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一种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革龜(學名:Dermochelys coriacea),在中文裏也可稱為三菱龜[來源請求],是一類巨型的海龜,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爬蟲動物。
革龜 化石時期:全新世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爬蟲綱 Reptilia |
目: | 龜鱉目 Testudines |
亞目: | 曲頸龜亞目 Cryptodira |
總科: | 海龜總科 Chelonioidea |
演化支: | 棱皮龜類 Dermochelyoidae |
科: | 棱皮龜科 Dermochelyidae |
屬: | 革龜屬 Dermochelys Blainville, 1816 |
種: | 革龜 D. coriacea
|
二名法 | |
Dermochelys coriacea (Vandelli, 1761)[2]
| |
異名[3] | |
列表
|
革龜全身深藍或黑色,身上散佈白色或米白色斑點,擅於潛泳,可在深至1,000公尺海底活動,在面對人類的時候較為溫順,習慣利用自己龐大的體型來阻嚇其他海洋動物,以水母為主食。
革龜的龜甲並非純粹的骨頭,全部軟化成膠質,硬度不如一般烏龜,因此導致很多肉食海洋動物(大白鯊、虎鯨等)會以牠為食。革龜背面沒有角質板,被以柔軟的革質皮膚,上面有7條縱棱,棱間微凹如溝,腹甲骨化不完全,有5條縱棱;四肢呈鰭足狀,沒有爪,前肢甚長,後肢短;尾短;體背為漆黑色或暗褐色,微帶黃斑,腹面色淺。
作為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龜鱉目動物,革龜平均體長可達2.5公尺,最長3公尺,而革龜的平均體重就有1噸[4]。
革龜之所以長得如此巨大,是因為其吃掉大量移動緩慢的水母所致。革龜只需一天就可吃掉相當於自身體重73%的食物,相當於1.6萬卡路里,高出其生存所需3到7倍,這也是為何革龜這種號稱「吃水母機器」需要鋒利牙齒的原因。牙齒給了革龜進化優勢,鋒利、尖銳、向內傾倒的牙齒可預防水母逃脫。這也意味著革龜能吃各種水母,包括小如蜜蜂、或大如獅子的水母。革龜也有特別長的食道,甚至延伸到胃部以外再環繞回來,它就像傳送帶一樣可捕捉、儲存以及持續消化食物。
當小革龜出生時,其體長只有7.6公分。但在吃掉大量水母後,其體長可達1.22公尺到1.83公尺。革龜是遷徙物種,每年要游1.6萬公里,它們需要竭盡所能才能游得如此之遠。由於水母並非補充能量的最好食物,所以革龜的最好辦法就是每一次盡可能多吃水母。
儘管革龜有著出色的消化系統,但它們依然無法區分水母和海水中塑料垃圾漂浮物,這是革龜正面臨滅絕的最大擔憂。
主要分佈在熱帶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偶爾也見於溫帶海洋。分布於熱帶至溫帶海域、北至西伯利亞海岸以及中國大陸沿海、台灣沿岸等海域,多棲息於熱帶海水的中、上層,有時可進入近海和港灣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義大利。[2]
革龜在許多國家都是保護動物,美國早在1970年6月2日就將其列為瀕危物種[5],2012年更在加州、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沿海劃出41,914平方英里的保護區[6]。波多黎各從2005年開始,每年舉行革龜季,提升大眾對革龜的認識[7]。此外它也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馬來西亞的革龜種群在1960年代之後急速下滑,自1993年之後馬來西亞附近再也沒有出現過產卵的革龜。2007年馬來西亞漁業部甚至打算克隆革龜以擴充其種群數量,但計劃的可行性遭到許多生物學家的質疑[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