回應道:「現在趙軍民一心,若進攻則趙必死守,圍攻邯鄲恐難成功。若兵臨郊野恐無所得,久攻無果,諸侯救趙必至,徒勞而已。」白起自此稱病不出。[19]
范雎將白起的言辭轉達給秦昭襄王,昭襄王大怒,斥責道:「沒有白起,我就無法滅趙嗎?」
秦王派王齕接替王陵攻打趙國,又派鄭安平率軍5萬增援[110]。秦軍圍攻邯鄲長達八、九個月,死傷無數,仍未攻克。趙軍則頻繁派輕兵襲擊秦軍後路,鄭安平也因被趙軍包圍而率部投降[111]。楚公子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數十萬援軍救趙,秦軍損失慘重。[112]
白起說:「秦王不聽我的意見,現在怎麼樣了?」昭襄王聞言憤怒,親赴白起,強令其赴任。白起叩首稱:「出戰雖徒勞無功,卻能免罪;不出戰雖無錯,必受殺戮。願大王暫緩攻趙,養精蓄銳,待諸侯內亂再各個擊破。」秦王轉身而去。[113]
不久,秦昭襄王免去白起官爵,將他貶為士卒,命其遷往陰密(今甘肅靈台縣)。白起因病未即刻啟程。三個月後,秦軍前線連遭敗績,秦王愈加惱怒,命人驅逐白起。白起離開咸陽,行至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時,范雎對秦進言稱:「白起流放後怨言不止。」昭襄王遂遣使賜劍,命其自盡。白起仰天長嘆:「我有何罪至此?」又嘆道:「我本當死。長平之戰數十萬趙卒降而復死於詐術,罪孽深重。」遂自刎身亡。[114][115]其副將司馬靳(司馬錯之孫)亦被賜死。[116]
白起被賜死後,列國諸侯舉杯慶賀,[117]而秦國人卻因他功高無罪而死深感同情,各地紛紛祭奠,[118]並自發在咸陽為他修建祠堂。
秦始皇追念白起戰功,封其子白仲於太原,白起後代子孫世局太原。[6]
白起重視戰前和戰中對敵方虛實的判斷與分析。例如在伊闕之戰,他洞察韓魏兩軍互相推諉、無法協同的弱點,從而大獲全勝;邯鄲之戰時,因察覺已失去滅趙的最佳時機,拒絕出戰。
與強敵交鋒時,白起避免正面會戰,採用「先弱後強」的戰術逐步削弱敵軍實力。例如在鄢郢之戰中,他率數萬兵在楚國廣闊領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中,他引誘趙軍進入包圍圈,逐步蠶食。
白起擅於把握戰機,敵軍落敗時追擊擴大戰果,如在伊闕、華陽和長平之戰中連續擴大戰果。
白起戰術靈活,能夠根據地形制定策略。例如,在鄢城之戰中運用水攻,在華陽之戰中實施長途奔襲。他還擅長「攻心為上」,如在鄢郢之戰焚毀楚先王陵墓,長平之戰坑殺趙降卒,重創敵方士氣。[119]
據《宋史·藝文志》記載,白起著有兵書《陣圖》《神妙行軍法》 [120],今已佚。
白起是一名優秀的軍事將領,他一生攻城七十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無一敗績,使諸侯聞風喪膽。白起卓越的軍事才能被歷朝歷代所稱頌,例如:
- 蔡澤:楚地方數千里,持戟百萬,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一戰舉鄢郢以燒夷陵,再戰南並蜀漢。又越韓、魏而攻強趙,北坑馬服,誅屠四十餘萬之眾,盡之於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遂入圍邯鄲,使秦有帝業。楚、趙天下之強國而秦之仇敵也,自是之後,楚、趙皆懾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121]
- 蘇代: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11]
- 蘇厲:敗韓、魏,殺犀武,攻趙,取藺、離石、祁者,皆白起。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36]
- 寒泉子:「夫攻城墮邑,請使武安子。」
- 秦昭襄王:「君嘗以寡擊眾,取勝如神,況以強擊弱,以眾擊寡乎?」
- 趙勝:「武安君之為人也,小頭而銳下,瞳子白黑分明,視瞻不轉。小頭而銳下者,斷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見事明也。視瞻不轉者,執志強也。可與持久,難與爭鋒。」
- 張唐:「武安君南挫強楚,北威燕、趙,戰勝攻取,破城墮邑,不知其數,臣之功不如也。」
- 司馬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11]」,「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122]。
- 孫楚有《白起贊》稱讚白起:烈烈桓桓,時維武安,神機電斷,氣濟師然,南折勁楚,走魏禽韓,北摧馬服,凌川成丹,應侯無良,蘇子入關,噭噭讒口,火燎於原,遂焚杜郵,與蕭俱燔,惟其沒矣,古今所嘆。[123]
- 趙蕤稱讚白起:膽力絕眾,材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韓信是也。[124]
- 《敕修武安君白公廟記》中對白起有如下評價:竊以武安君威靈振古,術略超時,播千載之英風,當六雄之敵。
- 杜甫稱讚白起:門闌蘇生在,勇銳白起強。[125]
- 司馬貞:「白起、王翦,俱善用兵。遞為秦將,拔齊破荊。趙任馬服,長平遂阬。楚陷李信,霸上卒行。賁、離繼出,三代無名。 」
此外,白起為秦國居功至偉卻落得自殺收場的慘澹結局,許多人都對這位軍事天才的死感到惋惜。
- 陳餘: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阬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126]
- 谷永:昔白起為秦將,南拔郢都,北坑趙括,以纖介之過,賜死杜郵,秦民憐之,莫不隕涕。[127]
- 鄧艾:「忠臣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復見於今日矣。」
- 唐太宗:白起為秦平趙,乃被昭王所殺…乃君之過也,非臣之罪焉。[128]
- 唐甄:「白起、趙奢、樂毅之屬,神於用兵,所向無敵。」
白起在戰爭中大肆屠殺戰俘,尤其以長平之戰後活埋40萬趙軍將卒最為殘忍。主要對白起的負面評價在於藐視生命、濫殺降俘的行為招致普遍的非議。
- 揚雄:秦將白起不仁,奚用為也。長平之戰,四十萬人死,蚩尤之亂,不過於此矣。[129]
- 班固:若秦因四世之勝,據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奮其爪牙,禽獵六國,以並天下。窮武極詐,士民不附,卒隸之徒,還為敵仇,猋起雲合,果共軋之。斯為下矣。凡兵,所以存亡繼絕,救亂除害也。故伊、呂之將,子孫有國,與商、周並。至於末世,苟任詐力,以快貪殘,急城殺人盈城,爭地殺人滿野。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國滅亡於後。報應之勢,各以類至,其道然矣。[130]
- 何晏:白起之降趙卒,詐而阬其四十萬,豈徒酷暴之謂乎?[131]
- 趙匡胤:「此人殺已降,不武之甚,何受享於此?」
- 黃道周:「秦將白起,戰功濟濟,拔城如山,殺人如水,至於長平,殘猶莫比,四十萬人,一夕坑盡,應候受知,武安失意,及敗請之,堅臥不起,士卒先遷,杜郵受死,雖君寡恩,實天報理。」
晚唐詩人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狀二道·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中寫道:
「白氏羋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鄭,建之子勝居於吳、楚間,號白公,因氏焉。楚殺白公,其子奔秦,代為名將,乙丙已降是也。裔孫曰起,有大功於秦,封武安君,後非其罪,賜死杜郵,秦人憐之,立祠廟於咸陽,至今存焉。及始皇思武安之功,封其子仲於太原,子孫因家焉,故今為太原人。自武安以下凡二十七代」。
在此,白居易追溯了家族太原白氏的譜系,認為白起的先祖為楚國公族白公勝,白公勝因謀反失敗自殺,其子逃至秦國,後代世代為秦將,白起即為其後裔[132],而白起之子白仲受秦始皇敕封於太原,其後代在此繁衍生息。白居易因此認定太原白氏是秦將白起的嫡系血脈。但這一說法的可靠性尚需證實。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133],白起的祖先為秦穆公的將領白乙丙[註 8],白起為其遠代後裔,後代以白為氏 :
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孫虞仲封於虞,為晉所滅。虞之公族井伯奚媵伯姬於秦,受邑於百里,因號百里奚。奚生視,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後名,故稱為孟明視。孟明視二子:一曰西乞術,二曰白乞丙,其後以為氏。裔孫武安君起,賜死杜郵,始皇思其功,封其子仲於態度原,故子孫世為太原人。
《水經注》記載渭水北岸離咸陽十七里建有杜郵亭,亭內設有白起祠。[134]因年久失修,唐、宋時期的白起祠已蕩然無存。1990年,白氏族人對其進行了整修,成為祭祀白起的場所。[135]
唐肅宗時將白起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136]宋徽宗時,白起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137]現台灣嘉義縣東石鄉先天宮供奉白起為「白府千歲」,為負責除瘟的五年千歲之一,享有香火。[138]
白起墓位於咸陽市東郊、渭河北岸的任家咀,秦時此地稱杜郵。197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3530工廠在此地施工時發現白起墓,墓中出土兵器、佩劍等文物。白起墓呈圓形,底部直徑19米,墓高8米。1982年,白起墓被陝西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5]
白起渠又名武鎮百里長渠,是戰國時期最早的軍事水利工程。前279年,秦昭襄王派遣白起進攻楚國,進兵鄢城,遭遇楚國重兵把守。久攻不下之時,白起利用鄢城周圍的地形,在距鄢城百里之外的武安鎮蠻河河段上游壘石築壩,開溝挖渠,引水攻破鄢城,戰後百姓用此渠灌溉農田。
唐、宋、元時期曾多次對白起渠進行整修,使其發揮良好的灌溉作用。1939年,張自忠駐防宜城縣,通電請求湖北省政府修復白起渠。1942年,白起渠修復工程動工,為紀念張自忠,將白起渠改名為藎忱渠。但施工五年,未能修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白起渠修復工程再上議題。1953年5月1日,白起渠修復工程完工。今白起渠西起南漳縣武安鎮西3.5公里的謝家台,東至宜城市鄭集鎮赤湖村附近島口入漢水,全長49.25千米。[139][140]2008年,白起渠被湖北省政府列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1]
《太平廣記》〈趙文昌傳〉中記載:「(趙)文昌復甦.....與人曰『吾嘗於幽冥見周武帝,囑予曰:『卿既是我舊臣,今還家,為吾向隋皇帝說。吾諸罪並欲辯了,唯滅佛法罪重,未可得免。望與吾營少功德,冀茲福祐,得離地獄。』昌受辭而行。及出南門,見一大糞坑中,有人頭髮上出。昌問之,引人答云:『此是秦將白起,寄禁於此,罪尤未了。』」《洞冥實錄》亦有此記載。
高平燒豆腐是山西地區的名吃,此菜來源於白起。前260年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降卒被白起坑殺。白起的殘暴激起了趙國百姓的憤怒,他們把豆腐比作「白起肉」,用爐火燒烤,再把豆腐渣用蒜泥和姜攪拌做「蘸頭」調味,來發洩心中的仇恨。經過這種方法烹飪後的豆腐味道新鮮,於是燒豆腐在高平境內流傳了下來,成為一道名菜。[142]
長篇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白起於第九十三回《趙主父餓死沙丘宮 孟嘗君偷過函谷關》中登場,參與了與涇陽君一同追擊趙武靈王的行動中。[143]在第九十五回《說四國樂毅滅齊 驅火牛田單破燕》中,白起同諸侯聯軍一起參與了濟西之戰。[144]在第九十八回《質平原秦王索魏齊 敗長平白起坑趙卒》中詳細的描寫了長平之戰後白起坑殺趙國降兵的過程:白起將趙國降兵分為十隊,由秦國將領統帥,又在趙國降兵中編入20萬秦軍士兵,然後賜給酒肉,欺騙他們說:「明天要從趙國降兵中挑選精銳,編入秦軍,老弱病殘可以返回趙國。」趙國降兵於是放鬆警惕。當日夜晚,白起命令秦軍士兵頭裹白布,沒有裹布的就是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僥倖逃出軍營的被蒙驁和王翦所率的巡邏軍砍殺,四十萬趙國降兵一夜被屠戮殆盡。[145]其餘事跡與《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所記載的白起生平相同。《東周列國志》還提到,唐朝末年,有一天打雷,震死一隻牛,牛腹有「白起」二字,議論者認為白起殺人太多,所以數百年後,仍然受到轉世為家畜受雷擊的報應。
此外,現代作家孫皓暉的歷史小說《大秦帝國·第三部·金戈鐵馬》中,白起也是重要人物之一。[146]
白起作為影視形象多次出現在電視劇、元曲、京劇等影視作品中。
2004年上映的電視劇《荊軻傳奇》中,白起由徐錦江飾演。[147]
2008年上映的電視劇《西風烈》中,白起由巍子飾演。[148]
2012年上映的連續劇《大秦帝國之縱橫》中,白起由孫霆飾演。[149]
2015年《羋月傳》中由曾虹暢飾演成年後的白起。
2017年的連續劇《大秦帝國·第三部·崛起》中,白起由邢佳棟飾演。
此外,在白起還出現在元曲《保成公徑赴澠池會》、[150]京劇《將相和》、[151]《竊兵符》中。[152]
2019年《皓鑭傳》第28集出場的白起,由 於彥凱 飾演。
《太原白氏家狀二道》:「白氏羋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鄭,建之子勝,居於吳楚間,號白公、因氏焉。楚殺白公,其子奔秦,代為名將,乙、丙、已、降是也。裔孫曰起,有大功於秦,封武安君」
《戰國策·卷十八·趙策一·秦王謂公子他》:秦王怒,令公孫起、王齮以兵遇趙於長平。
《戰國策·卷二十·趙策三·平原君請馮忌》:夫以秦將武安君公孫起乘七勝之威。
《廣韻》:「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
《太原白氏家狀二道·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白氏芊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鄭,建之子勝居於吳楚間,號白公,因氏焉。楚殺白公,其子奔秦,代為名將,乙丙已降是也。裔孫白起,有大功於秦,封武安君。後非其罪,賜死杜郵,秦人憐之,立祠廟於咸陽,至今存焉。及始皇思武安之功,封其子仲於太原,子孫因家焉,故今為太原人。
楊寬. 战国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7. ISBN 9787208137578. 秦將白起是傑出的兵法家,在伊闕、鄢郢、華陽、長平等四大戰役中,先後殘殺了韓、魏、楚、趙四國一百萬以上的兵力,取得了許多戰略要地和廣大領土,對秦完成統一起著重大作用。
王子今(主編); 姜守誠(副主編); 曾磊(副主編); 孫聞博(副主編). 秦史与秦文化论集.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20-9. ISBN 9787520366519. 「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白起是一位用兵如神、戰功赫赫的「不敗將軍」。在他的天才指揮下,秦軍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三十餘年間共計殲敵百萬、克城百餘座、兼地幾千里,極大削弱了敵國的戰鬥力,為秦帝國的統一大業立下汗馬功勞。」「白起,是聲名顯赫的秦國將領,被史家譽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白起戎馬一生,善於用兵、戰功卓著,在秦國開疆拓土的爭霸大業中立下汗馬功勞,也為秦王朝的橫掃群雄、一統六合打下堅實的基礎,揭開了秦統一的序幕。」「白起驍勇善戰,親歷大小戰役數十次,具有傑出的軍隊指揮才能,太史公司馬遷稱譽其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回顧白起的生平,恐怕無人不對他的輝煌戰績表示驚嘆!」
《千字文》: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抱朴子·君道》:「 韓、白畢力以折衝,蕭、曹竭能以經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晉書·劉牢之傳》:「故文種誅於句踐 , 韓、白戮於秦漢 。」
《宋史紀事本末·卷七》:乾德元年秋七月,帝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廡,指白起像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豈宜受享!」命去之。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是歲,穰侯相秦。
《史記·穰侯列傳》: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涇陽君質於齊。趙人樓緩來相秦,趙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請以魏冉為秦相。仇液將行,其客宋公謂液曰:「秦不聽公,樓緩必怨公。公不若謂樓緩曰『請為公毋急秦』。秦王見趙請相魏冉之不急,且不聽公。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樓子;事成,魏冉故德公矣。」於是仇液從之。而秦果免樓緩而魏冉相秦。
《史記·韓世家》:「(韓)釐王三年,使公孫喜率周、魏攻秦。」
《史記·卷七十二·穰侯列傳》:昭王十四年,魏厓舉白起,使代向壽將而攻韓、魏,敗之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魏將公孫喜。
《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繕兵》:昭王既息民繕兵,復欲伐趙。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民國虛民飢,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軍糧以滅趙。今寡人息民以養士,蓄積糧食,三軍之俸有倍於前,而曰『不可』,其說何也?」武安君曰:「長平之事,秦軍大克,趙軍大破;秦人歡喜,趙人畏懼。秦民之死者厚葬,償者厚養,勞者相饗,飲食餔饋,以靡其財;趙人之死者不得收,傷者不得療,涕泣相哀,戮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今王發軍,雖倍其前,臣料想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趙自長平已來,君臣憂懼,早朝晏退,卑辭重幣,四面出嫁,結秦燕、魏,連好齊、楚,積慮並心,備秦為務。其國內實,其交外成。當今之時,趙未可伐也。」王曰:「寡人既以興師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將而伐趙。陵戰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稱疾不行。王乃使應侯往見武安君,責之曰:「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君前率數萬之眾入楚,拔鄢、郢,焚其廟,東至境陵,楚人震恐,東徙而不敢西向。韓、魏向率,興兵甚眾,即可所將之不能半之,而與戰之於伊闕,大破二國之軍,流血漂鹵,斬首二十四萬。韓、魏以故至今稱東藩。此峻之功,天下莫不聞。今趙卒之死於長平者已十七、八,其國虛弱,是以寡人大發軍,人數倍於趙國之眾,願使君將,必於滅之矣。君嘗以寡擊眾,取勝如神,況以強擊弱,以眾擊寡乎?」武安君曰:「是時楚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諂諛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離,城池不修,既無良臣,又無守備。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國倍城邑,發梁焚舟以專民,以掠於郊野,以足軍食。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秦,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戰其地,咸顧其家,各有散新,莫有鬥志。是以能有功也。伊闕之戰,韓孤顧魏,不欲先用其眾。魏恃韓之銳,欲推以為鋒。二軍爭便之利不同,是臣得設疑兵,以待韓陣,專軍並銳,觸魏之不意。魏軍既敗,韓軍自潰,乘勝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計利形勢,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今秦破趙軍於長平,不遂以時乘其振懼而滅之,畏而釋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積,養孤長幼,以益其眾,繕治兵甲以益其強,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節以下其臣,臣推體以下死士。至於平原君之屬,皆令妻妾補縫於行伍之間。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猶勾踐困於會稽之時也。以合伐之,趙必固守。挑其軍戰,必不肯出。圍其國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無所得。兵出無功,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見其害,為睹其利。又病,未能行。」
《戰國策·卷二十二·魏策一·秦敗東周》:秦敗東周,與魏戰於伊闕,殺犀武。
《睡虎地秦簡·編年紀》:(秦昭襄王)十三年、十四年,攻伊闕。
《史記·楚世家》:六年,秦使白起伐韓於伊闕,大勝,斬首二十四萬。秦乃遺楚王書曰:「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爭一旦之命。願王之飭士卒,得一樂戰。」楚頃襄王患之,乃謀復與秦平。七年,楚迎婦於秦,秦楚復平。
《資治通鑑·卷四》:二十二年戊辰,韓公孫喜、魏人伐秦。穰侯薦左更白起於秦王以代向壽將兵,敗魏師、韓師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級,虜公孫喜,拔五城。秦王以白起為國尉。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白起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復予之。(次年),攻楚(應為韓),取宛、葉。
《睡虎地秦簡·編年紀》:(秦昭襄王)十七年,攻垣、枳。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起與客卿錯攻垣城,拔之。
《史記·魏世家》:(魏昭王)七年,秦拔我城大小六十一。
《資治通鑑·卷四》:二十六年壬申,秦大良造白起、客卿錯伐魏,至軹,取城大小六十一。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以(應為攻)垣為(應為及)蒲阪、皮氏。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趙惠文王)十八年,秦拔我石城。
《睡虎地秦簡·編年紀》:(秦昭襄王)十八年,攻蒲反。
《睡虎地秦簡·編年紀》:(秦昭襄王)廿五年,攻茲氏。
《戰國策·卷二·西周策·蘇厲謂周君》:(周赧王三十四年),蘇厲謂周君曰:「敗韓、魏,殺犀武,攻趙,取藺、離石、祁者,皆白起。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梁,梁必破,破則周危,君不若止之。」謂白起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過曰:『善射,可教射也矣?』養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葉者,百發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氣衰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前功盡矣。』今公破韓、魏,殺犀武,而北攻趙,取藺、離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兩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公不若稱病不出也。」
楊寬.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上海市福建中路193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11月: 第740頁、第823頁至第824頁、第875頁、第969頁、第987頁. ISBN 7208031851.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擊趙,斬首三萬。
《資治通鑑·卷四》:三十五年辛巳,秦白起敗趙軍,斬首二萬,取代光狼城。
《史記·楚世家》: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繳加歸雁之上者,頃襄王聞,召而問之。對曰:「小臣之好射鶀雁,羅鸗,小矢之發也,何足為大王道也。且稱楚之大,因大王之賢,所弋非直此也。昔者三王以弋道德,五霸以弋戰國。故秦、魏、燕、趙者,鶀雁也;齊、魯、韓、衛者,青首也;騶、費、郯、邳者,羅鸗也。外其餘則不足射者。見鳥六雙,以王何取?王何不以聖人為弓,以勇士為繳,時張而射之?此六雙者,可得而囊載也。其樂非特朝昔之樂也,其獲非特鳧雁之實也。王朝張弓而射魏之大梁之南,加其右臂而徑屬之於韓,則中國之路絕而上蔡之郡壞矣。還射圉之東,解魏左肘而外擊定陶,則魏之東外棄而大宋、方與二郡者舉矣。且魏斷二臂,顛越矣;膺擊郯國,大梁可得而有也。王綪繳蘭台,飲馬西河,定魏大梁,此一發之樂也。若王之於弋誠好而不厭,則出寶弓,碆新繳,射噣鳥於東海,還蓋長城以為防,朝射東莒,夕發浿丘,夜加即墨,顧據午道,則長城之東收而太山之北舉矣。西結境於趙而北達於燕,三國布鶴,則從不待約而可成也。北游目於燕之遼東而南登望于越之會稽,此再發之樂也。若夫泗上十二諸侯,左縈而右拂之,可一旦而盡也。今秦破韓以為長憂,得列城而不敢守也;伐魏而無功,擊趙而顧病,則秦魏之勇力屈矣,楚之故地漢中、析、酈可得而復有也。王出寶弓,碆新繳,涉鄳塞,而待秦之倦也,山東、河內可得而一也。勞民休眾,南面稱王矣。故曰秦為大鳥,負海內而處,東面而立,左臂據趙之西南,右臂傅楚鄢郢,膺擊韓魏,垂頭中國,處既形便,勢有地利,奮翼鼓鶴,方三千里,則秦未可得獨招而夜射也。」欲以激怒襄王,故對以此言。襄王因召與語,遂言曰:「夫先王為秦所欺而客死於外,怨莫大焉。今以匹夫有怨,尚有報萬乘,白公、子胥是也。今楚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猶足以踴躍中野也,而坐受困,臣竊為大王弗取也。」於是頃襄王遣使於諸侯,復為從,欲以伐秦。
《史記·楚世家》:楚欲與齊韓連和伐秦,因欲圖周。周王赧使武公謂楚相昭子曰:「三國以兵割周郊地以便輸,而南器以尊楚,臣以為不然。夫弒共主,臣世君,大國不親;以眾脅寡,小國不附。大國不親,小國不附,不可以致名實。名實不得,不足以傷民。夫有圖周之聲,非所以為號也。」昭子曰:「乃圖周則無之。雖然,周何故不可圖也?」對曰:「軍不五不攻,城不十不圍。夫一周為二十晉,公之所知也。韓嘗以二十萬之眾辱於晉之城下,銳士死,中士傷,而晉不拔。公之無百韓以圖周,此天下之所知也。夫怨結兩周以塞騶魯之心,交絕於齊,聲失天下,其為事危矣。夫危兩周以厚三川,方城之外必為韓弱矣。何以知其然也?西周之地,絕長補短,不過百里。名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國,得其眾不足以勁兵。雖無攻之,名為弒君。然而好事之君,喜攻之臣,發號用兵,未嘗不以周為終始。是何也?見祭器在焉,欲器之至而忘弒君之亂。今韓以器之在楚,臣恐天下以器讎楚也。臣請譬之。夫虎肉臊,其兵利身,人猶攻之也。若使澤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必萬於虎矣。裂楚之地,足以肥國;詘楚之名,足以尊主。今子將以欲誅殘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傳器,吞三翮六翼,以高世主,非貪而何?《周書》曰『欲起無先』,故器南則兵至矣。」於是楚計輟不行。
《史記·秦本紀》:二十七年,錯攻楚。赦罪人遷之南陽。... ... 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史記·楚世家》:十九年,秦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北地予秦。
《資治通鑑·卷四》: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獻漢北及上庸地。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赦罪人遷之。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楚頃襄王)二十年,秦拔鄢、西陵。
《資治通鑑·卷四》:三十六年壬午,秦白起伐楚,取鄢、鄧、西陵。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
《史記·楚世家》:二十年,秦將白起拔我西陵。二十一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復戰,東北保於陳城。
《韓非子·初見秦》: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渚、江南。荊王君臣亡走,東服於陳。
《睡虎地秦簡·編年紀》:(秦昭襄王)廿九年,攻安陸。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秦以郢為南郡。白起遷為武安君。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二城。
《史記·趙世家》:二十五年,... ... 與魏共擊秦。秦將白起破我華陽,得一將軍。
《資治通鑑·卷四·周紀第四》:趙人、魏人伐韓華陽。韓人告急於秦,秦王弗救。韓相國謂陳筮曰:「事急矣!願公雖病,為一宿之行。」陳筮如秦,見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來。」陳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何也?」陳筮曰:「彼韓急則將變而他從;以未急,故復來耳。」穰侯曰:「請發兵矣。」乃與武安君及客卿胡陽救韓,八日而至,敗魏軍於華陽之下,走芒卯,虜三將,斬首十三萬。武安君又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魏段乾子請割南陽予秦以和。
《史記·卷七十二·穰侯列傳》:明年(秦昭襄王三十四年),穰侯與白起客卿胡陽復攻趙、韓(應無韓字)、魏,破芒卯於華陽下…取魏之卷、蔡陽(應為蔡、中陽)、長社,趙氏觀津。且與趙觀津,益趙以兵,伐齊。
《睡虎地秦簡·編年紀》:(秦昭襄王)卅三年,攻蔡、中陽。卅四年,攻華陽。
《史記·卷七十二·穰侯列傳》:昭王三十二年,穰侯為相國,將兵攻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圍大梁。梁大夫須賈說穰侯曰…穰侯曰:「善。」乃罷梁圍。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秦昭襄王)於是廢太后,逐穰侯、高陵、華陽、涇陽君於關外。秦王乃拜范睢為相。收穰侯之印,使歸陶
《史記·卷七十九·范睢蔡澤列傳》: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楚強則附趙,趙強則附楚,楚、趙皆附,齊必懼矣。齊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齊附而韓、魏因可虜也。
《史記·穰侯列傳》:昭王三十六年,相國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於是魏人范睢自謂張祿先生,譏穰侯之伐齊,乃越三晉以攻齊也,以此時奸說秦昭王。昭王於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專制,穰侯擅權於諸侯,涇陽君、高陵君之屬太侈,富於王室。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國,令涇陽之屬皆出關,就封邑。穰侯出關,輜車千乘有餘。穰侯卒於陶,而因葬焉。秦復收陶為郡。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
《史記·秦本紀》: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史記·卷七十九·范雎蔡澤列傳》:昭王四十三年,秦攻韓汾陘,拔之,因城河上廣武。
梁玉繩. 《史记志疑》.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36號: 中華書局. 1981年4月: 第158頁.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秦昭襄王)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
《戰國策·卷十八·趙策一·秦王謂公子他》:韓恐,使陽城君入謝於秦,請效和黨之地以為和…乃使馮亭代靳黈。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因使人報趙。
《史記·趙世家》:後三日,韓氏上黨守馮亭使者至,曰:「韓不能守上黨,入之於秦。其吏民皆安為趙,不欲為秦。有城市邑十七,願再拜入之趙,財王所以賜吏民。」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因使人報趙。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計之。平陽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禍大於所得。」平原君曰:「無故得一郡,受之便。」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對曰:「夫秦蠶食韓氏地,中絕不令相通,固自以為坐而受上黨之地也。韓氏所以不入於秦者,欲嫁其禍於趙也。秦服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於小弱,小弱顧能得之於強大乎?豈可謂非無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糧蠶食,上乘倍戰者,裂上國之地,其政行,不可與為難,必勿受也。」…趙豹出,王召平原君與趙禹而告之。對曰:「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乃令趙勝受地…趙遂發兵取上黨。廉頗將軍軍長平。
《世說新語箋疏·上卷上·言語》引嚴尤《三將敘》:平原君勸趙孝成王受馮亭,王曰:「受之,秦兵必至,武安君必將,誰能當之者乎?」對曰:「澠池之會,臣察武安君小頭而面銳,瞳子白黑分明,視瞻不轉。小頭而面銳者,敢斷決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見事明也;視瞻不轉者,執志強也。可與持久,難與爭鋒。廉頗為人,勇鷙而愛士,知難而忍恥,與之野戰則不如,持守足以當之。」王從其計。
《史記·趙世家》:趙豹出,王召平原君與趙禹而告之。對曰:「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乃令趙勝受地,告馮亭曰:「敝國使者臣勝,敝國君使勝致命,以萬戶都三封太守,千戶都三封縣令,皆世世為侯,吏民皆益爵三級,吏民能相安,皆賜之六金。」馮亭垂涕不見使者,曰:「吾不處三不義也:為主守地,不能死固,不義一矣;入之秦,不聽主令,不義二矣;賣主地而食之,不義三矣。」趙遂發兵取上黨。廉頗將軍軍長平。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甐,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趙王數以為讓。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閒,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閒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
《史記·臉皮藺相如列傳》:趙王信秦之閒。秦之閒言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趙王不聽,遂將之。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
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閒,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秦軍射殺趙括。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
《史記·趙世家》: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坑之。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
《史記·臉皮藺相如列傳》: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史記·秦本紀》: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
《水經注·卷九·泌水》:「秦坑趙眾,收頭顱,築台於壘中,因山為台,崔嵬桀起,今仍號之曰白起台。」《括地誌》曰: 」頭顱山在縣西五里,白起台在其上。」又曰: 「冤谷,在今高平城西二十里,舊稱『殺谷』。唐玄宗到潞州,路過致祭,又名『省冤谷』。」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四十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郡。秦分軍為二: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四十八年,秦軍分為三軍…王齕將伐趙武安、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黨。
《史記集解·魯仲連鄒陽列傳》引蘇林曰:白起為秦伐趙,破長平軍,欲遂滅趙,遣衛先生說昭王益兵糧,乃為應侯所害,事用不成。
《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秦既解邯鄲圍(應為秦既破趙長平),而趙王入朝,使趙郝約事於秦,割六縣而媾。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韓、趙恐,使蘇代(應為使者)厚幣說秦相應侯…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虞卿對曰:「今坐而聽秦,秦兵不弊而多得地,是強秦而弱趙也。以益強之秦而割愈弱之趙,其計故不止矣。且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給無已之求,其勢必無趙矣…秦索六城於王,而王以六城賂齊。齊,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並力西擊秦,齊之聽王,不待辭之畢也。則是王失之於齊而取償於秦也。而齊、趙之深仇可以報矣,而示天下有能為也。王以此發聲,兵未窺於境,臣見秦之重賂至趙而反媾於王也。從秦為媾,韓、魏聞之,必盡重王;重王,必出重寶以先於王。則是王一舉而結三國之親,而與秦易道也。」趙王曰:「善。」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秦昭襄王)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陵兵亡五校。
《史記·卷七十九·范雎蔡澤列傳》:秦大破趙於長平,遂圍邯鄲…任鄭安平,使擊趙。鄭安平為趙所圍,急,以兵二萬人降趙。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餘,幾不得脫。賴楚、魏諸侯來救,乃得解邯鄲之圍。趙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誅也。
《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繕兵》:應侯慚而退,以言於王。王曰:「微白起,吾不能滅照相乎?」復益發軍,更使王齕代王陵伐趙。圍邯鄲八、九月,死傷者眾,而弗下。趙王出輕銳以寇其後,秦數不利。武安君曰:「不聽臣計,今果何如?」王聞之怒,因見武安君,強起之,曰:「君雖病強為寡人臥而將之。有功,寡人之願,將加重於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武安君頓首曰:「臣知行雖無功,得免於罪。雖不行無罪,不免於誅。然惟願大王覽臣愚計釋趙養民,以諸侯之變。撫其恐懼,伐其驕慢,誅滅無道,以令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趙為先乎?此所謂為一臣屈而勝天下也。大王若不察臣愚計,必欲快心於趙,以致臣罪,此亦所謂勝一臣而為天下屈者也。夫勝一臣之罨焉,孰若勝天下之威大耶?臣聞主愛其國,忠臣愛其名。破國不可復完,死卒不可復生。臣寧伏受重誅而死,不忍為辱軍之將。願大王察之。」王不答而去。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秦王使王齕代陵將,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戰國策·卷七·秦策五·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甘羅曰:「應侯欲伐趙,武安君難之,去咸陽七里,絞而殺之。」
《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錯孫靳,事武安君白起…靳與武安君坑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
《後漢書·卷五十一·李陳龐陳橋列傳》:昔白起賜死,諸侯酌酒相賀。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褚良才. 《先秦军事研究·白起的军事艺术》. 北京市: 金盾出版社. 1990年: 第328頁至第333頁.
《宋史·藝文志·子·兵書類》:白起《陣書(一作「圖」)》一卷,又《神妙行軍法》三卷
《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葉公聞白公為亂,率其國人攻白公。白公之徒敗,亡走山中,自殺。
《新唐書·卷七十五下·宰相世系表》:一曰西乞術,二曰白乙丙,其後以為氏。裔孫武安君起,賜死杜郵。
《水經注·卷十九·渭水下》:渭水北有杜郵亭,去咸陽十七里,今名孝里亭,中有白起祠。
《新唐書·卷十五·禮樂》:(唐肅宗)上元元年,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列於左,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晶國君樂毅列於右,以良為配。
《宋史·卷一百零五·禮八》:宣和五年…東廡,白起…凡七十二將雲。
诸神略传-白府千岁. 東石港先天宮官方網站. [2011-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1) (中文(繁體)).
白起渠. 中國網. 2008年5月9日 [2011年9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8月4日) (中文(簡體)).
李俊傑; 黃貴庭. “白起肉”-高平烧豆腐. 太行網. 2012年3月19日 [2011年9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5月7日) (中文(簡體)).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三回·趙主父餓死沙丘宮 孟嘗君偷過函谷關》:昭襄王大驚,頓足曰:「主父大欺吾也!」即使涇陽君同白起領精兵三千,星夜追之。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五回·說四國樂毅滅齊 驅火牛田單破燕》:秦將白起,趙將廉頗,韓將暴鳶,魏將晉鄙,各率一軍,如期而至。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八回·質平原秦王索魏齊 敗長平白起坑趙卒》:乃將降卒分為十營,使十將以統之,配以秦軍二十萬,各賜以牛酒,聲言:「明日武安君將汰選趙軍,凡上等精銳能戰者,給以器械,帶回秦國,隨征聽用;其老弱不堪,或力怯者,俱發回趙。」趙軍大喜。是夜,武安君密傳一令於十將:「起更時分,但是秦兵,都要用白布一片裹首。凡首無白布者,即系趙人,當盡殺之。」 秦兵奉令,一齊發作。降卒不曾準備,又無器械,束手受戮。其逃出營門者,又有蒙驁王翦等引軍巡邏,獲住便砍。四十萬軍,一夜俱盡。
《荆轲传奇》电影资料. 新浪娛樂-互動資料庫. [2012-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7) (中文(簡體)).
西风烈演员表. 電視貓. [2014-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4) (中文(簡體)).
保成公径赴渑池会. 中國國學網. 2006年10月12日 [2014年4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4月27日) (中文(簡體)).
京剧剧本《将相和》. 中國京劇戲考. [2014-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7) (中文(簡體)).
京剧剧目考略-白起. 京劇劇目考略. [2014-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7)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