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外排外,指對外族人、外國人外地人乃至陌生人恐懼或不滿,產生排斥心理。[1]其英文名字「xenophobia」來源自希臘語ξένοςxenos)」,意指「外來者」;「φόβοςphobos)」,意指「恐懼、隔離」。在虛構作品中,仇外主義可指對人工智慧外星生物或其他非人類存在的恐懼與憎惡。

與所有恐懼症一樣,當事人對恐懼的感覺有意識,並相信引起這種感覺的人是外國人;這與種族主義和一般偏見不同,因為外國人與自己不同國籍,但不同種族的人不一定是不同國籍。引起種族主義的是種族和血統,但引起仇外的可以是不同因素。其一是一個社會中不被視為屬於該社會的一群,一般是外來的移民,但他們有可能已定居數世紀。這種仇外可以引起敵意和暴力反應,甚至大屠殺。其二是文化因素。所有文化都受外來文化影響,文化層面的仇外針對外來的文化,如外來用語影響本土語言。這種形式的仇外較少針對個人,但可以引發淨化文化和語言的政治運動。值得注意的是,孤立主義並不等於仇外。

社會生物學的解釋

社會生物學家指,仇外可理解為對基因不相似的群體憎惡,而親近基因相似的群體。他們認為這是生物天生的生物反應,反映人類不同群體間的相互競爭。華盛頓大學人類學教授Pierre L. van den Berghe在著作《The Ethnic Phenomenon》(族群現象)中討論親屬選擇、種族裙帶關係,以及人生來傾向對基因相近的人較為慷慨等現象。心理學教授詹姆斯·沃勒(James Waller)指,所有人類都天生傾向接近熟悉的臉孔,進化使然,因不陌生的臉孔可能有危險,應該避免;他又稱超過200個社會心理學實驗顯示,相熟悉程度與偏愛程度有關,而人類這種傾向解釋了民族優越感和仇外行為。[2]馬克斯-普朗克學會民族學研究員弗蘭克·索爾特(Frank Salter)認為,偏幫自己種族是一種由進化而來的客觀價值。

各地仇外情況

中國大陸

  • 西晉江統發表《徙戎論》,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主張西晉政府遣返在國內北方居住的胡人出境。西晉政府當時未有採納他的意見。
  • 世宗完顏雍認為女真族與漢族並非一家,在援助政策上優先考慮女真人。[3]
  • 洪武五年,朱元璋下詔禁止留在中原的蒙古人、色目人「本類自相嫁娶」,可以和漢人通婚,但首要是「兩相情願」,「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官為奴」。[4]
  • 清末義和團運動。
  • 1927年3月,國民革命軍在攻克原由孫傳芳管治的南京城後,在城內攻擊、劫掠英國、日本、美國等國的外交機構及外國僑民的商店、住宅、學校、教堂,導致英國僑民死亡2人,日本、美國、法國、義大利僑民各死亡1人。停泊在下關江面的英、美、日、法、意五國軍艦向南京城開炮以示報復,造成中國人死亡數十人,史稱「南京事件」或「南京慘案」。
  • 毛澤東統治時期,經歷了朝鮮戰爭中蘇交惡等事件,中國共產黨遂發起「反(美)帝(蘇)修」等口號,後來在文革時期達到巔峰。
  • 改革開放後仍時常發生多起反美反日等大規模排外示威活動,部分一度演變成打砸搶的事件。

香港

香港市民與大陸旅客衝突事件亦可以解讀為香港本地因不能接受大陸旅客的行爲令仇外情緒日益上升。因接收過多新移民和大陸旅客,衍生出公屋供應、交通等民生問題惡化。這導致自2012年起,以「反赤化.反殖民」為口號的反自由行、水貨客事件。如2012年爆發的光復上水站、2015年的光復屯門捍衛沙田光復元朗等社會運動。以及侮辱大陸旅客的「蝗蟲論」。此亦可看出香港日益增長的仇陸情緒和本土思潮。

臺灣

日本

1641年至1853年,日本實行鎖國政策,排斥外國人。任日本於1995年加入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但未通過相應法例。2006年聯合國報告批評,日本排外情況持續,例如部分公共場所限制外國人進入。[5]日本至今的移民政策仍然比較嚴格。

但是這種行為終究不可以在體育場上出現,否則就有可能招來無觀眾比賽處分。[6]

現今,隨著釣魚台列嶼(日本稱尖閣諸島)和獨島(日本稱竹島)領土爭議日益升溫,加上靖國神社慰安婦南京大屠殺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等二戰戰後歷史爭議,使日本右翼團體的活動增加,除了主張日本不需為戰後遺留問題負責外,進一步衍生出反華反韓情緒。此外位於中日衝突前線的琉球群島,有大規模的駐日美軍常態駐紮,但部分駐日美軍在沖繩境內屢次發生針對日本女性公民的強姦事件,因而導致沖繩居民對美軍極度不滿。

韓國

1988年9月21日的漢城奧運會輕量級拳擊比賽,保加利亞選手戰勝韓國選手後,現場的韓國觀眾、運動員、保安人員蜂擁而上,粗暴毆打本場比賽的紐西蘭裁判員和保加利亞教練員。[7]

2014年2月27日的索契冬奧會花式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賽,韓國花滑選手金妍兒敗於俄羅斯選手、韓國速滑選手朴勝羲被英國選手不慎帶倒後,大量韓國網民在俄羅斯選手和英國選手的個人推特上謾罵、侮辱兩名選手,致使兩人的推特一度癱瘓。

東南亞

印尼長期以來就有多起反華情緒所演變的大規模暴亂,尤其在1998年的黑色五月暴動達到高峰。

越南中越戰爭之後,除了不斷指控中國在廣西南海諸島部署重兵以至於對越南造成「主權侵犯」外,越南人民在官方的縱容下於2014年夏天發動了大型反華示威。

澳洲

澳洲過去的白澳政策造成的種族歧視,加上1980年代大量亞洲裔移民移居澳洲,使當地部分白人有不滿情緒。1998年極右派單一民族黨首度取得議席。該黨領袖寶琳·韓森一直反對亞洲裔移民和多元文化。

美洲

  • 美國1882年排華法案
  • 美日兩國關於限制日本移民的1907年君子協定,日本同意向試圖移居美國的勞工拒發護照,並承認美國有權拒絕接納自任何一個國家進入美國的日本移民
  • 二戰期間,美國將60萬義大利移民視為「國家敵人」,政府嚴密監視,民間自發排斥[8]
  • 加拿大1923年排華法案
  • 墨西哥1911年排華暴亂
  • 墨西哥1931年排華事件[9]

根據國際特赦組織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多明尼加共和國針對海地人的暴力行動有增加趨勢。[10]海地人的屋舍被燒燬,其後裔不獲發出生證明、醫療保障、教育和社會保障等。[11][12][13][14]2007年,聯合國指當地各階層均存在仇外的情況。[15][16]

歐洲

希臘是個典型的單一民族國家,惟自從加入歐盟後,與其他歐洲國家實施開放的移民政策,在21世紀初遇到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部分希臘人認為「外勞搶了他們的工作」,因而產生了排外情緒;其中一支極右派法西斯主義團體金色黎明的宗旨為「驅逐所有的非希臘人,將希臘還給希臘人」。

2010年12月,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外數以千計的光頭黨分子和球迷遊行示威,事件起因是一名俄羅斯族人在球迷與北高加索人的衝突中遭槍擊身亡。集會演變為騷亂,一些年輕人攻擊防暴警察和他們認為不是俄羅斯族的路人,數十人受傷。2013年10月,一名莫斯科本地市民被一名高加索移民無端殺害後,莫斯科再度發生上千人規模的排外騷亂,300多人被拘捕。[17]

由於不少歐洲人反對歐盟的寬鬆移民政策,加上經濟因素造成仇外聲音。歐洲不少反移民政黨要求退出歐盟,並重新檢討及制定移民政策,並強調這並非歧視。

2007年瑞士聯邦選舉中,右翼政黨瑞士人民黨取得29%國會議席(62席下議院、7席上議院)是自一戰以來右翼政黨取得的最高百分比。人民黨早於2003年聯邦選舉中成功取得國會第一大黨地位[18]該黨一直反對歐盟,被視為鼓吹種族主義和仇外,競選期間該黨一張海報中,一隻白色綿羊將一隻黑色綿羊踢出瑞士國旗以外,被聯合國批評。[19]反種族偏狹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 against Racism and Intolerance)在2003年提到瑞士的仇外事件,包括警察對少數族裔的歧視,及社會對非洲和尋求庇護的難民等群體不容忍的態度。[20]

非洲

由於非洲各國曾遭受歐洲列強殖民,因此各國獨立後的領土與疆界劃分參差不齊,部分的土著遊牧民族曾爆發了跨國界衝突和屠殺事件,如盧安達大屠殺達爾富爾衝突等等。

參閱

參考文獻

注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