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甲:由解剖学形状的金属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板甲(英語:Plate armour)是以金屬製成的一整塊金屬板盔甲。最早的板甲在青銅器時代就已出現,古希臘邁錫尼文明就已製作出覆蓋全身的早期青銅板甲,古希臘古典時期製造的青銅板甲因模仿人體肌肉的獨特造型,因此也被稱作「肌肉甲」。亞洲方面,2012年,考古學家在中國陝西省寶雞石鼓山發掘了一批西周時期的古墓葬,其中也有早期青銅板甲出土。但因為早期青銅板甲的設計依然十分原始,使用者需要用雙肩承受盔甲的全部重量;再加上青銅材料防護性能有限,最終青銅板甲被鐵質的鱗甲,札甲,片板甲(Lorica segmentata )和鎖子甲取代。直到歐洲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時期成熟的板甲才出現。
13世紀歐洲在鎖子甲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板鏈甲,15世紀後出現了成熟的全身板甲。全身板甲將重量分攤在使用者的全身,而不再像傳統盔甲一樣需要用雙肩承受鎧甲的全部重量,同時胸甲採用了穹殼結構設計來增強整體的強度。這一時期義大利的米蘭成為歐洲盔甲的製造中心,並發展出了哥特甲和米蘭甲。米蘭盔甲作坊中也出現了用了專門加工板甲零件的早期車床。更高的生產效率降低了價格,並讓不少普通士兵也能負擔的起價格較低的胸甲和頭盔。但昂貴的全身板甲依舊是貴族和富人的專用品(和很多人想像的不同,全身板甲的胸甲和頭盔往往比護手,護臂和護腿要便宜。後者因為需要保持關節活動的靈活性,所以生產難度更大,對技術的要求也更高)。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位時期曾大力投資南德意志的盔甲製造業,德國的盔甲匠在義大利板甲的基礎上發展出了馬克西米利安式板甲,並一度風行歐洲。這種板甲以精湛的工藝在護甲上鑿滿了瓦楞,這些瓦楞結構可以增加板甲結構的強度,同時也起到了樸素的裝飾效果。板甲(米蘭式和哥德式)用於百年戰爭、義大利戰爭、玫瑰戰爭、八十年戰爭、法國宗教戰爭、波蘭-立陶宛-條頓戰爭、波蘭—鄂圖曼戰爭、鄂圖曼—哈布斯堡戰爭、勃艮第戰爭、三十年戰爭。
後來因為威力更強的火繩槍的出現,以及火器在戰場上大量使用,全身板甲在戰場上逐漸被淘汰,並演變為四分之三甲和騎兵胸板甲。此外,亞洲地區也有部分國家曾經進口使用過板甲,如鄂圖曼帝國。日本在南蠻貿易中也曾進口過南蠻胴(多為葡萄牙生產的胸板甲)。 此外,中國明朝的《武備要略》中也有過全鐵甲的記載,從描述中來看這可能是一種類似板鏈甲的盔甲,只不過用棉甲取代了板鏈甲中的鎖子甲。而清朝時期乾隆帝的妃子香妃也曾留下過身著歐洲全身板甲的畫像。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