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西周時為宗子國;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樅陽縣,屬廬江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同安縣,屬同安郡;唐至德二年(757年)改桐城縣。
1949年2月18日,劃桐城東、南鄉,廬江、無為兩縣少量地區設制桐廬縣,縣治初設項鋪鎮,後移湯家溝;1951年2月24日更名湖東縣;1955年7月1日更名為樅陽縣,先屬安慶專區、安慶地區,後屬安慶市。
2015年,國務院批覆同意對安徽省部分行政區划進行調整,將安慶市樅陽縣劃歸銅陵市管轄。
人口
根據樅陽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現將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縣人口的基本情況公布如下:全縣常住人口為469051人[2],與2010年樅陽縣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695698人相比,減少226647人,下降32.58%,年均下降3.87%。
地理
樅陽屬著名的廬(江)樅(陽)火山岩盆地。中生代以來的構造運動奠定了地貌,形成了北高南低,中部低平,低山丘陵崗沖相間,濱江環湖,分4個亞區,丘陵、湖泊、平原依次排列的格局:
樅陽屬長江流域水系,境內陳瑤湖、白蕩湖、菜子湖、和「兩賽」(神靈賽湖、羹膾賽湖)4個水系,河網密度0.22公里/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白蕩湖為775平方公里,陳瑤湖為183.3平方公里,菜子湖為397.5平方公里,「兩賽」為68.5平方公里。境內河流縱橫,水系發達。
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均氣溫16.5℃,年均降水量1326.5毫米,冬季降水少,夏季(梅雨季)雨量集中,約占全年的40%。年均日照數2065.9小時,無霜期251天。東北風為主導風向,年均風速3.2米/秒。
行政區劃
樅陽鎮、𠙶山鎮、湯溝鎮、橫埠鎮、項鋪鎮、錢橋鎮、麒麟鎮、義津鎮、浮山鎮、會宮鎮、官埠橋鎮、錢鋪鎮、金社鎮、白柳鎮、雨壇鎮、白梅鄉和樅陽經濟開發區。
交通
文化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