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州,中國從南北朝到清朝的州。
430年(神䴥3年),北魏設置涇州,治所在安定郡(今甘肅省涇川縣)。西魏、北周、隋朝繼續設置涇州,管轄4郡5縣,廢郡之後,管轄5縣。607年(大業3年),改為郡制,涇州改稱安定郡,下轄7縣。
More information 隋朝行政區劃變遷, 區劃 ...
Close
唐朝再改為涇州,屬關內道,戶三萬一千三百六十五,口十八萬六千八百四十九。下轄五縣:安定縣(後改保定縣)、靈台縣、臨涇縣、良原縣、潘原縣。天寶、至德年間一度為安定郡、保定郡。唐後期為涇原節度使的治所。
涇州在北宋屬秦鳳路,金朝屬慶原路,管轄4縣。元朝屬陝西行省,管轄2縣。明朝為散州,屬陝西平涼府。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升為涇州直隸州,屬甘肅省,轄三縣。1913年,改為涇川縣。
- 劉感(總管,武德初年)
- 李叔良(618年—621年)
- 孟宣文(622年前後)
- 冉仁才(貞觀初年)
- 高表仁(貞觀初年)
- 郭澄(貞觀年間)
- 郭孝恪(貞觀年間)
- 常何(637年—638年)
- 楊弘禮(649年)
- 蔡君師(高宗初年)
- 王歸一(高宗年間)
- 張守讓(武周年間)
- 源修業(694年)
- 王勔(697年)
- 李上義(武周年間)
- 李某(武周年間)
- 房玄靜(武周年間)
- 陽嶠(711年)
- 魏靖(開元初年)
- 李隆業(715年—716年)
- 李憲(718年)
- 裴參玄(開元年間)
- 劉貞昚(開元年間)
- 薛自勸(736年)
- 韋繩(開元年間)
- 裴煒(745年,安定太守)
- 王喬(天寶年間,安定太守)
- 劉廣(天寶年間,安定太守)
- 尹中庸(天寶年間,安定太守)
- 徐蛟(天寶年間,保定太守)
- 崔器(至德年間,保定太守)
- 高暉(763年)
- 段秀實(764年—768年)
- 馬璘(768年—776年)
- 段秀實(777年—780年)
- 李懷光(780年)
- 朱泚(780年)
- 孟皞(780年)
- 姚令言(780年—783年)
- 姚況(783年)
- 馮河清(783年—784年)
- 田希鑒(784年)
- 李觀(784年—787年)
- 劉昌(788年—803年)
- 段祐(803年—808年)
- 朱忠亮(808年—813年)
- 蘇光榮(813年—815年)
- 李匯(815年)
- 王潛(815年—821年)
- 田布(821年)
- 楊元卿(821年—826年)
- 李祐(826年—828年)
- 李岵(李有裕,828年—829年)
- 張惟清(829年—833年)
- 康志睦(833年)
- 朱叔夜(833年—835年)
- 劉沔(835年)
- 王茂元(835年—840年)
- 史論(會昌年間)
- 史憲忠(843年—846年)
- 康季榮(848年—852年)
- 裴識(852年—854年)
- 李權(854年—855年)
- 盧簡求(855年—857年)
- 陸耽(857年)
- 李承勛(857年—858年)
- 渾侃(858年—860年)
- 李璲(咸通初年)
- 李弘甫(咸通年間)
- 周寶(?—879年)
- 程宗楚(880年—881年)
- 胡公素(881年—882年)
- 張鈞(882年—894年)
- 張鐇(894年—895年)
- 張璉(895年—898年)
- 張珂(898年)
- 李茂貞(898年—923年)[1]
- 李繼曮(907年—909年)
- 劉知俊(909年—915年)
- 李繼曮(915年—924年)
- 李繼昶(924年—929年)
- 李金全(929年—931年)
- 康福(932年—934年)
- 張從賓(934年—935年)
- 李德珫(935年—938年)
- 張萬進(938年—939年)
- 張彥澤(939年—942年)
- 王周(942年—945年)
- 何建(945年—946年)
- 史威(946年)
- 史佺(947年)
- 史匡威(史懿)(947年—954年)
- 張鐸(954年—956年)
- 白重贊(956年—960年)
- 張鐸(960年—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