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安瑪爾·穆罕默德·阿布·明亞爾·格達費[註 1](阿拉伯語:مُعمّر محمد أبو منيار القذّافي,羅馬化:Muʿammar Muḥammad ʾAbū Minyār al-Qaḏḏāfī,阿拉伯語發音:[muˈʕamːar alqaˈðːaːfi] (ⓘ);1942年6月7日—2011年10月20日),遜尼派穆斯林,利比亞革命警衛隊上校,利比亞綠色革命的精神領袖,前任利比亞實際最高領導者、非洲聯盟主席。長達42年統治利比亞,是阿拉伯國家執政時間最久的國家領導人[2]。2011年2月初,受到埃及和突尼西亞革命的影響,利比亞出現反對格達費統治的示威遊行,並很快轉化為內戰。6月27日,國際刑事法院以涉嫌反人類罪為據,簽發格達費的逮捕令[3]。8月20日,反對派發動進擊首都的的黎波里之戰,攻入後,在全城搜捕格達費[4]。2011年10月20日,多國傳媒報導格達費已經被俘虜,並謂因雙腿傷重而亡。[5][6][7]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執行委員會主席馬哈茂德·吉卜里勒在記者會上證實,格達費當天在蘇爾特的一個廢棄下水道中被捕,但隨後在執政當局軍隊與格達費支持者的交戰中,頭部和腹部遭到致命連環槍擊身亡。[8][9]
穆安瑪爾·格達費 معمر محمد أبو منيار القذافي | |
---|---|
利比亞兄弟領袖和革命導師 | |
任期 1977年3月2日—2011年10月20日[1] | |
國家元首 | 列表
|
總理 | |
前任 | 職位建立 |
繼任 | 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賈利勒 (全國過渡委員會主席) |
利比亞阿拉伯共和國革命指導委員會主席 | |
任期 1969年9月1日—1977年3月2日 | |
總理 | 馬哈茂德·蘇萊曼·馬格里比 阿卜杜勒·薩拉姆·賈盧德 阿卜杜勒·阿提·奧貝迪 |
前任 | 伊德里斯一世(國王) |
繼任 | 本人(作為總人民大會秘書長) |
大利比亞阿拉伯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總人民大會秘書長 | |
任期 1977年3月2日—1979年3月2日 | |
總理 | 阿卜杜勒·阿提·奧貝迪 |
前任 | 本人(作為利比亞總人民大會秘書長) |
繼任 | 阿卜杜勒·阿提·奧貝迪 |
利比亞總理 | |
任期 1970年1月16日—1972年7月16日 | |
前任 | 馬哈茂德·蘇萊曼·馬格里比 |
繼任 | 阿卜杜勒·薩拉姆·賈盧德 |
非洲聯盟主席 | |
任期 2009年2月2日—2010年1月31日 | |
前任 | 賈卡亞·基奎特 |
繼任 | 賓古·瓦·穆塔里卡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穆罕默德·阿布明亞爾·格達費 1942年6月7日 義屬利比亞的黎波里塔尼亞阿卜哈迪堡 |
逝世 | 2011年10月20日† 大利比亞阿拉伯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蘇爾特 | (69歲)
墓地 | 利比亞沙漠中的一個未知地點 |
政黨 | 利比亞阿拉伯社會主義聯盟(1971年—1977年) 獨立人士(1977年—2011年) |
配偶 | 法薩亞·哈立德(1969年—1970年) 薩菲亞·法爾卡什(1970年—2011年) |
兒女 | |
居住地 | 大利比亞阿拉伯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的黎波里阿齊齊亞兵營 |
母校 | 利比亞大學 班加西軍事學院 |
宗教信仰 | 伊斯蘭教唯經派(前為遜尼派) |
簽名 | |
軍事背景 | |
效忠 | 利比亞王國(1961-1969) 利比亞阿拉伯共和國(1969-1977) 利比亞民眾國(1977-2011) |
服役時間 | 1961-2011 |
軍階 | 上校 |
參戰 | 利比亞綠色革命、利埃戰爭、查德-利比亞衝突、烏坦戰爭、「黃金峽谷」行動、利比亞內戰 |
早年
格達費出生於義屬利比亞的黎波里塔尼亞(今蘇爾特省)蘇爾特南部費贊沙漠地區貝都因人格達費部落(因此也是格達費的姓氏)的一個羊皮帳篷里,該部落總人口僅有五萬到六萬人,在利比亞算是較小的部族。部族的起源,是阿拉伯帝國時代的蘇丹在動兵入侵北非後,軍隊中的葉門傭兵與當地柏柏爾人的混血後代。格達費的祖父在1911年義大利王國入侵鄂圖曼利比亞時被當時的義大利軍人殺害[10],而他的父親是普通的牧羊人,為當地財主放牧以維持生計,曾在義屬利比亞時期加入反抗義大利殖民利比亞的游擊隊[11],他亦見證了二戰北非戰場英軍和意軍在利比亞殖民地上的交戰、以及二戰結束後盟軍新成立的利比亞聯合王國。格達費是其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男孩,他有三個姐姐,一家過著遊牧民族的質樸生活。
小學之前隨父母在沙漠生活,並於鄰近小鎮就讀,每天以花單程一個半小時走路往返上學。由於上學時年齡比其他同學大,家境貧困,因此他常被同學嘲笑為「鄉巴佬」。中學時,父親為他人牧羊而搬家,因付不出住宿費,被迫平日到清真寺要飯、打地舖睡覺。每個星期四放學後走三個半小時回沙漠與家人團聚(伊斯蘭教國家逢星期五為例假日),週六一早再步行三個半小時的路程回學校。
格達費在中學時便崇拜埃及總統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經常收聽納賽爾在阿拉伯之聲的演講廣播。
在學校時,格達費已顯露了一定的「領袖氣質」,善於表達,具有感召力。在學校中,格達費設立了以「第一小組」為核心的組織,該組織採取了嚴格的層級制:小組成員可建立次級組織,吸納新成員,但均需得到格達費的審核並認可,其中各級間的成員彼此互不認識。之後,格達費被學校以參加政治活動為由而開除,他的父親通過各種人際關係,才將他轉到米蘇拉塔(利比亞西北部城市)的一所高中完成學業。 [12]格達費於米蘇拉塔也建立類似的組織,曾在1956年領導過支持納賽爾與反對以色列的示威遊行,就讀班加西的軍校期間,時常與班加西大學內的泛阿拉伯民族主義份子來往[11]。
中小學時期的艱辛求學環境對格達費影響甚大。1961年,格達費進入班加西的利比亞大學主修歷史,就讀一年後轉學至同位於班加西的軍校。軍校畢業一年後,赴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接受裝甲兵與通訊相關訓練半年。回國後,國王伊德里斯一世年老昏庸,政局腐壞,軍政界皆有多人想奪取政權,格達費也成立了以中下級軍官為核心的「自由軍官」組織,積極謀劃革命[13]。
統治
1969年8月31日,當時為中尉的格達費和同志阿卜杜勒-薩拉姆·賈盧德上尉等人從班加西出發,利用獲准的夜間訓練為掩護,將三營裝甲部隊於傍晚進軍的黎波里,突擊禁衛軍,軟禁國王衛隊司令。接著攻下廣播台和電視台,禁衛軍無法向外求援。隔天早上六點半,對外宣布革命成功[11],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在利比亞實現阿拉伯民族主義對伊斯蘭主義的超越。[18]
在1969年至1979年間,格達費擔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格達費上台後推行親蘇政策,收回美國的惠勒斯空軍基地(Wheelus Air Base),1972年廢除了前政權同美國簽訂的多項協議。[19]1979年至2011年,擔任革命領導人兼任武裝部隊最高統帥。1970年至1972年,任職利比亞總理兼任國防部長。1973年4月15日,提出第三國際理論作為官方理論。1977年至1979年,任總人民大會總秘書處秘書長(國家元首)。
1982年至1983年,任非洲統一組織主席(現稱非洲聯盟)[20]。
格達費曾致力於獲得核武器並曾向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詢問能否購買但被拒絕。[21][22]
由於格達費本人篤信伊斯蘭教而且他認為利比亞作為一個伊斯蘭國家,國旗要有代表伊斯蘭教的綠色,於是他親自設計了一面只有綠色的利比亞國旗,此面國旗成為全世界最簡單的國旗,利比亞一直用此國旗直至2011年其政權被推翻為止。
因為原油是利比亞的主要出口物資,格達費力圖改進利比亞的石油板塊。1969年10月,他聲稱現有的貿易條款不公,偏惠外國公司而不是利比亞,並威脅減產,12月賈盧德成功地提高了利比亞石油價格。1970年其他OPEC國家跟進,導致全球原油價格上漲。
格達費拒絕敘利亞式的世俗民族主義,[23]選擇比以往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更強調伊斯蘭教。[24]格達費稱阿拉伯民族主義和伊斯蘭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25]並呼籲在阿拉伯世界占少數的基督徒改信伊斯蘭教。[26]格達費力主採用伊斯蘭教法作為國家法律的基礎,模糊了宗教與世俗領域的界限。[27]格達費渴望伊斯蘭世界的統一[28],並鼓勵伊斯蘭信仰的傳播——在2010年訪問義大利時,他付錢給一家模特公司找到200名年輕義大利婦女,以發表敦促她們皈依伊斯蘭教的演講。[29]據格達費傳記的作者強納生·貝爾曼稱,格達費屬於伊斯蘭主義中的伊斯蘭現代主義而不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流派,因為他置宗教於政治體系之下,而不是尋求將國家轉變為伊斯蘭式。[30]他受一種「神聖使命感」驅使,認為自己是上帝意志的傳達者,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實現目標。[31]但格達費仍然以其獨特的視角解釋伊斯蘭教[30],並經常與保守派教士相衝突。與女性社會地位和人權紀錄方面表現較為惡劣的沙烏地阿拉伯等波斯灣阿拉伯國家相比,格達費領導下的利比亞擁有在整個阿拉伯世界中較好的女性境遇[32],女性在利比亞無需被強制配戴頭巾及穿罩袍。許多人批評格達費試圖鼓勵婦女進入武裝部隊等傳統上僅限男性的社會部門。格達費希望改善婦女的地位,但也認為性別應「隔離但平等」,因而認為女性通常應保持傳統角色。[33]格達費是堅定的反馬克思主義者,[34]在1973年聲稱「每個穆斯林都有責任去反對」提倡無神論的馬克思主義。[35]
格達費認為流亡國外的利比亞人都是叛徒,對其中數人直接下達處決命令。根據他的指示,倫敦一些報刊亭因出售批評格達費的報紙而被投擲炸彈。1980年,格達費的許多政敵在英國被謀殺。1984年4月17日,經格達費親自下令,利比亞駐倫敦使館公然用機槍向和平示威的群眾掃射並當眾槍殺年僅25歲的英國女警伊馮·弗萊切爾,導致使館被圍11天,兩國斷交15年,首相柴契爾夫人同意美國使用英國基地空襲利比亞。
格達費曾因被指公開支持恐怖主義而被時任美國總統雷根批評為「瘋狗」(Mad Dog),在美國總統小布什任內則被列為「流氓政權」的領導人之一。格達費在冷戰結束後的態度有明顯改變,他決定使利比亞放棄發展核武器,並決定對利比亞恐怖攻擊的洛克比空難遇難者家屬賠償。政策上轉偏向西方,並於2006年5月與美國恢復邦交[36]。
對華方面,格達費在國際問題上經常批評中國。稱中國背叛了社會主義。儘管如此,在第一次利比亞內戰期間,中國企業曾與利比亞政府談判出售武器,但中國政府表示對這些談判不知情,也從未出售過武器。
2009年9月23日,格達費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長達94分鐘的演講《革命事業的領袖弟兄》(Brother Leader of the Revolution)時,漫長的演講造成其私人同步口譯員在中途心情崩潰,放棄翻譯[37][38]。
2011年3月17日,俄羅斯在聯合國安理會關於制裁利比亞格達費政權的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投票中,與中國一致投了棄權票,不反對美國提出的加大對格達費政權制裁力度的要求。[39][40]6月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承認利比亞反對派代表已到達北京與中國政府會談。[41]而當全國過渡委員會剛剛奪下首都的黎波里,格達費還在堅持抵抗時,俄羅斯在9月1日正式承認得到西方及阿拉伯各國支持的過渡委成為利比亞唯一的合法政權。[42]9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向全國過渡委員會通報了對其承認的決定。[43]當中國和俄羅斯在格達費還在繼續抵抗時便相繼承認全國過渡委員會為利比亞唯一合法政府之後,全國過渡委員會控制的石油公司的發言人通過電話向道瓊通訊社表示:「那些曾經長期支持格達費政權、對全國過渡委員會採取敵對立場的國家,今後在利比亞將難以獲得新的石油勘探特許權,這些國家包括印度、中國和俄羅斯。」[44]
下台
利比亞自2011年2月15日起爆發反政府示威,格達費指派哈米斯旅鎮壓,但卻無法壓制。首都的黎波里部分區域已落入反對派手中,西方各國紛紛宣布制裁,凍結其家族資產。格達費2月24日警告示威者停止抗議,否則將「燒毀整個利比亞」。剛辭職的司法部長賈里爾於2月24日聲稱,格達費擁有生化武器,且隨時都有動用的可能[45]。
格達費指責基地組織是利比亞危機的幕後策劃者,目的是想在利比亞建立伊斯蘭王國。2月26日,聯合國安理會15個理事國以15比0的票數一致通過決議,對格達費、其七子一女及親信等共16人實施制裁。制裁措施包括凍結資產和禁止出境,並把利比亞當局涉嫌侵犯人權的問題提交至海牙國際法庭處理[46]。
格達費在反政府示威發生後,面對國內外的壓力,已多次公開表示自己不是總統或國王。自稱「革命領導人」的他沒有任何正式職務,也沒有國會可以解散,只有「人民大會」,所以他「沒有辦法」下台。
直至8月18日,據俄新網援引Albawaba新聞門戶網站的報導,利比亞軍方消息人士的透露,該國領導人格達費可能得「重病」,很快將離開祖國,將權力移交給司法部長穆罕默德·高穆迪(Muhammad Alqamoda)。格達費願意在所有參與北約領導的「聯合保護者」行動部隊立即撤出利比亞的條件下離境。[47]
2011年8月29日,格達費曾經的五名貼身女保鏢向班加西的一名心理學家投訴稱,她們都曾遭受格達費和他兒子的強姦,之後又被政府軍的其他官員侮辱。[48]
2011年10月20日,媒體報導指出全國過渡委員會官方向半島電視台公布,格達費已於當天早晨在其故鄉蘇爾特附近被利比亞革命軍俘獲。[49][5]據報導,格達費和幾個侍衛在城西某道路下的水管中被NTC的軍隊發現,他在被北約的空襲鎖定後即試圖逃離城市,於是藏匿於該處。[50]NTC高階官員阿卜杜勒·梅吉德(Abdel Majid)說,當時格達費的雙腿都受到了重傷,頭部亦中槍 。[51]一位NTC的發言人向天空新聞台指出,格達費的遺體正被空運送往米蘇拉塔。[50]
數名NTC的人物已證實了格達費的死亡,死因乃是其被俘獲時身體所受的槍傷。[52][53][54]《衛報》在其網站上發布了一張由法新社提供、格達費被捕後上半身滿布血跡的手機照片。[50]隨著格達費的死亡,長達50年的利比亞格達費時代和他建立起的伊斯蘭主義[55]獨裁政權也隨之終結。
家庭
- 長子穆罕默德·格達費(1970年-)是唯一由第一任妻子所生的格達費子女,其餘七個子女都是第二任妻子所生。他掌控利比亞電信和郵電等行業,任職利比亞郵電總公司主席及利比亞奧林匹克委員會,還在利比亞的一家飲料公司中擁有40%的股份[56][57][58]。
- 次子賽義夫·伊斯蘭·格達費(1972年-)是格達費和第二任妻子所生,能說流利的英語、德語和法語,曾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取得博士學位。推動了利比亞經濟改革,並在利比亞棄核進程與洛克比空難賠償上發揮了關鍵作用,是一個能影響其父決策的人。名義上只是格達費慈善基金會主席,但實際上是利比亞僅次於其父的第二號人物。他透過自己「One-Nine Group」的一家附屬公司涉及利比亞的石油業[56][57][58]。原被視為下個接班人的他,最終在利比亞南部的奧巴里被捕。[59]
- 三子薩阿迪·格達費(1973年-)是利比亞的運動選手,曾是國家足球隊隊員,參與過義大利甲組足球聯賽。主管體育和對外交流工作,任利比亞足球協會主席和阿勒利足球俱樂部的名譽主席,也是利比亞主權基金對外投資公司的老闆。曾加入了家族內涉及可口可樂特許經銷權利益的鬥爭[56][57][58]。他擁有單獨的部隊控制西部多個城市。[60]
- 四子漢尼拔·穆安瑪爾·格達費(1975年-)曾因在瑞士訪問期間毆打隨從而被瑞士警方逮捕,此事導致利比亞與瑞士之間的外交衝突[56][57][58]。在2008年表示想要有自己的軍隊,曾獲得280億美元的支持。[60]
- 女兒艾莎·格達費(1976年-)在利比亞的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當過法學教授和律師,主要幫其父管理酒店業,也與能源及建設領域較密切。於2006年嫁給跟其父有血緣關係之同一部族出身的特種部隊軍官。性格與格達費相似,因長相美麗和身材惹火,被稱為「利比亞第一公主」[56][57][58]。
- 五子奧-穆·坦塞姆·比拉·格達費(1977年-2011年10月20日)擔任利比亞國家安全顧問,是格達費子女中唯一公開擁有政府官職的人。維基解密曾披露他曾在2008年向國家石油公司主席敲詐12億美元以成立自己的私人軍隊[56][57][58]。在利比亞內戰中與其父一同被殺。[59]
- 六子賽義夫·阿拉伯·格達費(1982年-2011年4月30日)常年居住在德國慕尼黑,外界對他了解不多[56][57][58]。2011年4月30日,利比亞政府發言人易卜拉欣說,賽義夫在當地時間4月30日北約空襲中死亡,同時死亡的還有格達費的三個孫子[61]。
- 七子哈米斯·格達費(1983年-2011年8月29日)是位武官,曾在俄羅斯受過培訓,統率其父最信任的嫡系特種兵部隊哈米斯旅[56][57][58]。在利比亞局勢動蕩之前,哈米斯一直在讀書。在利比亞爆發內戰以來,格達費「最神秘的兒子」哈米斯一直在指揮作戰,被認為是最具「軍事實力」的一個。2011年8月4日,反對派稱北約飛機於對茲利坦的空襲中炸死了哈米斯。[62]8月9日,利比亞政府播放錄像證明哈米斯仍然在世。[63]經證實,他已於2011年8月29日在泰爾胡奈戰死。
個人生活
喜愛騎乘駱駝而不習慣乘坐高級轎車,平時愛喝駱駝奶和食用烤肉[56]。他喜愛足球運動,是義大利老牌球隊尤文圖斯隊的股東[56]。
軼聞
1969年9月1日,擔任通信兵營指揮官的格達費秘密成立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武裝政變。據傳在他的威脅下,當時中華民國政府派駐利比亞的兩位通訊專家俞湘鍍少校和葉秉中上尉被迫配合關閉全軍通訊系統[64]。
1970年,格達費派他的副手總理賈盧德突訪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且欲以利比亞與中華民國(台灣)斷交換取中華人民共和國提供核武器,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反對,當時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甚至斥責格達費「這麼討厭的格達費,太狂妄了」,並拒絕會見賈盧德。儘管如此,格達費仍多次聲稱自己崇拜毛澤東,並說過自己是毛澤東的「好學生」。[65]但也有觀點認為毛澤東斥責格達費及格達費稱自己是毛澤東的「好學生」並無實據,只是傳言。[66][67]
1982年9月,格達費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鄧小平見面並且會談,事後鄧小平評價他說:「這個格達費跟海珊國王(約旦國王)截然不同,趾高氣揚。」鄧小平較喜歡海珊,討厭格達費[68]。
2002年4月13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訪問利比亞時稱讚格達費是「親密的朋友」[69]。
2006年1月18日,格達費的次子賽義夫首次來臺灣並與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見面[70]。5月10日,陳水扁訪問利比亞時與格達費會面,並受到了後者的款待。此事引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強烈不滿。[71][72]
在格達費死後,時任外交部非洲司司長盧沙野接受法國媒體採訪時表示,格達費不是中國的朋友,相反他是很多西方領導人的座上賓。[73]曾任中國駐利比亞使館參贊並被格達費「稱兄道弟」的時延春則用「五個特點」(梟雄人物、風雲人物;有爭議的人物;不定嚮導彈式多變人物;不肯輕易屈服的人物、投機者;性情中人、很隨意、變化多端)評價格達費。[66]
2013年1月,法國軍火商塔基耶廷(Ziad Takieddine)指稱,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期間,格達費曾向法國前總統薩科吉提供4000萬英鎊現金用於2007年法國總統選舉,這筆巨額獻金通過巴拿馬和瑞士帳戶洗白[74]。
格達費在未垮台前宣稱,從利比亞經地中海北上歐洲的偷渡活動遭利比亞政府有效壓制,例如2009年全年義大利只截獲7,300名偷渡者。[75]2011年利比亞內戰爆發後,格達費曾經提出警告,表示一個統一和穩定的利比亞對於抑制地中海的偷渡活動事關重要。格達費還在電話中警告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如果自己丟掉政權,恐怖主義勢力將在中東崛起並必將攻擊歐洲。[76][77]在其死後,隨著「阿拉伯之春」走向低潮,格達費死後的利比亞並未實現穩定、發展及政治進步,反而陷入混亂及分離。這也使得利比亞在2010年代中期開始愈演愈烈的歐洲移民危機中成為了難民及非法經濟移民越境的來源地及跳板,其中便有恐怖主義者藉此滲入歐洲。有評論對此表示,這是參與推翻格達費政權的歐洲國家「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和「咎由自取」。[78][79]
大眾文化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