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獵龍屬(屬名:Riparovenator,意為「河岸獵人」)或譯河堤獵龍、河岸獵龍,是棘龍科重爪龍亞科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早白堊世(巴列姆階)的英國,模式種是米氏濱獵龍(Riparovenator milnerae)。
濱獵龍屬 化石時期:巴列姆階,
| |
---|---|
正模標本顱骨碎片 | |
歸入該屬的尾椎碎片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獸腳亞目 Theropoda |
科: | †棘龍科 Spinosauridae |
亞科: | †重爪龍亞科 Baryonychinae |
族: | †角鱷龍族 Ceratosuchopsini |
屬: | †濱獵龍屬 Riparovenator Barker et al., 2021 |
模式種 | |
†米氏濱獵龍 Riparovenator milnerae Barker et al., 2021
|
發現與命名
2013至2017年間,奇爾頓嶺附近的海灘上發現棘龍科化石。這些遺骸通常被歸入重爪龍,但最近被認為代表兩個新物種。[1]
2021年模式種米氏濱獵龍(Riparovenator milnerae)由克里斯·巴克(Chris T. Barker)、大衛·宏恩(David William Elliot Hone)、德恩·耐許(Darren Naish)、安德里亞·考爾(Andrea Cau)、傑瑞米·洛克沃德(Jeremy A. F. Lockwood)、布里安·福斯特(Brian Foster)、克萊爾·克拉克(Claire E. Clarkin)、菲利普·施內德(Philipp Schneider)和尼爾·格斯林(Neil John Gostling)等古生物學家組成的團隊命名並描述。屬名取自拉丁語rīpārius(「河岸的」)和vēnātor(「獵人」),種名紀念2021年8月去世的安琪拉·米爾納(Angela Milner)。[1]
正模標本由IWCMS 2014.95.6(前頜骨體)、IWCMS 2014.96.1、2;2020.448.1、2(零碎的腦殼)和IWCMS 2014.96.3(部分淚骨及前額骨),這些標本皆發現於威塞克斯組奇爾頓嶺的岩石中。歸入本屬的材料包括一個後鼻骨碎片(IWCMS 2014.95.7)及含有22節椎骨之多的尾椎序列(IWCMS 2020.447.1-39),共代表約50具個體的骨骼。[1]
描述
根據Dan Folkes描述論文中的骨骼重建估計濱獵龍長約8.5米(28英尺)。[1]
分類
濱獵龍於2021歸入棘龍科的重爪龍亞科。描述者的系統發育分析將其作為新建立的演化支――角鱷龍族(Ceratosuchopsini)的成員,且與似鱷龍和同期的角鱷龍關係較近,而後者是其姊妹物種。[1][2]
重爪龍亞科 Baryonychinae |
| ||||||||||||||||||||||||
古生態學
濱獵龍生存於威塞克斯組乾燥的地中海棲息地,那裡的河流是河岸帶的起源。[3][4]與大多數棘龍科一樣,它會以該地區的中小型水生及陸生動物為食。[5][6][7]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