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脈龍屬名Sidersaura,意為「星星蜥蜴」)是雷巴齊斯龍科蜥腳類恐龍已滅絕的一個屬,化石發現於阿根廷晚白堊世烏因庫爾組英語Huincul Formation。屬下包含單一物種瑪拉星脈龍S. marae),所知於四具個體的遺骸。星脈龍是已知最大的雷巴齊斯龍科之一。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星脈龍屬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森諾曼階土侖階
Thumb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腳下目 Sauropoda
演化支 梁龍形類 Diplodocimorpha
科: 雷巴齊斯龍科 Rebbachisauridae
屬: 星脈龍屬 Sidersaura
Lerzo et al., 2024
模式種
瑪拉星脈龍
Sidersaura marae

Lerzo et al., 2024
關閉

發現與命名

星脈龍化石材料於2012年在阿根廷內烏肯省埃爾喬肯英語Villa El Chocón附近坎帕納斯峽谷烏因庫爾組英語Huincul Formation(Barda Atravesada de Las Campanas地)的底部沉積物中發現。該骨骼後於5年內被挖掘出來,期間還發現了巨型鯊齒龍科米拉西斯龍的正模標本。[1][2]

正模標本MMCh-PV英語Ernesto Bachmann Paleontological Museum 70屬於一隻成年個體,包括與顱頂英語skull roof融合的腦殼及部分腦顱、部分背椎、14節帶有脈弓英語haemal arch尾椎、部分左肩胛骨、右恥骨腳、部分脛骨腓骨及包括跖骨趾骨爪骨英語ungual在內的幾塊腳部骨骼。[1]

其它標本亦被指定為副模標本英語paratype。MMCh-PV 236屬於一隻成體,是在米拉西斯龍正模標本旁邊距另一具星脈龍標本約20公尺(66英尺)處發現的。其中包括一節不明椎骨(疑似骶椎或尾椎)、一根背肋、兩個掌骨、包括一個不完整髂骨、坐骨和恥骨在內的部分骨盆及左股骨和腓骨。該標本中,包括骶椎神經棘、尾椎、右股骨、左脛骨、右腓骨及一塊跖骨在內的其它骨骼已發現但尚未清修英語fossil preparation。MMCh-PV 307亦來自一隻成體,包含部分左腓骨。MMCh-PV 309屬於一隻幼龍,包含一個背椎椎體。[1]

2024年,萊爾佐等人根據此化石遺骸描述了雷巴齊斯龍科蜥腳類新屬新種瑪拉星脈龍(Sidersaura marae)。屬名組合拉丁語 "sidussideris"(意為「星星」,指部分保存下來的脈弓的形狀)及希臘語sauros的陰性形式「saura」(意為「蜥蜴」)。種名致敬化石清修師兼MMCh-PV領導人瑪拉·里波爾(Mara Ripoll)。[1][3]

faviconfaviconfavicon
3 sources

描述

星脈龍是種非常巨大的雷巴齊斯龍科。除去有爭議的巨型蜥腳類極巨龍(可能屬於雷巴齊斯龍科),星脈龍可能代表該類群已知最大成員,長約18—20公尺(59—66英尺)、重15公噸(15長噸;17短噸)。[2][4]

星脈龍左股骨(MMCh-PV 236)長1.55公尺(5.1英尺),代表已知最大的雷巴齊斯龍科股骨之一,此外還有1.44公尺(4.7英尺)長的利邁河龍股骨及1.13公尺(3.7英尺)長的科馬約龍股骨。 美國晚侏羅世莫里遜組梁龍科雙腔龍的股骨長達1.52公尺(5.0英尺),與星脈龍近似,其體長則估計為18公尺(59英尺)。[1][5]

星脈龍化石材料存在幾個不同於所有其它物種的獨特特徵。例如,星脈龍是首個已知擁有前頂骨英語foramen的雷巴齊斯龍科,而此前該特徵僅在叉龍科、與之近緣的雷龍棘刺龍身上觀察到。新月形跟骨英語calcaneum與任何其它蜥腳類均不同,相比之下更類似原始蜥腳類如火山齒龍而非其它新蜥腳類脈弓英語haemal arch也很特別,長有兩對突起,使之具有星形外觀。儘管該特徵從未見於任何其它已命名物種身上,但一種來自更古老的燭台組英語Candeleros Formation的雷巴齊斯龍科(最初於2011年描述為屬於一種泰坦巨龍類)亦有相似脈弓形態,表明兩者可能近緣。[6]尾椎部分特徵亦見於泰坦巨龍類中,在這之前則被視為該類群的共有衍征[1]

faviconfaviconfavicon
3 sources

分類

Thumb
骨骼重建,展示了近親伊塔佩瓦龍的已知材料
Thumb
關係較遠但同時期的利邁河龍的骨骼重建

萊爾佐等人(2024年)將本屬作為伊塔佩瓦龍姐妹群而恢復為蜥腳類演化支梁龍超科雷巴齊斯龍科成員,兩者又共處於一個還包括薩帕拉龍的演化支中。該演化支與烏因庫爾組發現的其它兩種雷巴齊斯龍科——利邁河龍鷲龍(有時也歸入稱作利邁河龍亞科的演化支)關係並非很近。星脈龍是截至雷巴齊斯龍科在土侖階末滅絕前該演化支的已知最大物種之一。萊爾佐等人的系統發育分析結果如以下分支圖所示:[1]

梁龍超科 Diplodocoidea

鞭尾類 Flagellicaudata

雷巴齊斯龍科 Rebbachisauridae

亞馬遜龍 Amazonsaurus

伊斯的利亞龍 Histriasaurus

科馬約龍 Comahuesaurus

薩帕拉龍 Zapalasaurus

星脈龍 Sidersaura

伊塔佩瓦龍 Itapeuasaurus

拉瓦卡特龍 Lavocatisaurus

科巴斯龍類 Khebbashia
利邁河龍亞科 Limaysaurinae

利邁河龍 Limaysaurus

鷲龍 Cathartesaura

雷巴齊斯龍亞科 Rebbachisaurinae

孔椎龍 Katepensaurus

雷巴齊斯龍 Rebbachisaurus

尼日龍 Nigersaurus

德曼達龍 Demandasaurus

泰塔溫龍 Tataouinea

古生態學

Thumb
幾種烏因庫爾組英語Huincul Formation恐龍與人類的體型比較

星脈龍發現於阿根廷內格羅河省晚白堊世烏因庫爾組。[1]該地層還命名了包括其它雷巴齊斯龍科(鷲龍利邁河龍)、[7]泰坦巨龍類(阿根廷龍巴斯汀格里巨龍堅毅龍喬岡龍)、[8]鯊齒龍科(馬普龍米拉西斯龍牛獵龍)、[9]一種大盜龍類(南盜龍)、阿貝力龍科(蠍獵龍雷霆龍肌肉龍)、一種輕龍亞科(烏因庫爾龍)、[10]一種近鳥類(斑盜龍)及獨特的鳥獸腳類瓜利喬龍在內的大量恐龍。[11][12]此外還發現了半鳥科禽龍類薄板類鳥腳亞目遺骸。[13]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7 sources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