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患子(學名:Sapindus saponaria)屬於無患子科無患子屬,古時又稱「桓」[3],又有噤婁、肥珠子、油珠子、鬼見愁等別稱[4],本草綱目稱為木患子,佛經也稱木槵子、木梙子、木欒子等[5],香港的舊式藥材舖習慣稱為木眼仔,四川稱油患子,海南島稱苦患樹,台灣又名黃目子(n̂g-ba̍k-tsí),亦被稱為油羅樹、洗手果、肥皂果樹[1]。
無患子 | |
---|---|
無患子樹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薔薇類植物 Rosids |
目: | 無患子目 Sapindales |
科: | 無患子科 Sapindaceae |
屬: | 無患子屬 Sapindus |
種: | 無患子 S. saponaria
|
二名法 | |
Sapindus saponaria L., 1753
| |
異名[1][2] | |
異名
|
無患子與荔枝跟龍眼同屬無患子科[6]。相傳以無患樹的木材製成的木棒可以驅魔殺鬼,因此名為無患;學名Sapindus是saponis indicus的縮寫,意思是「印度的肥皂」,因為它的厚肉質狀果皮含有皂素,只要用水搓揉便會產生泡沫,可用於清洗,是古代的主要清潔劑之一,一直在亞洲各地區用到20世紀初,但工廠清潔劑誕生後,卻因為價格和生產問題乏人問津,加上無患子不是很適合公園植栽的樹種,因口感比不上龍眼(較酸),可耕地上個體幾乎被砍伐殆盡。[7]。
屬名Sapindus源於拉丁語sapo(肥皂)和india(印度)的合成詞,指第一次發現於印度,且植株含有皂鹼。
分佈
印度、中南半島、中國南部、日本、朝鮮半島[1]、美國南部、台灣[8],佛羅里達礁島群、夏威夷、加勒比海、中美洲、喬治亞州亦有引進種植[9]。
特徵
無患子與一般落葉樹於初春萌芽開花不同。花期為6-8月,黃白色的小花,圓錐花序,生於枝條頂[11]。
徑約1.5cm,果實成熟後會由綠色轉為半透明的棕色,並且果皮會皺縮[10]。
功用
果皮含有自然清潔劑,不含人造致癌物,會自然分解,不會污染環境。可用於洗手、洗臉、沐浴、洗髮、亮麗噴髮膠、卸妝、洗水果、洗地板、足浴、洗衣(取10至20粒無患子,放進小網袋,和衣物一起投入洗衣機可重複使用2至3次)[12]。特別適合絲質品的洗濯[1]。
無患子又稱鬼見愁,相傳以無患樹的木材製成的木棒可以驅魔殺鬼,因此名為「無患」[10]。佛經中有《佛說木槵子經》《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等,雲以一百零八顆無患子貫串而成的念珠,有助「滅煩惱障、報障」[4],誦經時可加倍得福。
缺點
有可能會將白色或淺色衣物、白色或淺色塑膠器皿染黃[13]。泡水後保存期不超過三個月。
天然化學成份
含無患子皂甙(Sapindoside A、B、C、D、E),其苷元為常青藤皂苷元(hederagenin),並含芸香及大量維生素C、酪氨酸、甘氨酸、丙氨酸、果糖、葡萄糖、戊糖、甲基戊糖、阿拉伯糖及鼠李糖等。
含油量達42.3%,可榨油,含有各種高級脂肪酸,計有:棕櫚酸4.0%、十八酸(硬脂酸)(Stearic)0.2%、二十酸(arachidic)4.4%、順-9-十八烯酸(Oleic)62.8%、順,順-9,12-十八碳二烯酸(linoleic)4.6%、亞麻酸(linolenic)1.6%、順-11-二十碳烯酸(eicosenoic)22.4%等。[12]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