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魚歌又稱木魚唱木魚摸魚歌,是一種廣東曲藝,屬於彈詞系統,為唐代佛教的俗講變文寶卷傳唱至粵,與地方民歌民謠逐漸融合演變,於明朝晚期出現於廣州珠江三角洲地區,於民間廣泛流傳,多為即興表演,或根據記憶演唱,後來發展出唱本木魚書,衍生出龍舟歌南音

木魚歌初為清唱,沒有口白,也沒有樂器伴奏,曲體、拍子自由,腔調樸素簡單,一般按唱詞自然誦唱,不需從師學藝。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曾有職業木魚歌藝人,男稱瞽師,女稱瞽姬。職業藝人比較講究唱工,唱腔也刻意求工,逐漸發展出擅於表達哀傷的「苦喉」梅花腔[1]

紫霞杯》為第一個木魚書故事被拍攝成香港電影,由南洋影片公司出品,侯曜編導,羅品超梁雪霏主演。

早期作品以觀音行跡相關故事最為流行。到了清代,開始有文人創作木魚歌,除了有宗教色彩的故事及「勸世文」之類的內容外,還有下述題材:

  • 演義小說改編
    • 《萬花樓》
    • 《金刀記》
    • 《鍾無艷》
    • 《仁貴征東》
    • 《四下南唐》
  • 元明雜劇傳奇民間故事改編
    • 《白蛇雷峰塔》
    • 《再生緣》
    • 《背解紅羅》
    • 《梁山伯牡丹記》
    • 《陳世美三官堂》
  • 根據社會生活創作,反映歷史事件
    • 《三姑回門》
    • 《金山婆自嘆》
    • 《老糠記》
    • 《梁天來告御狀》
    • 《金山客自嘆》
    • 《金山客嘆五更》
    • 《華工訴恨》。
  • 民間故事、獨立創作
    • 《玉葵寶扇》
    • 《亦朋種花》
    • 《金絲蝴蝶》
    • 《梅李爭花》
    • 《錦綉食齋》
    • 《呼家後代》
    • 客途秋恨
    • 《大宋高文舉》
    • 《紫霞杯》

木魚書

木魚書是木魚歌的唱本[2],有將現成的曲詞紀錄之後傳抄、刊印,也有新創曲詞刊印成書後才傳唱。其刊本、抄本有記載可查的約有500部,4000至5000卷。從明末到民國初年,曾刊刻出版木魚書的書肆有50多家,近20家標明所在地在廣州。

有人以收藏木魚書為興趣,如鄭振鐸所藏木魚書約有300至400本[3]梁培熾收藏木魚書約300至400種,2000餘冊[4]

才子書

木魚書中11部代表作品

  1. 三國
  2. 好逑傳
  3. 玉嬌梨
  4. 平山冷燕
  5. 金簪記
  6. 西廂記
  7. 琵琶記
  8. 花箋記
  9. 二荷花史
  10. 珊瑚扇金鎖鴛鴦記
  11. 雁翎媒

花箋記

《花箋記》於1824年由英國人Peter Perring Thoms英語Peter Perring Thoms翻譯成英文,1836年由德國人Heinrich Kurz德語Heinrich Kurz (Literaturhistoriker)譯成德文,後來有法文俄文荷蘭文等國譯文。1827年2月23日,德國詩人歌德在日記中寫下了閱讀英譯本《花箋記》的感想。[5]有學者認為《花箋記》影響歌德,使他創作了《中德四季晨昏雜詠[來源請求]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