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性低氣壓
熱帶氣旋常使用之分類級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熱帶性低氣壓(英語:Tropical Depression,縮寫T.D.)指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只達每小時41至62公里或者22至30節的熱帶氣旋,即強風級的級別,對下一級為低壓區或熱帶擾動,而對上一級為熱帶風暴。最廣泛使用的稱呼是「熱帶低氣壓」,但臺灣中央氣象署把此級別稱為「熱帶性低氣壓」,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則把這級稱為「熱帶低壓」。此級別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可視為熱帶氣旋。[1][2][3]在印度洋, 被稱為「低氣壓」 (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0km/h或以下,但需要達到41km/h才達到熱帶性低氣壓的強度)或「深低氣壓」(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1-62km/h)它有著組織鬆散的雲團及雷雨帶,其表面循環系統頗為顯現;但通常沒有風眼,亦缺乏更高級別的熱帶氣旋所呈現的緊密組織及形態。
![]() |

特徵

熱帶性低氣壓的組織較為鬆散,低層環流中心較難辯認,中心氣壓一般在1000百帕斯卡左右。由季風槽內形成的熱帶性低氣壓更通常呈現明顯季風低壓性質,即風力外強內弱[4]和有對流空洞(但不限於熱帶性低氣壓,如2014年強烈熱帶風暴娜基莉)。
生成

熱帶氣旋的生成和發展需要海溫、大氣環流和大氣層三方面的因素結合[5]。熱帶氣旋的能量來自水蒸氣凝結時放出的潛熱。對於熱帶氣旋的形成條件,至今尚在研究之中,未被完全了解。一般認為熱帶氣旋的生成須具備6個條件,但熱帶氣旋也可能在這6個條件不完全具備的情況下生成。
- 海水的表面溫度不低於攝氏26.5°,且水深不少於50米。[6]這個溫度的海水造成上層大氣足夠的不穩定,因而能維持對流和雷暴。[7]
- 大氣溫度隨高度迅速降低。這容許潛熱被釋放,而這些潛熱是熱帶氣旋的能量來源。[6]
- 潮濕的空氣,尤其在對流層的中下層。大氣濕潤有利於天氣擾動的形成。[6]
- 大部分須在離赤道超過五個緯度的地區生成,否則科里奧利力的強度不足以使吹向低壓中心的風偏轉並圍繞其轉動,環流中心便不能形成。[6]
- 不強的垂直風切變,如果垂直風切變過強,熱帶氣旋對流的發展會被阻礙,使其正反饋機制未能啟動。[6]
- 一個預先存在的且擁有環流及低壓中心的天氣擾動。[6]
- 中對流層的大氣不能太乾燥,相對溼度必須大於40~50個百分點。[6]
運動
由於水(H2O)的分子量為18, 空氣中的主要成份氮(N2)的分子量為28和氧(O2)的分子量為32,所以水蒸發了就會上升,一旦某一區域的空氣上升,氣壓就會降低令空氣湧進來的速度增加,令熱帶性低氣壓增強,此時就要考慮「科氏力」的作用。在北半球,科氏力會使氣流「右轉」,所以向內輻合的氣流,會一邊前進一邊右轉,就會形成逆時針旋轉。[8]
結構
一個熱帶低氣壓有以下的部分:
- 暖心
熱帶氣旋的暖濕空氣環繞著中心旋轉上升,過程中水氣凝結釋放大量潛熱,熱能在中心附近垂直分佈。熱帶氣旋內各高度(接近海面例外)的氣溫都比氣旋外為高[9]。
影響
樹木搖動,逆風難行。門、窗或牆壁當風時會發出呼呼低音。街上的木板或雜物可能被吹倒。
警告信號
當一個熱帶性低氣壓登陸或近距離掠過港澳兩地,會令到香港發出三號強風信號[10],或令澳門懸掛三號風球。[11]
如中國大陸各市縣24小時內可能受到熱帶性低氣壓影響,平均風力達強風以上程度,或者已經受熱帶性低氣壓影響,平均風力達強風程度並可能持續,當地氣象局會發出颱風藍色預警信號。 如一熱帶性低氣壓在臺灣附近,會發佈熱帶性低氣壓特報。
當菲律賓受熱帶氣旋影響,未來36小時內該區風力可達30-60公里/小時(清勁至強風程度),會發出一號風暴信號。
相關
- 熱帶性低氣壓618(近岸形成)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