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滄龍屬(學名:Mosasaurus ),簡稱滄龍,是一種巨型海洋蜥蜴,是白堊紀末期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也是整個中生代中最晚進化出的海洋爬行動物之一。滄龍屬在全球淺海中均有分佈,牠們和滄龍超科、非鳥恐龍、菊石、翼龍一同在白堊紀末滅絕事件中徹底滅絕。
滄龍屬 | |
---|---|
位於馬斯垂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霍夫曼滄龍骨架復原 | |
無效狀況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爬蟲綱 Reptilia |
目: | 有鱗目 Squamata |
總科: | †滄龍總科 Mosasauroidea |
科: | †滄龍科 Mosasauridae |
亞科: | †滄龍亞科 Mosasaurinae |
屬: | †滄龍屬 Mosasaurus Conybeare, 1822 |
模式種 | |
霍夫曼滄龍 Mosasaurus hoffmannii Mantell, 1829
| |
種 | |
| |
異名 | |
|
拉丁文學名的含義為「默茲河的蜥蜴」,因為滄龍的化石於18世紀在荷蘭的馬斯垂克市被發現,因此城市旁有默茲河而得名。滄龍屬也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史前爬行動物,時間比發現第一個恐龍化石還要早。目前其化石於西歐發現較多,主要集中於荷蘭、比利時、法國等默茲河附近,在北美海道也能發現。以地質年代來看的話,多發於在白堊紀的最後2000萬年期間的土侖階到馬斯垂克階,在7000萬至6500萬年前的馬斯垂克階中化石數量最多。
滄龍屬是滄龍超科中最大型化、最知名、發現最早、化石證據也是最多的一屬,其中的模式種——霍夫曼滄龍體長為13~15公尺,除霍夫曼外的其餘物種,例如錐齒滄龍、布氏滄龍等均在12公尺以下,在中生代的海爬中並不算大型。滄龍屬和海王龍屬以及傾齒龍屬齊名為白堊紀最大的海洋肉食動物,滄龍屬的物種們擁有比例細長但尖銳的頜、更加強健的胸部肌肉、較小的鰭狀肢、鯊魚尾鰭、以及像麵條一樣的身材。雖然滄龍屬擁有二重關節的下顎,但縫合線卻已經閉合,無法像早中期滄龍類一樣大幅度張開下顎關節並對獵物進行丸吞。其軀幹的骨骼和移動方式都接近早期的魚龍,甚至蛇類,變得流線型且適合游泳,大幅度遠離了原本蜥蜴狀的身體。
作為人類最早發現的史前爬行動物,第一個公開的滄龍科化石影響了恐龍和其他古生物化石的發現,並吸引了歐洲人在啟蒙時代中的注意力,讓歐洲掛起挖掘遠古生物化石的風潮。第一個發現的滄龍屬的化石,於1780年由一群來自荷蘭的工人發現,他們在採石場的地道中看到了這具巨大生物的骨架。這個採石場靠荷蘭莫茲河的馬斯垂克市,當地的外科醫生霍夫曼醫生(C. K. Hoffman)很快注意到這個消息,但是化石的所有權歸於一個馬斯垂克市採石場所有者——一位無名傳教士。
霍夫曼醫生從傳教士那裡購買了這具生物骨架,隨後這個革命性的發現變成新聞,傳播到了馬斯垂克市之外,在西歐引起轟動。霍夫曼醫生正式轉職為「化石獵人」,他小心把化石藏進到白蘭地的酒箱裡,運到巴黎。另一名化石愛好者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在巴黎對著具骨架進行研究。到了1822年,終於研究出成果,此化石稱為「馬斯垂克的巨大動物化石」(Le grand animal fossile de Maastricht),並且被命名為「默茲河蜥蜴(Mosasaur)」。在1829年,霍夫曼醫生的名字,被用來命名滄龍屬的第一個「有效種」,即「霍夫曼滄龍(Mosasaurus hoffmanni)」。
在這之後,數具比「馬斯垂克的巨大動物化石」還早發現的化石,在19世紀中期也被確認為是滄龍屬的化石。雖然這些不明生物的化石在1770年代起,就在荷蘭最古老的化石博物館——哈勒姆市的泰勒斯博物館中被展出,但在100年後才被證明是屬於哪一種生物。
馬斯垂克市的石灰岩岩層因為在建築業中非常著名,也正是因為如此當地才有專門的採石場。因為滄龍屬的發現,這些採石場中的特殊灰白色岩石,在地質學中被定義為「馬斯垂克階」,和這些岩石同屬於一時間段的地層則被命名為「白堊紀」。
滄龍曾經被歸類於鱷形超目而被命名為卡普林鱷(學名:Capelliniosuchus)。卡普林鱷的化石發現於義大利,最初被V. Simonelli敘述為一種地蜥鱷科,類似達克龍。[1]在1989年,科學家重新研究化石,證實卡普林鱷是滄龍的次同物異名。[2]阿爾弗雷德·羅默使用的Capellineosuchus是個錯誤拼法。[3]
滄龍屬的西文學名「Mosasaurus」意思是代指「默茲河的蜥蜴」,而Mosasaurus的中文翻譯卻是毫不相干的「滄龍」,至於為何會牠會被翻譯為滄龍已不可考,可能是因為滄龍是海洋中的古代生物,所以用滄桑的「滄」來表示,兼具意譯,所以不能誤寫為表示植物或者蒼天的「蒼」。
滄龍是滄龍科中第一個被命名的屬,同時也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史前爬行動物。第一具可歸類於滄龍的化石是1766年在荷蘭南端馬斯垂克的一個石灰岩礦坑中發現的一個破碎的頭骨,當時市內的建築是使用採石場的石灰岩來建造的。為了紀念這個,使用荷蘭的「默茲河」來命名滄龍的拉丁文學名,並且根據「馬斯垂克市」命名馬斯垂克階。
1770年時,當地一個荷蘭的陸軍外科醫生霍夫曼(C. L. Hoffmann)對石灰岩上的奇怪骨骼有著濃厚的興趣,開始出錢收集這些化石。在1774年,人們發現了一個狀態良好的頭骨。這引起大眾對於這些骨頭的興趣、爭議,認為牠們是大洪水時代之前的動物。數年後,法國陸軍佔領荷蘭,化石被送到法國。法國科學家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最初認為這些化石是種鱷魚,後來認為牠們是種巨型蜥蜴。
1822年,威廉·科尼比爾將這個化石命名為滄龍(Mosasaurus),以流經馬斯垂克的默茲河為名。在1829年,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l)建立種名,以發現模式標本的霍夫曼(C. K. Hoffman[查證請求])醫生為名。滄龍的模式標本目前正在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中。
就像海王龍、海諾龍以及傾齒龍這些巨大的同類一樣,滄龍的身長可以達到13~15公尺,雖然屬於大型海洋動物,但是已經比之前預估的要小了很多,只比暴龍長一點,體重和咬合力均不如暴龍。滄龍的體型在數據上較海王龍亞科來的粗壯,呈直桶狀,但以整體外觀來說是呈現出苗條的麵條型態,為同類海洋掠食者中較為纖細的一支。
比起其他的滄龍類,滄龍屬的頭部進化的更強壯、更堅固,下頷的骨頭間關節被更加緊密的癒合,這導致滄龍無法像早期和中期的滄龍類一樣使用蛇類的丸吞進食模式。
滄龍屬的牙齒彎曲、銳利、呈圓錐狀,並具有各種不同的形態,有些牙齒具有鋸齒狀的邊緣,並隨機分佈在牙齒的縱軸和橫軸上,滄龍屬應是將獵物撕裂、肢解後再吞下。和其他滄龍類一樣,滄龍屬具有翼骨齒(即上顎多一排牙齒),能幫助固定獵物,將食物調整到合適的位置,方便切割獵物肌肉和咬碎其骨骼,防止其從口中滑出,由於滄龍屬的咬合力巨大因此也能利用上顎牙齒去肢解獵物。
滄龍的身體具有高度流體力學性,類似魚龍的拉長形態。滄龍的前肢具有五趾,後肢具有四趾,四肢已演化成鰭狀肢,前肢大於後肢。滄龍可能藉由擺動身體而在水中前進,如同現代海蛇。滄龍屬、傾齒龍屬以及浮龍屬等都是滄龍超科中較衍化的晚期物種,可能已經具備類似鯊魚的尾鰭,此構造是更早期的滄龍類(例如海王龍)所沒有的,使其更能適應海洋生活。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