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白地黴(學名:Geotrichum candidum),是一種真菌,屬於人體微生物的一種,在人體的皮膚、痰和糞便有25-30%的樣本發生率。它是常見的土壤真菌,在世界各地的土壤中均可分離到此菌。

快速預覽 白地黴, 科學分類 ...
白地黴
Thumb
Geotrichum candidum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真菌界 Fungi
門: 子囊菌門 Ascomycota
綱: 酵母菌綱 Saccharomycetes
目: 酵母菌目 Saccharomycetales
科: 雙足囊菌科 Dipodascaceae
屬: 地黴屬 Geotrichum
種:
白地黴 G. candidum
二名法
Geotrichum candidum
Link (1809)
異名
  • Galactomyces candidus
關閉

白地黴是人體疾病地黴病(geotrichosis)的病原菌,也會造成植物儲藏性病害,植物寄主包含柑橘番茄胡蘿蔔和其他蔬菜。[1]

白地黴是生產卡芒貝爾乾酪聖內克泰爾乳酪英語Saint-Nectaire瑞布羅申起司等環狀乳酪時使用的菌種之一。此外,白地黴也是viili(一種北歐酸奶產品)所使用的菌種。藉由添加白地黴進行發酵,viili具有天鵝絨般的綿密質地,聞名世界。

歷史

分類

白地黴屬由約翰·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林克在1809年首次提出,用以描述森林中腐爛樹葉上的真菌白地黴。後人依據此分類,在地霉屬中加入了130多個物種;然而,在漫長的分類過程中,有許多種是被歸類錯誤的。例如,白地黴在早期文獻中被錯誤歸類為乳念珠菌。[2] 

親緣關係

Galactomyces candidusG. candidum的有性態,但他在早期被認為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物種,直到研究人員以基因序列確認兩者為相同物種。 G. candidum 在廣義上包括3個 演化支,分別為 G.candidum, G.clavatumG.fici,且這三者均被認為具有致病性。 目前研究人員可利用18S rRNA(18核糖體RNA)或ITS(內部轉錄隔離區)的基因序列分類地霉屬的不同種。

形態

無性態

白地黴的菌落在無性態時是薄、擴散、柔軟且白色的狀態, 而菌絲顏色則是無色或者淺色。 

有性態

白地黴被認為具有營養體親和的特徵,但大多數生理小種為自體受精。 G. candidum的有性態首度發現於波多黎各的土壤樣本中。

生長

白地黴的生長速度相當快,只需要5天即可在Sabouraud-glucose洋菜膠培養基上形成一個直徑5-6 厘米的菌落。此真菌能生長在各種的柑橘類水果,導致水果酸敗腐爛。 

地理分布

白地黴是常見的土壤真菌,在加拿大美國英國德國奧地利印度南非日本巴西秘魯的土壤中均可分離此菌。 

商業價值

白地黴可以被用來製作奶酪(wash-rinds與bloomy rind)。將菌種添加到牛奶,食鹽水或噴灑於奶酪表面,並將pH值調整為適合增長的範圍(4.4-6.7)。 

外部連結

更多資訊

  • Domsch, K.H., W. Gams, and T.H. Anderson (1980) Compendium of Soil Fungi Volume 1, Academic Press, London, UK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