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郡中國名。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境。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固原)。

歷史

周朝

東周時,緄夷領土位於至隴山以西[1]。西漢楊惲〈報會宗書〉記載,安定郡一帶部分的山谷曾經為昆夷的領土[2]

漢代安定郡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北地郡置。郡治在高平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屬涼州刺史部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領二十一縣:高平、復累、安俾、撫夷、朝那、涇陽、臨涇、鹵、烏氏、陰密、安定、參欒、三水、陰槃、安武、袓厲、爰得、眴卷、彭陽、鶉陰、月氏道。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甘肅省平涼市白銀市北部和東部及鎮原縣一帶。境內有蕭關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42725戶,143294人。

東漢時有羌亂,永初五年(111年)內徙右扶風美陽縣,永建四年(129年)復還;永和六年(141年)十月再次內徙右扶風,建和年間復還。初領高平、復累、安俾、撫夷、朝那、涇陽、臨涇、鹵、烏氏、陰密、安定、參欒、三水、陰槃、安武、袓厲、爰得、眴卷、彭陽、鶉陰、月氏道21縣,永和五年(140年)以前省併復累、安俾、撫夷、涇陽、鹵、陰密、安定、安武、爰得、眴卷、月氏道11縣;永初五年(111年)左右,鸇陰、租厲2縣移屬武威郡;永建四年(129年),參欒縣移屬北地郡,北地郡鶉觚縣來隸[3]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領臨涇、高平、朝那、烏枝、三水、陰盤、彭陽、鶉觚八縣,有6094戶,29060人。延熹四年(161年)左右復置涇陽縣[4];中平年間末,陰盤縣移寄治京兆尹新豐縣,故地遂廢[註 1];興平元年(194年)分鶉觚縣置新平郡。東漢末領臨涇、高平、朝那、烏枝、三水、彭陽6縣。北魏時治安定縣。

隋代安定郡

隋朝初年,改涇州為安定郡。戶七萬六千二百八十一,下轄七縣:安定縣鶉觚縣陰盤縣朝那縣良原縣臨涇縣華亭縣唐朝時,又改為涇州,天寶時,改涇州為安定郡。戶三萬一千三百六十五,口十八萬六千八百四十九。下轄五縣:安定縣、靈台縣、臨涇縣、良原縣、潘原縣至德元年(756年),改安定縣為保定縣,安定郡為保定郡乾元元年(758年)改涇州。

行政區劃

隋朝

More information 縣名, 現在地名 ...
縣名 現在地名 簡介 備註
安定縣 帶郡。
鶉觚縣 舊置趙平郡北周廢郡。並以宜祿縣入焉。大業初分置靈台縣,二年廢。
陰盤縣 北魏置平涼郡,開皇初郡廢。有盧水。
朝那縣 西魏置安武郡,及析置安武縣。開皇三年郡縣並廢入焉。
良原縣 大業初年置。
臨涇縣 大業初年置,初曰湫谷,尋改焉。
華亭縣 大業初年置。有隴水、芮水。
Close

唐朝

More information 縣名, 現在地名 ...
縣名 現在地名 簡介 備註
保定縣 上。本安定縣,至德元載更名,廣德元年沒於吐蕃,大曆三年復置。有折墌故城。
靈台縣 上。本鶉觚縣,天寶元年更名。
臨涇縣 中。
良原縣 上。興元二年沒吐蕃,貞元四年復置。
潘原縣 中。本陰盤縣,天寶元年更名,後省為彰信堡,貞元十一年復置。
Close

人物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