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黎凡特的古代民族和民族宗教团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猶太人(希伯來語:יְהוּדִים,羅馬化:Yehudim[9]), 其祖先為希伯來人,屬於閃米特人的一支。以色列的《回歸法》界定猶太人的身分是按母系相傳為標準,凡是母親是猶太人的,其子女都會被以色列政府承認為猶太人。[10]然而,在實際生活中,猶太人更近似於一種民族概念。猶太人發源於西亞的迦南地。猶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猶太教是維繫全體猶太人之間認同感的傳統宗教[11][12][13]。猶太教不太歡迎外邦人皈依,雖然如此,歷史上世界各地仍有部分不同膚色的族群透過皈依猶太教而成為猶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猶太人也由此從阿拉伯半島的一個遊牧民族,發展成為遍布全球的族群。
猶太人 יהודים | |||||||||||||||||||||||||||||||
---|---|---|---|---|---|---|---|---|---|---|---|---|---|---|---|---|---|---|---|---|---|---|---|---|---|---|---|---|---|---|---|
總人口 | |||||||||||||||||||||||||||||||
1521萬–1990萬(如果包括部分猶太血統則為2260萬)[1][2] | |||||||||||||||||||||||||||||||
分佈地區 | |||||||||||||||||||||||||||||||
以色列 | 6,905,000–7,401,000 | ||||||||||||||||||||||||||||||
美國 | 6,000,000–11,500,000 | ||||||||||||||||||||||||||||||
法國 | 440,000–600,000 | ||||||||||||||||||||||||||||||
加拿大 | 398,000–550,000 | ||||||||||||||||||||||||||||||
英國 | 312,000–370,000 | ||||||||||||||||||||||||||||||
阿根廷 | 175,000–310,000 | ||||||||||||||||||||||||||||||
俄羅斯 | 150,000–460,000 | ||||||||||||||||||||||||||||||
德國 | 118,000–225,000 | ||||||||||||||||||||||||||||||
澳洲 | 118,000–145,000 | ||||||||||||||||||||||||||||||
巴西 | 92,000–150,000 | ||||||||||||||||||||||||||||||
南非 | 52,000–75,000 | ||||||||||||||||||||||||||||||
烏克蘭 | 43,000–140,000 | ||||||||||||||||||||||||||||||
匈牙利 | 47,000–100,000 | ||||||||||||||||||||||||||||||
墨西哥 | 40,000–50,000 | ||||||||||||||||||||||||||||||
荷蘭 | 30,000–53,000 | ||||||||||||||||||||||||||||||
比利時 | 29,000–40,000 | ||||||||||||||||||||||||||||||
義大利 | 27,000–41,000 | ||||||||||||||||||||||||||||||
瑞士 | 18,000–25,000 | ||||||||||||||||||||||||||||||
智利 | 16,000–24,000 | ||||||||||||||||||||||||||||||
烏拉圭 | 16,000–24,000 | ||||||||||||||||||||||||||||||
土耳其 | 15,000–21,000 | ||||||||||||||||||||||||||||||
瑞典 | 15,000–25,000 | ||||||||||||||||||||||||||||||
語言 | |||||||||||||||||||||||||||||||
主要口語語言: 歷史語言: 禮儀語言: | |||||||||||||||||||||||||||||||
宗教信仰 | |||||||||||||||||||||||||||||||
猶太教和無神論 | |||||||||||||||||||||||||||||||
相關族群 | |||||||||||||||||||||||||||||||
其他黎凡特人[3][4][5][6]、撒馬利亞人[5]、阿拉伯人[5][7]、亞述人[5][6]、庫德人[8] |
中文中的「猶太人」,起源於希伯來語中的「יְהוּדִי」,古時亦稱「朮忽」、「斡脫」、「尤太」等。而其宗教猶太教音譯為中文的「一賜樂業教」(音近「以色列」),後來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人把猶太人改稱為挑筋回回、猶太教叫做刁筋教、刀筋教、挑筋教、挑景教。這個名字源於猶太教的習俗,食肉挑去其筋不食,故而得名挑筋教。
到了元明基本為音譯,比如朮忽、竹忽、主吾、珠赫、主容、主鶻、祝虎、祝乎德、祝虎德、朱乎得、朱呼得、諸呼得、朱浮得、朮忽特等等。
「猶太」正式定名來自道光十三年(1833年),它首次出現於普魯士傳教士郭實臘於1833年開始編印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中,此書中第一次出現了「猶太國」一詞。他在和馬儒翰、裨治文、麥都思三位傳教士一起翻譯《聖經》的時候,選擇了「猶」這個字。在同為漢字文化圈的日本、韓國以及越南,對猶太人的稱呼亦源自「猶太」一詞(如유태)。
英語中的「Jew」一詞起源於中古英語的「Gyw, Iewe」,後者來自古法語中的「giu」以及更早的「juieu」,最初則可以追溯至拉丁語的「Iudaeum」。
拉丁語「Iudaeus」意為「Judaean」,即「來自Judaea地區的人」。該字本身與希臘語中的同義字「Ἰουδαῖος」一樣,是從中古時期的亞蘭語的「Y'hūdāi」、希伯來語的「יְהוּדִי」、「Yehudi」;「יְהוּדִים」、「Yehudim」中演化而來的,含義是「猶大族(tribe of Judah)人」或「猶大王國(kingdom of Judah)的國民」。希伯來語的猶太人寫作「יְהוּדִי」[14]。拉迪諾語中對應的單詞為:「ג׳ודיו」、「Djudio」(sg.);「ג׳ודיוס」、「Djudios」(pl.);「意第緒語:יִיד:“Yid”」;「יִידן」、「Yidn」。
其他語言中,猶太人分別表示為:「Jude」(德語)、「juif」(法語)、「jøde」(丹麥語)、「judío」(西班牙語),但有些語言中也以「希伯來」的音譯來指稱猶太人,如「Ebreo」(義大利語)和「俄語:Еврей」(俄語)[15]。德語單字「Jude」發音作「[ˈjuːdə]」,是單字Yiddish的詞源[16]。(更全面的介紹請參見猶太人多語言譯文對照列表。)
根據2000年第四版《美國傳統英語詞典》的解釋:「一般認為,將名詞Jew作為修飾性形容詞的用法,如猶太人律師(Jew lawyer)和猶太人倫理觀(Jew ethics)等類似的說法是帶有嚴重侵犯性的粗俗語言。一般應使用「Jewish」作為形容詞來表述帶有猶太人特徵的事物。」[17]
根據猶太教典籍《希伯來聖經》的記載,猶太民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紀前後的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等人。猶太人在故鄉「以色列地」上共建立過三個政治獨立的國家,分別是古代的前後兩個以色列王國和於1948年成立的現代以色列國。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猶太民族都是長期流浪散居[18]。除了在現代的以色列國,猶太人在其他國家都為少數族群,並曾經經受了反猶主義的迫害,但猶太人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始終保持了民族信仰的獨立性和連續性。
猶太教是猶太人的特有宗教。由於包含著對猶太人生活的多方面規範,因此猶太教不僅僅被視為一種宗教信仰,同時已經潛移默化地成為猶太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及身分認同[19],因此很難在猶太教、猶太文化和猶太人身分之間做出清晰的界定。正如古代希臘社會的多樣性一樣[20],猶太文化在漫長的歷史和不同的地域中產生了各不相同的特質。例如在啟蒙時代(參見猶太啟蒙運動)前後的歐洲社會[21],在安達盧斯(伊斯蘭教統治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22],在北非和中東[22],在印度[23]和中國[24],乃至現代美國[25]和以色列[26],許多文化現象已與宗教出現了很大程度的分離。
當今猶太人的宗教信仰主要還是猶太教,但也有少部分人轉信其他宗教,如基督宗教、佛教等,亦有不少猶太人成為無神論者,但仍會保留猶太傳統。這些猶太人大都生活在以色列以外的其他國家(已改信基督教的猶太人若移民至以色列,一律不承認為猶太人)。
猶太人為了遵守猶太律法的約束,在其從搖籃到墳墓的每個人生重要階段,都形成了許多獨特的習俗和儀式,這也構成了猶太世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個猶太男孩在出生後的第八天,其父母都要邀請親朋好友,為其舉行割禮,即用刀子割損其生殖器的包皮。割禮具有悠久的傳統,在《希伯來聖經》中有明文規定。猶太人將割禮視為上帝與猶太人之間神聖的契約,不可違背。除非當天因生病不宜施行手術,否則所有男孩都必須在出生後第八天舉行割禮。行割禮後,父母同時要為新生兒取名,一般應包括一個希伯來語名字。另外,皈依猶太教的男子也應在入教時施行割禮,以表示與上帝立約。
當一個猶太人的長子出生滿30天後,父母會將其帶到祭祀或利未人行贖長子禮。一般父母需要根據《托拉》的規定,支付五舍客勒以色列幣以贖回長子。這也是《聖經》《民數記》中規定的猶太人的重要教儀。
當男孩長到十三歲時,就要舉行成年禮,又稱受誡禮。根據猶太教傳統,舉行過成年禮後的男子就被視為成年人,可以參加各類正式的宗教活動。成年禮是猶太人家庭的一件大事,一般選擇在安息日於猶太會堂舉行,並有拉比負責儀式的進行。剛成年的男子應到講壇上去做「阿利亞」(即誦讀頌讚禱文)。從十九世紀起,除正統派外,其他猶太教派一般也為年滿十三歲的女孩舉行成年禮。
在猶太教看來,婚姻和繁衍後代是人的神聖義務,因此猶太教義鼓勵教徒結婚和多生多育。傳統的婚姻也是在媒人牽線的情況下有父母做主,經過男方下聘書、訂婚、婚禮等環節完成婚姻儀式。猶太人的婚禮也比較隆重,通常會在猶太會堂或露天(正統派)舉行。出席婚禮的人數一般與祈禱儀式一樣,應不少於十人,並要有兩位證婚人。婚禮上比較特別的儀式是由新郎踩碎一隻酒杯。據說這可能是為了紀念耶路撒冷聖殿被毀,也可能是為了提醒新人在未來生活中可能面對的困難和痛苦[27]。與其他一些主要宗教不同,猶太教並不禁止人們離婚。只要雙方同意,並在拉比的主持下,夫妻可以完成離婚手續,簽發離婚書。在性關係方面,猶太律法禁止女子在其月經前後12天內與男子同房,這間接促進了夫妻在女子排卵期進行性生活,從而達到多生多育的目的。
在葬禮這個人生的最後階段,猶太人恪守簡樸的作風。一般人死後應在24小時內迅速下葬。葬禮上不准舉行任何獻祭,只能祈禱和誦經。關於埋葬方式,正統派反對火葬,但改革派教徒卻允許火葬。根據正統派教徒的習俗,葬禮上禁止使用鮮花和音樂等象徵歡樂的元素。猶太教主張喪葬從簡,一般只是在平地上立一塊墓碑,前來弔唁或掃墓的人們一般也只是在墓碑上放一塊小石頭表示紀念。[28]。
希伯來語是猶太民族的正式書面用語(又被稱作「lashon ha-kodesh」和「神聖的語言」)。它既是許多猶太教經典(Tanakh)的標準用語,也是數個世紀以來猶太人使用的日常語言。在公元前5世紀,與希伯來語比較近似的阿拉米語開始滲透進猶地亞地區的日常口語[29]。到了公元前3世紀,流散的一部分猶太人開始使用古代希臘語[30]。目前,現代希伯來語是以色列國的兩種官方語言之一(另一種為阿拉伯語)[31]。
首位成功地使希伯來語復活的人是1881年到達巴勒斯坦地區的艾利澤·本-耶胡達。這是自從坦拿時代之後希伯來語第一次恢復為猶太民族的母語[29]。16個世紀以來的大多數時間中,這種語言都被作為一種宗教儀式用語和猶太教經典的書面用語,此外僅僅有極少部分猶太人會在安息日使用希伯來語[32]。長期以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已改為使用當地的語言,同時也發展出一些特別的方言或語言支系。其中,意第緒語是由散居在中歐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使用的語言,其中綜合了德語和猶太語言的元素;拉迪諾語則是由伊比利亞半島的賽法迪猶太人使用的方言,其受到了西班牙語的影響。在經歷了猶太人大屠殺、從阿拉伯地區的撤離以及全球猶太人社群的大融合之後,一些使用人口很少的猶太語支系已大為衰退,例如:猶太-喬治亞語、猶太-阿拉伯語、猶太-柏柏爾語、猶太-克里米亞韃靼語、猶太-馬拉雅拉姆語等[33]。
目前在全球猶太人口中使用最多的三種語言分別為:英語、現代希伯來語和俄語。此外,法語和西班牙語也在猶太人群中有著較高的使用率[33]。
儘管猶太人努力將希伯來語恢復為猶太民族語言,但全世界猶太人並不普遍擁有這種語言知識,且通用英語,因此英語已經成為猶太人的通用語。[34]雖然許多猶太人有足夠的希伯來語言能力來學習古典文獻,而且猶太語和意第緒語、拉丁語一樣也是最近在20世紀初被普遍使用的,但現今大多猶太人缺乏這樣的語言能力,英語大體上取代了大部分的猶太口頭語,一些羅曼語,特別是法語和西班牙語,也被廣泛使用。[35]歷史中,猶太人說得最多的是意第緒語, [36]但是,在猶太大屠殺之後、在錫安主義運動之後以及在以色列國採用了現代希伯來語之後,今天已經很少人使用了。在某些地方,猶太人社區的母語與主要社群的母語不同。例如,在魁北克,較大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社群採用英語,而較小的塞法迪猶太人社群使用法語和自己的原初語言。[37]同樣地,南非猶太人採用了英語而不是南非語。由於沙皇和蘇聯的政策,[38]俄羅斯人已經停止將意第緒語視為俄羅斯猶太人的語言,但這些政策也影響到鄰國社群。今天,俄語是許多蘇維埃解散之後的諸多國家的猶太社群的語言,例如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39],也包括在亞塞拜然、喬治亞和塔吉克斯坦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的語言。[40]北非的猶太社群雖然很小,但是猶太人已經從一個多語言的組織轉變成一個單語(或接近單語)的社群,他們在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突尼斯市中說法語,而大多數北非人繼續使用阿拉伯語作為母語。[41]
猶太曆 | 英文表述 | 巴比倫表述 | 缺年日數 | 常年日數 | 滿年日數 | 節期 | 西曆 |
---|---|---|---|---|---|---|---|
1. 尼散月 | Nisan/Nissan | Nisanu | 30 | 30 | 30 | 15-21 逾越節, 27 大屠殺紀念日 | 三至四月間 |
2. 以珥月 | Iyar | Ayaru | 29 | 29 | 29 | 5 以色列獨立日, 14 補逾越節 | 四至五月間 |
3. 西彎月 | Sivan | Simanu | 30 | 30 | 30 | 6 五旬節 | 五至六月間 |
4. 搭模斯月 | Tammuz | Du`uzu | 29 | 29 | 29 | 六至七月間 | |
5. 埃波月 | Av | Abu | 30 | 30 | 30 | 七至八月間 | |
6. 以祿月 | Elul | Ululu | 29 | 29 | 29 | 八至九月間 | |
7. 提斯利月 | Tishrei | Tashritu | 30 | 30 | 30 | 1 猶太新年, 10 贖罪日, 15-21 住棚節, 22 嚴肅會, 23妥拉節 | 九至十月間 |
8. 瑪西班月1 | Cheshvan | Arakhsamna | 29 | 29 | 30 | 十至十一月間 | |
9. 基斯流月1 | Kislev | Kislimu | 29 | 30 | 30 | 修殿節(25日至次月2日) | 十一至十二月間 |
10. 提別月 | Tevet | Tebetu | 29 | 29 | 29 | 十二至一月間 | |
11. 細罷特月 | Shevat | Shabatu | 30 | 30 | 30 | 一月至二月間 | |
12. 第一亞達月2 | Adar I | Adaru | 30 | 30 | 30 | 二至三月間 | |
13. 第二亞達月2 | Adar II | Adaru | 29 | 29 | 29 | 14 普珥節 | 二至三月間 |
占世界人口極少數的猶太人在歷史上誕生了大量知名人物,他們主要在科學、藝術、政治和經濟等領域為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42]。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諾貝爾獲獎者中猶太人的比例大大超過了猶太民族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43]。
一般來說,在現代世俗的猶太人概念中,它包括三個群體:
但嚴格來說猶太人必須信奉猶太教,並遵守猶太律法。就算母親是猶太人,但已改宗者已不算猶太人。
根據以色列國籍法、以色列回歸法,猶太人是指母親為猶太人及沒有改奉其他宗教的人,或已皈依猶太教的人;根據1999年以色列最高法院裁決「積極從事除猶太教以外的其他宗教的猶太人的後裔無權移民以色列,因為根據回歸法,他們將不再被視為猶太人,而不論他們在哈拉卡下的身分如何」。[44]
對猶太人身分的歷史定義在傳統上是基於對母系後代的哈拉卡定義,或哈拉卡的轉信。對「誰是猶太人」的歷史定義可追溯到公元200年左右,這時猶太人將口述的摩西五書編成巴比倫塔木德。猶太聖人對塔納赫的解釋,例如「申命記7:1-5」是用於警告猶太人與迦南人之間的通婚,因為「(非猶太人的丈夫)會使你的孩子離開了我,他們將崇拜別人的神(即偶像)。」利未記24:10說,希伯來女人和埃及男人所生的兒子是「屬於以色列社群的」。以斯拉記10:2-3補充道,從巴比倫返回的以色列人誓言要放棄他們外邦的妻子和他們的孩子。自從18世紀和19世紀後期的哈斯卡拉運動以來,對猶太人身分的哈斯卡拉解釋受到了挑戰。[45]
歷史學家沙耶·科恩(Shaye J.D.Cohen)認為,混血婚姻的後裔在聖經中是由父系決定的。他對米書拿時代的變化提出了兩中可能的解釋:首先,米書拿可能對混血婚姻採用了和其別的動物的混血結合(Kil'ayim)的相同邏輯。因此,混血婚姻被禁止,因為這是一匹馬和一隻驢一樣的結合;而在人和動物的兩種情況中,後代的種族都是由母系來判斷的。第二,坦拿可能受到羅馬法的影響,後者規定了當父母的結合不是合法婚姻時,後代將跟隨母親。[46]
希伯來聖經提供了一種對猶太人傳統和早期猶太民族歷史的宗教解讀,它建立了第一個亞伯拉罕宗教,現在世界各地已有54%的人信仰這種宗教。猶太教在實踐和信仰上引導著信徒,它不僅被稱為宗教,而且也被稱為「一種生活方式」,[19]它明確區分了猶太教,猶太文化和猶太身分。在整個歷史的多個地區和時代中——在古希臘世界[47]、啟蒙時代(見哈斯卡拉運動)之前和之後的歐洲[48]、伊斯蘭的西班牙和葡萄牙[22]、北非、中東[22]、印度[23]、中國[24]、或當代美國[49]和以色列[50]等——都發展出在某種意義上獨特的猶太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特徵不一定是全是宗教特徵。其中,一些因素來自猶太教,而其他因素來自猶太人或猶太人的特定社群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另一些因素來自社群的內在社會和文化動力,而不是來自宗教本身。這種現象導致了不同猶太社區具有獨特的猶太文化。[51]
理論上,猶太教信徒就是猶太人,這種猶太人與那些血緣上是猶太人的有相同的地位。然而很多改宗猶太教的人以及猶太教前信徒都表示,許多一出生就是猶太人的人,將後期皈依者視為二等猶太人。主流猶太教並不鼓勵改宗,改宗被認為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大部分的改宗都是混合婚姻的孩子,或是猶太人的配偶或未婚妻、未婚夫(主要是猶太男性要求異教徒女性改宗,以讓子女一出生就是猶太人,因為猶太人身分是母系傳承)。[52]
根據有關猶太人組織的統計,2007年全球猶太人總數約在1,320萬人左右,其中540萬人定居在以色列,530萬人居住在美國,其餘則散居世界各地。猶太人口總數僅占全球總人口的0.2%[53]。根據其他組織的統計,美國國內的猶太人人數則達到650萬人或美國人口的2%[54]。截至2021年,猶太人人口為1520-1990萬[1],占世界總人口的不到0.2%[55]。以色列國是唯一一個猶太人占人口多數的國家(法律上及人口登記,實際上不少阿拉伯裔以色列人不具有以色列的公民權)。[56][57]上述數據也包含了自認為是猶太人但沒有歸屬於任何猶太社團組織的人群[58],但事實上,全球猶太人的總人口數很難得到準確統計,因為猶太人的定義存在多種標準和界定方式,導致統計的準確性受到了影響[58]。
以色列國成立於1948年5月14日,採用議會民主制[59]。在以色列國會的120名議員中[60],目前有12名阿拉伯裔人士代表著以色列國內的阿拉伯族群,國會120名議員由比例代表制產生,因此出現很多政黨,自建國以來歷屆政府全部是聯合政府,政府內閣由總理領導,總理須獲得至少61名議員的信任投票支持。
另外,在以色列最高法院中也有一位阿拉伯裔以色列人大法官[61]。在1948年至1958年的十年間,該國猶太人人數從80萬激增至200萬[62]。目前該國猶太人口約為540萬人,占全猶太人總人口的75.8%[53]。以色列國建國初期接納了大批抱持錫安主義的猶太裔移民,其中包括在歐洲經歷了猶太人大屠殺的倖存者和從阿拉伯國家遷移過來的人口[63]。另外從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早期,以色列也接納了大批從衣索比亞遷入的衣索比亞猶太人[64]。1974年至1979年之間,約有227,258名猶太人從蘇聯移民到以色列[65]。這一時期內,從西歐、拉丁美洲和美國移民來的人口也有所增長[66]。另外,也有一少部分從印度歸來的猶太人和因躲避大屠殺而定居在美國、阿根廷、澳大利亞和南非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移民至以色列。與此相反,也有一部分猶太人由於經濟問題或者對以色列的政治以及以阿衝突等失去信心而遷出以色列。這一群體被稱為約迪姆人(ירידה)[67]。
在歷史上,猶太人的人口分布發生過多次變動,其中下列事件對於20世紀末的猶太人分布格局有著比較重要的影響:19世紀中葉的美國移民潮、錫安主義運動的興起、沙俄時代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納粹德國的猶太人大屠殺、以色列國建國、猶太人大批撤離阿拉伯地區[69]。
現今擁有最多猶太人口的國家是美國。根據不同統計數據,約有530萬至650萬的猶太人生活在美國。此外,擁有較多猶太人的美洲國家有: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烏拉圭、委內瑞拉、智利等 (參見拉丁美洲猶太人歷史)[53][54]。
西歐地區最大的猶太人社區在法國,包括約49萬猶太人,其中大多數是來自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等北非伊斯蘭教國家的移民或難民及其後代[70]。另外,英國的猶太人人數達29萬人。東歐曾是歷史上大批猶太人聚居的地區,據粗略估計目前約有35萬至100萬左右的猶太人生活在原蘇聯統治的地區。除了以色列外,現代猶太人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為德國,尤其在其首都——柏林。自從柏林圍牆倒塌之後,數以萬計的猶太人從原民主德國地區遷移至德國全境居住[71]。
在1945年前後,北非和中東地區的伊斯蘭世界居住著大約90萬猶太人。隨著以色列建國和反錫安主義[72]的升溫,阿拉伯地區對猶太人採取了有組織有計劃的迫害及驅行動,最終導致絕大多數猶太人在1950年代被迫前往以色列、北美及歐洲等地定居,而不少原居於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則被迫遷到約旦、埃及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地。
在1979年伊朗革命前,該國有10萬左右的猶太人,但現在的伊朗國內猶太人人數下降至10800人左右。在革命後,小部分猶太人逃離到以色列或歐洲,但大多數都撤離到了美國(其中洛杉磯是主要目的地之一,當地的猶太人社群被稱為「Tehrangeles」)[73]。
目前歐洲和北美的猶太人口增長主要歸因於移民,與此相對,以色列是唯一一個依靠猶太人自然增長而維持人口擴大的國家。在大多數海外猶太人社群,猶太人人口或停滯不前,或緩慢下降,只有在猶太教正統派控制的地區,其社群成員往往基於宗教原因而不採取控制生育的措施,從而導致較快的人口增長率[74]。一般正統派和保守派都不鼓勵促使異教人士改宗猶太教,但是有許多猶太團體開始嘗試讓一些已被流散地的異文化融合的猶太人社團重新建立猶太教信仰。此外,儘管猶太教改革派在原則上提倡吸納新成員,但這並不意味著積極的傳教或勸說改宗活動,而僅僅限於透過與非猶太人通婚而吸收異族配偶進入猶太人社群[75]。與此同時,正統派人士卻傾向於勸說普通猶太人強化其猶太人身分意識,從而往往會減少異族通婚的機會。結果有分析表明,最近25年來,世俗猶太人逐漸加強了其種族身分的認同感,開始嚴格遵守宗教信仰(這一運動被稱為「Baal Teshuva」),但這一趨勢尚未能得出統計數據的支持[76]。另外,由非猶太人士發起的「自由選擇做猶太人」(Jews by Choice)的運動也逐漸產生了一定影響[77]。
現代以色列雖然被定義為猶太人國家,但實際上為非單一民族國家的多元文化世俗主義社會,亦是「民族大熔爐」。因猶太人分散超過千年,經過通婚、混血,導致各地猶太人長相差別極大:有金髮碧眼的歐美白人混血,與阿拉伯人長相相近的西亞與北非混血,與非洲黑人衣索比亞混血等。以色列官員承認:「沒法憑外在判斷誰是猶太人。」
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可以根據各自的特徵劃分為多個不同的族群。猶太人的起源同為生活在迦南地區的古以色列人(Israelite),但是在數千年的大流散中與各地民族的融合混同產生了猶太人內部各個獨立的分支。由於各個族群居住的地域相隔甚遠,並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獨自平行發展,互相之間在體貌外觀、語言、宗教風俗、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極明顯的差異[78]。
猶太人中最主要的兩個分支為: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又稱「德國系猶太人」,阿什肯納茲在希伯來語中意為德國)和塞法迪猶太人(又稱「西班牙系猶太人,塞法迪在希伯來語中意為西班牙或伊比利亞半島)。此外,第三個主要族群被稱為米茲拉希猶太人(又稱「東方系猶太人」,米茲拉希在希伯來語中意為東方),主要包括中東和北非的猶太人。值得注意的是,出於宗教儀式的原因,米茲拉希猶太人有時也被稱為「塞法迪人」[79]。
除了上述主要分支外,猶太人中還包括一些人數較少的群體:印度猶太人(其中包括Bene Israel、Bnei Menashe、Cochin Jews和Bene Ephraim等)、希臘猶太人(Romaniotes)、義大利猶太人(Italkim或Bené Roma)、葉門和阿曼地區的猶太人(Teimanim)、非洲猶太人(其中以衣索比亞地區的貝塔以色列人為代表)以及中國猶太人(尤以開封猶太人為代表)等等[80]。
很多時候,上述分支和族群之間的區別並非清晰可辨。例如,米茲拉希族猶太人就融合了北非、中亞、高加索地區和中東地區的猶太人的血統。在現代用語中,「米茲拉希族」有時被稱為「賽法迪族」,因為兩者具有近似的禮拜儀式,但其實前者的宗教儀式是獨立於後者發展起來的。而在米茲拉希族之中,又可以細分為:伊拉克猶太人、埃及猶太人、柏柏爾猶太人、黎巴嫩猶太人、庫德猶太人、利比亞猶太人、敘利亞猶太人、布哈拉猶太人、山地猶太人、喬治亞猶太人等等。雖然葉門和阿曼的猶太人有著獨特的禮拜儀式等習慣,但有時他們也被歸類於米茲拉希族之中。另外,一部分賽法迪族人也聲稱他們是因1490年代西班牙和葡萄牙大規模排猶運動才遷移至中東和北非的,因此與原先生活在這些地區的猶太人也有了明顯的區分[80]。
儘管猶太人內部有著如此眾多的分支,但阿什肯納茲族猶太人仍占據了現代全球猶太人口中的絕對多數。他們約占所有猶太人口數的70%以上(在二戰和猶太人大屠殺之前,這一比例更是高達90%)。作為從歐洲大批移民的結果,阿什肯納茲族人在所謂新大陸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和阿根廷)的猶太人中更是占據了絕對多數。而在法國,從北非移民來的米茲拉希族猶太人的規模開始超過當地的阿什肯納茲人和賽法迪人,成為該國猶太人中的最大族群[81]。而猶太人國家以色列才是各個分支的猶太人的大熔爐,但是十分不幸的是來自各個地區的猶太人並沒有都在這裡獲得一席之地和平等地位。比如說在教育方面,以色列對衣索比亞裔猶太人就具有著嚴重的歧視。[82]。
流落到中國的猶太人,成規模進入及有史可考者為北宋開封的「一賜樂業」人,目前發現的家譜共有七姓八家,人數不詳。「一賜樂業」為北宋皇帝賜名,當為「以色列」的音譯。由於猶太教與大約同時代進入中國的伊斯蘭教徒擁有同樣不食豬肉的宗教信仰,因此北宋時代的中國人將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混淆,稱其宗教為:「古教」、「藍帽回回」、「朮忽回回」,稱猶太人為:「朮忽」、「竹忽」、「主吾」、「主鶻」、「朱乎得」、「祝虎」、「珠赫」等。歷史上的中國從來沒成為政教合一的宗教國家,因此進入中國的猶太人不像其它地方的同族那樣受到宗教迫害,北宋時的開封「一賜樂業」人擁有與中國漢族人同樣的科舉考試的權利,至明朝建立時,中國的猶太人已經完全喪失猶太人的信仰(可能尚保存有少量傳統習俗,但其本人已經不了解此習俗含義),與周圍的漢族無異。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明文規定「色目人」「回回人」不許本族內通婚[83],從此時的開封「一賜樂業」人遺留的家譜來看,他們此時已經是可以和「色目人」「回回人」通婚的漢族人。
在整個猶太歷史上,猶太人不停地被直接或間接驅逐出他們原來的祖國以色列地以及許多已定居的地區。這種作為難民的經歷在很多方面都塑造了猶太人的身分和宗教習俗,因此,成為猶太歷史的重要組成元素。[84]猶太人曾被古埃及人及古羅馬人勞役[85][86][87],作為奴隸被帶到帝國的各處,隨後在那裡定居下來。因此他們的足跡遍佈歐洲及北非各地。
早在古希臘時期,一部分猶太人就開始或自願或被迫被融合同化到周邊非猶太人社會中,不再信仰猶太教,其對猶太人身分的自我意識也逐漸消失[88]。猶太人在各個地區和各個時期都在不斷與周邊民族進行融合[88],其中一些社群最終完全消失,如中國的開封猶太人[89]。1700年代出現的猶太啟蒙運動和之後的歐美各地的猶太解放運動也很大程度地促進了猶太人參與並融入到世俗社會中,其結果是猶太人開始與非猶太人通婚,並不再參加猶太人社團的活動[90]。異教徒通婚的比率在各地有很大差別:在美國,該比率低於50%[91];在英國,該比率約為53%;在法國,約為30%[92];而在澳大利亞及墨西哥等地,上述比率則低至10%[93][94]。在美國,父母中只有一方為猶太人的孩子中,只有三分之一會參加猶太人社團的宗教活動[95]。從結果來看,大多數猶太人流散地的猶太人口或保持動態穩定,或在以較慢的速度逐步縮小,猶太人正在持續不斷地融合於周邊的文化中。
在歷史上,許多地區和國家的統治者和政府都對猶太人社群實施過種族壓迫甚至徹底性的摧毀。從被驅逐出境到被種族滅絕,占人口極少數的猶太人遭受了各種磨難和迫害。反猶主義史上的主要事件包括: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對猶太人的屠殺[96];湯瑪斯·德·托爾克馬達(Tomás de Torquemada)領導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以及葡萄牙宗教裁判所(Portuguese Inquisition)透過宗教裁判的形式對新教徒和瑪拉諾猶太人的迫害[97];烏克蘭的哥薩克族首領博格丹·克米爾尼茨基對猶太人的屠殺[98];俄國沙皇指使的對猶太人的集體迫害[99]以及發生在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德國等地對猶太人的隔離驅逐行動[100]。對猶太人的迫害在20世紀30年代發展到了極致,希特勒等納粹黨人炮製的最終解決方案導致了慘絕人寰的猶太人大屠殺,在1939年至1945年期間,約600萬猶太人慘遭殺害[101]。而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伊斯蘭世界由於對猶太政權的敵視也系統性的迫害過去長期居住阿拉伯地區的米茲拉希猶太人,從1948年阿拉伯聯軍向以色列發動第一次以阿戰爭起,阿拉伯地區有超過90萬的米茲拉希猶太人因穆斯林社會的排擠與壓迫而離開家園,逃往以色列或西方國家。[102]
遺傳學研究表明,現代猶太人民族中含有多種不同的血統,但大多數人口的血統仍可以追溯到一個居住在特定地域並經過獨立演化的古老種族[103]。儘管DNA測試結果論證了各個猶太人支系中都存在著3000年以上的族內通婚,但這其實仍低於其他民族的程度。[104]目前為止的研究結果不僅證實了傳統意義上的猶太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古代被迫流亡異鄉的以色列人,同時也推翻了那些主張絕大多數現代猶太人僅僅是具有猶太教信仰而不帶有古代以色列人血緣的論點[104][105]。
DNA分析結果進一步表明,現代猶太人中的祭司家族(「Kohen」)都源自大約3000年前的同一個祖先[106]。這一結論適用於全世界各地猶太人[106]。研究人員猜測現代猶太祭司家族的「共同最近祖先」生活在公元前1000年(大致相當於聖經《出埃及記》發生的時期)至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摧毀第一聖殿)之間[107]。此外,他們也發現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和賽法迪猶太人之中也存在類似現象[107]。專家根據基因學的分析,推測第一代祭司與現代人相隔可能有106代,時間上約相隔2650年至3180年,後者取決於平均每一代人以25年計算還是以30年計算[107]。此外,正如可薩人被融合入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一樣,一部分異族個人和群體透過皈依信奉猶太教而影響了現代猶太人的基因結構,但相對於猶太人整體而言,這一比例仍非常小[108]。
美國國家科學院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歐洲、北非和中東地區的猶太人群體的父系基因庫均源自中東地區的同一個民族,自大流散以來,大多數猶太人群體與周邊的非猶太人保持著相對隔離的發展過程」[103]。研究者驚奇地發現,無論猶太人散居在哪一地區,他們基因中的同一性程度都相當高[103]。
此外,Y染色體研究結果也表明,全球猶太人族群的基因與庫德人、敘利亞人以及巴勒斯坦人都比較近似[106][109]。科學家斯科雷吉(Skorecki)及其研究組成員認為,「據我們研究的猶太人和中東非猶太族群的標本體現出的高度近似性而言,…可以證實他們擁有同一個中東地區的先祖的假說。」[106]。另一份研究報告推斷,82%的阿拉伯人和70%的猶太人包含了分別來自三個單倍群的混合染色體池。[110]。
Y染色體的研究往往能夠確定在古代人口中少數創始人,這些創始人的成員經常分離,並遵循不同的遷移路徑。在大多數猶太人口中,這些男性祖先似乎主要是中東地區。例如,阿什肯納茲猶太人與其他猶太人、中東群體而不是居住在東歐、德國和法國萊茵河谷的非猶太人群體有著更多的共同父系。這與猶太傳統一致,因為這個傳統將大多數猶太父系的來源認定在中東地區。相反,透過觀察猶太群體的粒線體DNA,人們發現他們的母系一般更為異質。哈里·奧斯特勒(Harry Ostrer)和拉斐爾·法爾(Raphael Falk)等學者認為,這表明許多猶太男性在逃離古代以色列後,在流散遷徙的地方(歐洲和其他社區)找到了新的伴侶。相比之下,Behar已經發現有40%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來自於只有四名中東地區的女性創始人。塞法迪和米茲拉希猶太群體的人口「沒有顯示出受到狹窄的創始人影響的證據。」Feder等人進行的後續研究確證了在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中有大量非本地母系來源。研究者在反思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的母系來源發現時,總結道:「顯然,猶太人和非猶太人之間的差異遠遠大於猶太社區內所觀察到的差距,所以,當比較猶太人與非猶太人時,猶太社區之間的差異可以被忽略。」[111]
隨著技術的發展,對常染色體DNA的研究(這種研究觀察整個DNA mixture)變得越來越重要。它們表明,猶太人口往往在獨立社區中形成相對密切關聯的群體,一個社區中的大多數人擁有共同的祖先。對於流散的猶太群體來說,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塞法迪猶太人和米茲拉希猶太人的基因組成顯示了他們有著共同的中東祖先。Behar認為,對這個共同的中東祖先最簡單的解釋是,它符合猶太人的歷史背景,因為猶太人是黎凡特的古代希伯來人和以色列人的後代」,而且「在古代,古以色列的人民分散在整個世界。」而基因中的北非、義大利和其他伊比利亞半島起源顯示了在母系的歷史中常常與非猶太的主導人種群混合。在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和塞法迪猶太人(特別是摩洛哥猶太人)的案例中(這兩派是緊密相連的),非猶太人混血來源主要是南歐,而米茲拉希猶太人顯示出與其他中東人口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的混血的證據。 Behar等人提到了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和現代義大利人特別密切的關係。人們發現猶太人與新月沃土北部的群體(庫德人,土耳其人和亞美尼亞人)而不是阿拉伯人的血緣關係更親近。[112]
研究還顯示,今天的伊比利亞(西班牙和葡萄牙)和伊比利亞美洲(西班牙裔美國人和巴西)遍布著具有Sephardic Bnei Anusim(那些被迫轉信天主教的anusim的後裔)血統的人,據估計,伊比利亞近現代人口的19.8%,和至少10%的伊比利亞美洲人口在過去幾個世紀中都有塞法迪猶太人血統。同時,印度的Bene Israel以及衣索比亞貝塔以色列,以及南部非洲的一部分倫Lemba人儘管與當地國家的人口更加相似,但他們也有一些偏遠的古代猶太人血統。[113]
現代考古學在很大程度上摒棄了希伯來聖經的歷史真實性,認為這是被重新構建的以色列民族神話故事。[114] 根據現代考古報告,以色列人和他們的文化從沒有用武力侵占這個地區,而是透過發展一種以耶和華(古代迦南諸神中的一位)為中心的獨特一神宗教,進而沖淡及同化迦南人的文化。[115]以耶和華為中心的信仰得到發展,與此同時很多宗教實踐也在發展,這逐漸形成了獨特的以色列民族,將他們與迦南人區分開來。在中古青銅器時代的迦南人已經得到考古學證明,[116]希伯來語是迦南語最後的一個現存語種。在鐵器時代I時期(公元前1200-1000年),以色列文化在性質上主要是迦南文化。
對猶太人的遺傳研究表明,全世界大多數猶太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基因遺傳,它起源於中東,並且與新月沃土的人最相似。不同猶太群體的基因組成表明,猶太人分享了一個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共同基因庫,這是他們擁有共同祖先起源的標誌。雖然猶太社群長期彼此分離,但他們在文化、傳統和語言方面保持著共同點。[117] 對猶太人起源事實的重建是一項艱巨而複雜的工作。它需要考察用十種以上的東方語言寫成的大量文獻,從而研究超過3000年的古人類歷史。而且,由於考古發現依賴於各個學科的研究人員和學者,其研究目的在於解讀所有事實數據,強調其最具一致性的理論,加之長期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偏見的存在,因此,這個任務變得頗為複雜。[11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