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明成祖朱棣生母争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朱棣生母的身分自明朝起,相關文獻和學者就有多種不同說法。各方說法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明成祖朱棣自述[1]、其父朱元璋的皇后馬氏;二是,朱元璋的妃子。妃子身分有多種不同說法,亦可分為兩類,一是正史記載的妃子,二是筆記、野史記載的妃子。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頒布的《皇明祖訓》規定皇位繼承「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嫡子]。庶母所生[庶子],雖長不得立」。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成功取代建文帝獲得皇位,是為明成祖。此後朱棣聲稱,與建文帝父、朱元璋長子、懿文太子朱標同為馬皇后所生[1],為自己取得皇位,提供正當性。明朝官方亦以此為定論[2]。清政府修撰《明史》同樣採用這一說法[3]。雖然晚明以來的文獻和近代學者有多種異說,不認可明朝官方定論,但因建文和之前官方史料的缺失、被修改[4]:63,所以「現在所能作憑藉的史料只是官方的片面記載和後代私人的記述」[1]:636。
《明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2]、《明史·諸王傳》和《公主傳》所記,馬皇后生五子二女,分別是「太子標、秦王樉、晉王棡、成祖、周王橚[3]」,以及寧國公主、安慶公主[5]。兩位公主年幼於周王朱橚。
舊鈔本《燕王令旨》「顧予匪才,乃父皇太祖高皇帝親子,母后孝慈高后親生,皇太子親弟,忝居眾王之長」[1]。
建文帝討伐燕王的詔書稱其為「孝康皇帝同母弟」。
王世貞《二史考》和郎瑛《七修類稿》則指,馬皇后僅生朱棣和朱橚。《七修類稿·卷十》記[1]:?-632,「今魯府所刻玉牒,又以高后止生成祖與周王,因其不同,故錄出之」。
談遷《棗林雜俎》所記[8],晚明時,明孝陵的太監已俱稱馬皇后無子。1930、40年代,中國學界曾對朱棣生母進行過激烈爭論。學者朱希祖認為馬皇后無子、周王朱橚非同母弟的說法皆疑不足信[6]:93。
王世貞所著《二史考》記:「《革除遺事》則謂懿文、秦、晉、周王為高皇后生,而太宗為達妃子」。吳晗解釋,現存《革除遺事》的卷數比原本少,「原本明清之際已不傳」,王世貞所見內容已無記載[1]:632。達妃的「達」若指姓氏,即是朱元璋的達定妃。達定妃生二子,齊王朱榑、潭王朱梓[3]。若同「高麗妃」[1]:635指族名,即是達達妃(蒙古人)。
明代以來的各類筆記、野史中,多見朱棣生母為碽妃或元順帝妃(洪吉喇氏、甕氏、高麗妃)的說法。清代朱彝尊曾稱「高麗碽妃」[9]。今則流行朱棣生母為朝鮮人的說法[4]:62。又或將碽妃、元順帝妃、高麗人三重身份混為一人[10]。此外,《罪惟錄》提及一位與朱棣生母身份不同的瓮妃洪吉喇氏。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四歲的洪吉喇氏入宮,成為寵妃。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瓮妃與李淑妃一同被朱元璋賜死殉葬[11]。
南京大報恩寺是朱棣繼位後,為報答父親朱元璋和母親馬皇后的父母之恩所建。大報恩寺中正殿大門經常緊閉。故民間傳聞,殿中實際供奉的是朱棣生母碽妃[12]:44[4]:63,更相信大報恩寺實是為碽妃所建[13]。王謇《瓠廬雜綴》中記,馮桂芬曾對人說,湘軍攻克金陵城時,「官軍得明成祖御碣於報恩寺塔座下,其文略謂成祖生母為翁吉剌氏,翁故為元順帝宮人」[14]。
朱希祖則認為,碽妃由洪吉喇氏演變而來。漢人將元順帝妃洪吉喇氏簡稱洪氏,一變為《廣陽雜記》的甕氏,再變為《南京太常寺志》的碽妃。當代研究者指出,朱希祖曾因傅斯年堅信朱棣生母為碽妃、為元順帝之子而不滿。他認為傅的觀點與陳寅恪的「李唐為胡姓之說」(胡人輸血論),「同為誣辱之尤,淆亂種族,顛倒史實,殺國民自強之心」的言論[6]:96。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高麗王朝使臣權近在北平拜謁燕王朱棣。權近《奉使錄》詩題云:「到燕台驛,進見燕府。先詣典儀所。所官入啟,以是日先太后忌日,不受禮,命奉嗣葉鴻伴接到館。七月十五日也。」時,馬皇后已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逝世,但忌日為八月初十,並非七月十五日[12]:44。此外,「先太后」無其它記載。
朱棣生母為
李清《三垣筆記》[1]:633提及,明末大儒錢謙益曾於弘光元年(1645年)元旦拜謁明孝陵,發現孝陵神位的擺布正如「本志[南京太常寺志]所載,東側列妃嬪二十餘,而西側止碽妃」。生母不詳的周王朱橚,李清據他曾為孫貴妃服喪三年,推測為孫貴妃所生。吳晗認同,馬皇后無子,李淑妃生太子朱標三子,碽妃生朱棣和朱橚二子的說法[1]:646。清代朱彝尊《曝書亭集》引[9]《棗林雜俎》,提及「高麗碽妃」,但《棗林雜俎·義集》相關[8]只稱「碽妃」。「高麗碽妃」來源無從考證。現代作者亦指碽妃為高麗人[12]:43[4]:62。而在現代傳說中[13],出身高麗的碽妃生下朱棣時,因孕期未足月,被朱元璋視為不祥,以「鐵裙」之刑處死。朱棣為紀念生母,在南京修建了大報恩寺和九層琉璃寶塔。
歷史上李淑妃的父親李傑投奔朱元璋時,才二十六歲,同時,朱標已在前一年(1355年)出生。因此李淑妃不可能是朱標的生母。同時,《南京太常寺志》文中所稱,皇妃某氏生楚王等九個藩王,而按《明史·諸王傳》[3],這九個藩王的生母實際為胡充妃、郭寧妃等七人。其後描述文字亦與《明史·諸王傳》記載有差別。談遷認為即使馬皇后無子,又「何諱他王母?」而「九王同母亦奇」[8]。同時,嘉靖朝擔任南京太常寺卿鄭曉在《今言》記[15],明孝陵「祭旁列四十六案,或坐或否,大抵皆妃嬪也。」與李清《三垣筆記》所稱「東側列妃嬪二十餘[1]:633」,兩者人數不符。
朱棣生母為元順帝妃之說,其具體身份有兩種說法,一是蒙古妃(洪吉喇氏、甕氏),二是高麗妃。更進一步說朱棣為元順帝遺腹子。
歷史上的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閏七月,徐達攻陷大都,元順帝率太子、后妃、臣僚等出逃。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常遇春攻陷上都,而朱棣卻出生於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軍攻陷上都時朱棣已經9歲[16]:11。朱棣出生時,父親朱元璋只占有應天、池州、江州、泗州,尚為小明王韓林兒所封的吳國公。北方紅巾軍被元朝大將察罕帖木兒在汴梁擊潰,1363年在安豐之役中又敗於降元的吳王張士誠,同年朱元璋擊敗陳友諒。按此時間表和當時勢力分布,紅巾軍興第八年,朱元璋當時能擄獲元順帝妃嬪並生下皇子的可能性為零。故有作者[4]:63指這一說法「很可能是民間訛傳」。
有作者[12]:44,將元順帝遺腹子之說,視為百姓不滿朱元璋、朱棣嚴苛統治「編造謠言以發洩不滿情緒」。傅斯年依明人筆記,認同朱棣為元順帝高麗妃所生的說法,「並記當時民間歌語,七言成句。末語謂[洪武]三十五年仍是胡人之天下云云」[1]:635。傅斯年亦指,朱棣為元順帝之子的說法可能是不滿其統治的明朝人,因「其生母非漢姓」,效仿元順帝為宋恭帝之子的傳說而產生的說法[6]:645。
《蒙古源流·卷八》記[1]:634-635,元順帝「第三福晉系洪吉喇特托克托太師之女,名格呼勒德哈屯,懷孕七月,洪武汗納之。越三月,是歲戊申生一男。朱洪武降旨曰:從前我汗曾有大恩於我,此乃伊子也,其恩應報,可為我子,爾等勿以為非。逐養為己子,與漢福晉所生之子朱代共二子。朱代庚戊年生,歲次戊寅,年二十九歲即位,在位四。越月十八日即卒。於是年無子,其蒙古福晉所生之子,於已卯年三十二歲即位。[……]」
王謇《瓠廬雜綴》記[14],朱棣「生母為翁吉剌氏,翁故為元順帝宮人。生成祖距入明宮僅六月耳。明制:宮人入宮,七月內生子者,需受極刑。馬后仁慈,遂詔翁以成祖為馬后生。實則成祖生日,距懿文太子之生,僅十月稍強。翁自是遂抑鬱而歿,易簣前,以己子畫像一禎,授成祖乳母,且告以詳,命於成祖成年就國後告之。成祖封燕王,乳母如命相告。於是始知已之來歷,乃投袂奮起,而靖難之變作矣!」朱棣乳母馮氏安葬於北京,當隨朱棣赴藩就國。但太子朱標年長朱棣五歲,並非此文提及的「十月稍強」。
蒙古人甕氏(甕通瓮)或稱甕妃。清人劉獻廷所著《廣陽雜記·卷二》的記載[1]:635:「明成祖非馬后子也。其母甕氏,蒙古人。以其為元順帝之妃,故隱其事。宮中別有廟,藏神主,世世祀之,不關宗伯。有司禮太監為彭躬庵言之:余少時聞燕之故老為此說,今乃信焉。」
有作者[4]:63指這一說法「很可能是洪吉喇氏之說的另一個版本,因而也是不足為信的。」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