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法國知名作家、電影導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瑪格麗特·熱爾梅娜·瑪麗·多納迪厄(法語:Marguerite Germaine Marie Donnadieu,法語發音:[maʁɡəʁit ʒɛʁmɛn maʁi dɔnadjø],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筆名瑪格麗特·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maʁɡəʁit dyʁas])而知名。法國作家、劇作家、編劇、實驗電影導演,她為1959年電影《廣島之戀》創作劇本,因此獲得了第3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的提名。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4月10日) |
1914年莒哈絲生於印度支那嘉定市(即後來南越的西貢,到越南統一後再改稱胡志明市)。她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當地人小學的教師。她有兩個兄弟。在印度支那度過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成了她創作靈感的源泉。1943年她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親的老家,一個名為莒哈絲的村莊。
莒哈絲的父母是響應法國政府的號召而來到時為法國殖民地的印度支那的。到達不久後,她父親便患上了重病,不得不回法國,最終卻不幸在法國病逝。父親病逝後,她母親帶著三個孩子依舊留在了印度支那。她依靠作為教師微薄的薪水養活三個孩子,在一次投資柬埔寨的房產失敗之後,家庭境況更是捉襟見肘。其書《抵擋太平洋的堤壩》(1950年)便是以這次投資失敗為藍本,講述一位到印度支那的法國母親向殖民地當局地籍管理局租用印度支那南方太平洋海邊一塊租讓地,因沒有行賄,租到的竟是一塊不可耕種的鹽鹼地,還有被太平洋大潮隨時吞沒的危險。在印度支那,青年時期的莒哈絲和一位富有的中國商人黃水梨,有過一段情史。後來她將這段情史寫進小說《情人》裡[1],並於1992年拍成電影。另外,莒哈絲也談到,在印度支那生活的時期里,她曾多次被大哥和母親虐打。
莒哈絲17歲時回到法國讀書,一開始在大學裡學習數學,後來很快轉向於攻讀法律和政治學。畢業後從1935年到1941年在法國殖民地部當秘書,後來參加過抵抗運動並加入共產黨;1955年被共產黨開除黨籍。
1939年她同羅貝爾·昂泰爾姆結婚。戰爭期間,由於參加抵抗運動,羅貝爾被驅逐出境到布亨瓦德(德國市鎮),勉強才存活下來。據莒哈絲自己說,當時羅貝爾只有84磅。
她的成名作是自傳體小說《抵擋太平洋的堤壩》(1950年)。後來作品中,她通常描寫一些試圖逃脫孤獨的人物。她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較古典,後期的作品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方式,並賦予心理分析新的內涵,給小說寫作帶來了革新,常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1984年,她的小說《情人》獲得龔固爾文學獎。
莒哈絲的文學作品包括40多部小說和10多部劇本,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如《廣島之戀》(1959)《情人》(1992)。同時她本人也拍攝了幾部電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們》。
莒哈絲晚年,染上了酗酒的惡習,脾氣變得孤僻古怪,最終因喉癌於1996年3月3日在巴黎逝世,終年81歲,葬於蒙帕納斯公墓。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