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日,也稱忌辰,是指先輩去世的日子。在傳統習俗里,每年的這一天,逝者家人禁忌參與各種宴會、飲酒等娛樂活動,[1]並有給去世者上墳、燒紙等的習俗。[2] 歷史 根據《尚書·舜典》的描述,舜帝去世之後,全國上下不歌不樂,以示哀悼。 明代,明太祖忌日前兩天,君王百官都穿著淺色素服,在宮殿西角門活動,不鳴鐘鼓,不行賞罰,不舉音樂,禁止屠宰。[3] 清代,在帝王和王后的忌辰,內外均穿素服,不舉行宴會,不演奏音樂,不辦理刑事方面的事務。[4] 參考 [1]“祭日”和“忌日”有何不同. [2020-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5). [2]一个人死后,如果没有人烧纸会怎么样?原来这不是封建迷信!. [2020-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9). [3]《明史·禮志》:仁祖忌日,太祖親詣皇陵致祭。永樂元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定,高皇帝忌辰前二日,帝服淺淡色衣,御西角門視事。不鳴鐘鼓,不行賞罰,不舉音樂,禁屠宰。百官淺淡色衣、黑角帶朝參。至日,親祀於奉先殿,仍率百官詣孝陵致祭。高皇后忌辰如之。 [4]《清史稿·禮志》:內外俱素服,停宴會,輟音樂,不理刑名,帝詣奉先殿後殿上香行禮。如祀南郊,帝閱祝版,遇忌辰,御龍袍、龍褂、掛數珠,執事官蟒服、補褂、掛數珠。閱北郊、廟社暨各中祀祝版,則俱御龍褂、掛數珠,執事官咸補服、掛數珠。大祀齋期內,御常服、掛數珠,陪祀執事官亦如之。凡祭日遇忌辰,行禮時祭服作樂,禮畢仍素服。 延伸閱讀 [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忌日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